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国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国祯
出生 1938年
国籍 中国
籍贯 湖南湘潭
母校 北京大学
职业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国桢(1938-),男,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个人简介

光学信息处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做过系统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率先在国内开展光计算研究,提出利用单个全息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实现多种给定变换的理论并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典型例证。发展了光学系统位相恢复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处理有损耗系统的相位恢复的新算法。研究了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理论,解释了光脉冲谱线的超加宽现象和超加宽的非对称性。在领导开展表面、界面、量子阱等的非线性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主持开展激光法制备氧化物薄膜和研制激光分子束外延设备,在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人物生平

杨国桢,男,1938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基本粒子理论研究生毕业。1965年9月至1966年12月留北京大学,参加层子模型理论工作。1967年1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1967年任研究实习员,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85年5月起任所长。

1983年7月至12月,美国劳仑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1984年1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访问副教授。

1985年特批为光学专业博士导师。1987年以来被聘为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二首席专家兼国家超导中心主任,攀登计划"高温超导"项目首席专家之一。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1995年4月被聘为中山大学超快光谱学国家重点实验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兼职教授。2000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1991年起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92年起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1994年起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物理顾问委员会委员。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业经历

196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6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基本粒子理论研究生毕业。

1965.9-1966.12 北京大学参加层子模型理论工作。

1967年至今在中科院物理所工作。

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1986年任研究员,曾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85年5月-1999年5月任物理所所长。

1983年7月-12月,美国劳仑兹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

1984年1月-12月,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科学系访问副教授。

1985年特批为光学博士生导师。

1987年以来被

杨国祯22.jpg

聘为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二首席专家兼国家超导中心主任,攀登计划高温超导项目首席专家。北京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委会主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大兼职教授。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1991年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92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目前是量子电子学国际委员会委员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物理顾问委员会委员。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北京物质科学基地管理委员会主任,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工作简介

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是光物理,他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还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领域的若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重要贡献。例如,在光学一般性变换、光学系统相位恢复问题、超短脉冲激光谱线超加宽理论、表面和界面的非线性光学研究、激光分子束外延和氧化物薄膜研究、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研究等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由他负责和主要参加的研究工作中,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部委级4项。

目前研究课题

1、氧化物薄膜和结的研究。用激光分子束外延方法,制备多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氧化物薄膜、结和超晶格,研究它们的显微结构和光电性质,并进行新的原理性器件的研究。

2、衍射光学研究。用我们的方法,进行衍射光学元件设计和光学系统逆问题的研究,并逐步把研究工作从标量光学扩展到矢量光学领域。

3、光合作用的超快过程研究。用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研究参与光合作用的蛋白质分子中的快速能量转移过程,以了解光合作用过程的微观机制。

词条标签: 中国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科院院士 华人科学家 教授 数学物理部院士 科学 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