楊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楊森 |
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字子惠,又名伯堅[1],四川廣安縣龍台鎮寺(現廣安市廣安區龍台鎮紅日村)人[2],祖籍湖南衡陽草堂寺,川軍著名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貴州省主席。楊森與「水晶猴子」鄧錫侯、「巴壁虎」劉湘、「多寶道人」劉文輝,「王靈官」王陵基並稱川軍五行[3]。
1949年,楊森由成都離川赴台,後病逝於台北,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將領[4]。
中文名:楊森
出生地 :四川廣安縣龍台鎮寺
別名:楊子惠,淑澤,伯堅
職業: 軍人
畢業院校:四川陸軍速成學堂
出生日期:1884年2月20日
逝世日期:1977年5月15日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字:子惠
目錄
1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革命生涯
2人物關係
3後世紀念
1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884年農曆一月二十四日生於廣安龍台寺。幼時家境一般,其父為邑武庠生,受此影響,他自小便對習武從軍深感興趣。
1904年,楊森中學畢業。
1906年入四川陸軍弁目隊。
1908年入四川陸軍速成學堂,與劉湘、唐式遵、潘文華等同學,這些人後來形成以劉湘、楊森為首的「速成系」四川軍閥集團核心人物。楊森畢業後分發新軍17鎮任排
楊森 |
長,因對士兵訓練認真,在會操、考核及比賽中,他的排多次奪魁。
1910年升第33混成協一營右隊官,同年加入同盟會。
1912年任川軍第1師王陵基部隊任營長。
楊森公館(位於岳池縣鳳山上)
1913年,投熊克武部川軍第5師,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被俘。滇軍將領黃毓成在集合俘虜時,見眾俘虜都甚為惶恐,惟獨楊森顯得毫無懼色,有膽有識,黃毓成見
楊森很有膽色,身材魁梧,便對他產生好感,留他在司令部當副官。
1915年1月任雲南講武堂隊長,12月任護國一軍第二梯團中校參謀,參加了護國戰爭。
1917年任滇軍第2軍參謀長兼獨立團團長。
1920年4月脫離滇軍,任川軍第9混成旅旅長、瀘永鎮守使、第9師師長 。
1923年任川軍第2軍軍長,在一、二軍之戰中戰敗,逃宜昌依附吳佩孚,由吳任為陸軍16師師長,9月5日授陸軍中將銜,10月23日授將軍府森威將軍。
1924年2月率部返川,3月8日,加上將銜,兼任四川前敵總指揮。楊森在吳佩孚的有力支持下,捲土重來,占領了重慶,而後又克成都,將熊克武等逐至川南。5月任四川軍務督辦。成為北洋政府在四川的代理人。
1925年5月段祺瑞免去楊森的四川軍務督辦職務,調往北京署理總參謀長,以劉湘取代其軍務督辦之職。但楊森怕兵權旁落,於是賴着不走,由此劉楊關係交惡,楊森發
動「統一全川」威震全川,之戰,7月,劉湘拉攏黔軍袁祖銘組成倒楊聯軍,楊森部的師長王纘緒也來了個臨陣倒戈。劉湘把楊森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森威將軍」作
戰失利,只得狼狽不堪地隻身出川逃往漢口,任吳佩孚「十四省討賊聯軍」川軍第一路總指揮。
1926年2月,糾集舊部,再次殺回四川。劉湘被迫與楊森求和,雙方在武漢簽定了「丙寅公約」,規定歸還原來楊森所屬的兵權,同時由楊部和劉湘所屬部隊共同驅逐黔
軍。楊森回川後,袁祖銘自知無力和楊森爭鋒率已部的滇軍退入了雲南,楊森的實力和地盤大為擴展,擁有六十多個團,七萬多的部隊,控制了下川東各縣,再次成為
川中的一霸。
1926年10月23日,楊森接受國民政府任命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兼川鄂邊防總司令之職,朱德是他的黨代表;要響應北伐軍率師反吳,但他卻暗中卻繼續擔任吳佩
孚任命的「討賊聯軍第一路總司令」。8月13日,劉湘等川軍將領通電討吳,楊森卻接受吳所任命的四川省長之職,並自封為「援鄂川軍總司令」。配合北洋軍閥向北伐軍進功。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分裂國民黨,他以占有漢陽兵工廠為條件,電請楊森出兵鄂西,攻打武漢國民政府。楊森見此舉有利可圖,於5月5日以「奉命出兵,討伐武
漢」為名,帶兵自萬縣東下,抵達宜昌。5月21日,在湖北仙桃鎮,楊森部遭唐生智截擊,所部幾乎被全部殲滅,只領了少數部隊回川。
1928年1月因收留兵敗入川的吳佩孚,被南京政府免職,5月所部發生內訌,部下郭汝棟部自任20軍軍長獨樹一帖,范紹曾部等轉投劉湘。他實力雖然大損,但對落難的
吳佩孚的死忠卻使人對他的品德刮目相看。
1929年1月,在下川東之戰中進攻劉湘失敗,兵敗於鐵山坪、張關一線,所部僅剩六個殘缺不全的旅,所屬川東21個縣亦被劉湘所占。他退入渠縣,從此寄人籬下,失去
了爭霸四川的資本。
1933年10月參加對紅軍川陝根據地的六路圍攻,任第4路總指揮。
1935年奉命率部圍堵長征紅軍,他派第一,第四旅在敘永堵截紅軍,第二、六旅在大渡河布防,並寫信給朱德,要求互不侵犯。朱德回信,只要他不堵截紅軍北上抗
日,紅軍不會打他,從此他就派部隊假裝打仗,以保存實力。
1936年2月25日敘任陸軍中將。
革命生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率部徒步行軍出川,赴 上海參加淞滬抗戰,全軍在大場血戰5晝夜,守住了陣地,直到韋雲淞的31軍和葉肇的66軍接防。而所率川軍18000餘
人,傷亡高達7000餘人,楊森所屬之部是 淞滬會戰中除裝備 德國武器的王牌師中央軍88師、稅警團直屬隊外最能打的部隊,被評為淞滬戰場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蔣介
石立即下令優先給予補給換裝。在武漢會戰的序幕階段,6月13日被日軍波田支隊趁夜偷襲,一個晚上就趕出安慶城,氣的蔣介石在電報中罵他「輕棄名城,騰笑友
邦。」他回電說是 徐源泉的部隊丟了合肥,放開了他的後背,他才不得已撤退的。結果只是得了個「撤職留任」的處分。9月任第6軍團軍團長兼20軍軍長,18日晉加上將銜。
1938年1月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兼20軍軍長、3月在 南昌會戰中在武寧城外和日軍展開拉鋸戰不支後撤。
1939年1月免兼20軍軍長,9月在 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負責防守鄂南山地,雖沒能在正面擋住日軍33師團的突擊,但依靠不斷的頑強側擊和追擊,拖慢了日軍的進軍步伐。
因此在會戰結束後的10月兼第六戰區副司令長官。
1940年4月,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
1941年秋季的 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中了日軍的佯動之計,抽調主力圍攻大雲山的日軍一個聯隊,導致正面新牆河防線戰力空虛,被日軍迅速突破,戰區增援的幾個軍
在開進途中就因時間差的關係被日軍各個擊破。10月 陳誠發動15個師圍攻宜昌日軍第13師團,導致了占領長沙的日軍迅速退兵,這時九戰區就他所部戰力最為完整,在
日軍撤退的時候給予了日軍很大殺傷,將功補過成了這次戰役最大的功臣。12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候,他在堵截日軍後撤途中,在珠影山全殲了企圖接應的日軍第9
混成旅團的一個大隊,這是一個得到日本戰史叢書確認的很實在的戰果。
1944年8月 長衡會戰的中,所部被日軍包圍在茶陵,他突圍後率所部付廣西參加 桂柳會戰,但下屬2個軍(20軍,26軍)長期轉戰消耗,兵力加起來都不到七千,還不
如1937年的一個師完整。之後卸去軍職,把20軍交給侄孫楊幹才,副手 夏炯(外號夏馬刀)帶領。任貴州省主席,在此3之前,他就把三女兒嫁給了蔣介石的侄兒竺培
豐,和蔣介石成為兒女親家。
1945年1月,楊森被蔣介石委任為貴州省主席。在此之前,他就把三女兒嫁給了蔣介石的侄兒竺培豐,和蔣介石成為兒女親家。
1947任重慶市市長。
1948年4月,卸任貴州省主席。
楊森
1949年5月,兼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全國解放前夕,有人動員他反戈一擊,把蔣介石扣起來向共產黨獻禮,免得流亡異鄉。他哭着說:「就像當年不能背叛吳子玉一樣,現在我也不能這麼做。」
1949年解放戰爭勢如破竹,楊森和四川軍閥孫震一同從成都市鳳凰山機場乘飛機到海口,然後轉飛台灣。
1950年4月,蔣介石委楊森為台灣「總統府上將國策顧問」「戰略顧問委員會戰略顧問」。
1960年,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
1972年2月20日,楊森九十大壽,蔣介石派人在國防部三軍軍官俱樂部為楊森布置壽堂。
1977年3月,楊森從菲律賓訪問歸來,被台北三軍總醫院檢查為肺癌,兩個月後,93歲的楊森結束了一生。
2人物
楊新人[1],楊森第十七子,原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副秘書長、經濟社會部部長、調研部長。
3後世紀念
2014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紀念日,川軍著名將領楊森、潘文華後代齊聚四川成都,將楊森、潘文華將軍塑像安放入中國壯士群雕廣場內。
上午11時,在塑造了229名1931年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的全民族抗日將士英雄群體形象的中國壯士群雕廣場上,楊森、潘文華後代在先輩塑像前為全體抗戰英烈默哀。
八年抗戰期間,曾有楊森、潘文華等300多萬名川軍將士開赴前線,赤足草鞋承擔了全國40%的抗戰兵力,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獨立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1]
參考資料: 1. 四川立川軍將領楊森、潘文華中國壯士塑像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1-06-30] 詞條標籤: 歷史人物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四川軍閥
視頻
參考來源
- ↑ 楊森(1884年2月20日-1977年5月15日),字子惠,又名伯堅,網易 - www.163.com/d...- 2022-9-3
- ↑ 四川廣安縣龍台鎮寺(現廣安市廣安區龍台鎮紅日村)人,搜狐 - www.sohu.com/a...- 2021-5-28
- ↑ 多寶道人」劉文輝,「王靈官」王陵基並稱川軍五行,搜狐, www.lishiketang.com/r...- 2022-4-21
- ↑ 1949年,楊森由成都離川赴台,後病逝於台北,是民國時期四川軍閥中最後一位去世的將領,搜狐 - www.sohu.com/a...- 20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