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杨凌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凌区总面积94平方公里,是陕西省直辖的地级行政区,下辖县级杨陵区(名义上属咸阳市),总人口16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概况

杨陵区总面积94平方千米,总人口14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康乐路20号,邮政编码:712100。代码:610403。

行政区划

杨陵区辖1个街道、2个镇、3个乡:杨陵街道、五泉镇、李台乡、杨村乡、大寨乡、揉谷镇

历史沿革

本区系由武功县的原杨陵镇逐步演变而来。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今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属宝鸡市直辖;1983年11月1日,该属咸阳市直辖。

因本区的今地域由武功、扶风县的原辖地组成,所以,本区成立前的建置沿革随武功、扶风县的建置沿革变更而变更。具体沿革如下述。

早在5000年以前,区域内既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女原,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女原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传至商朝后期,周文王建都丰邑,邰地仍属周的领地。

周、秦时期(前11世纪~前206年)

周武王伐纣灭商,建都镐京,今区域系京畿之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因秦襄公护驾有功,将岐丰之地赐予秦。此后,区境便成为秦国的辖区。

秦孝公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强朝廷集权,于公元前350年在辖地推行朝廷、郡、县、乡、亭、里六级行政管理体制,设邰、武功等41县。邰县治所在今区域。武功县治所在今眉县东20公里处。

秦末,项羽入关,废郡县,兴分封,将秦内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国,谓之三秦。壅国都废丘,即今兴平县东南十里南佐村一带,邰县属壅国辖地。

汉至南北朝时期(前206~581年)

西汉初,沿用秦制,邰县仍属内史辖区。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邰县属右内史辖地。太初元年(104),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翊,谓之三辅。设司隶校尉,统领三辅。右扶风治所长安,领邰县等21县。

三国时,关中系曹魏辖区。魏文帝改京兆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右扶风为扶风郡。扶风郡治所迁至槐里,领武功、美阳等10县。美阳县治今传扶风县法门镇,武功县治未变。今区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风郡治槐里置始平郡,领武功等五县;迁扶风郡治至池阳,即今泾阳县,领美阳等六县。今境域分属武功、美阳二县管辖。

郝连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阳均属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美阳县,置周城县,治所周原,将美阳县地域并入周城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废武功县,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后迁至邰城。复置美阳县,治所始在邰城,后迁至崇正镇,辖武功县全境和扶风南部。武功郡领美阳等十二县,今区域曾先后分属周城县、武功郡和美阳县管辖。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废武功郡和美阳县,复置武功县,治所中亭川;将美阳县地域并入歧山县。移周城县治于眉城。在原周城县址设三龙县。今区域分属武功县、周城县管辖。

隋至五代时期(581~960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废郡设州。武功县归属雍州。今区域的隶属关系亦随之变更。

炀帝大业三年(607),废州复郡。京兆郡领武功等22县,郡治长安。扶风郡领岐山等10县,郡治雍城。今区域亦随关中区划的变更而变更。

唐代初,将全国划分为关内等10道。道下设府州,府州下设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领武功、扶风等四县。扶风县治所长宁。改扶风郡为岐州,领氵韦 川等县,氵韦 川治所在今扶风县城。太宗贞观元年(627),废稷州,改隶雍州,撤扶风,并其地入武功,贞观八年(634),改岐州为凤翔府。本区域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置稷州,领武功等5县,属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废稷州,武功仍属雍州;玄宗开元元年(713),武功改属京兆府。后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隶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复属京兆府。后晋置武功郡,隶属昌军路。后周改郡为县,隶永兴军路。在此期间,扶风县置未变。今区域仍分属武功、扶风管辖。

宋至清时期(961~1911年)

宋初,分全国为15路,后增至23路。路辖府、州、军。府、州、军辖县。武功县隶属永兴军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隶环庆路醴州;扶风县隶秦凤路凤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风县更名为扶兴县,旋复旧名,隶凤翔路凤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占领北方,行政区划沿袭宋制,分统治区为19路。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县隶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县,仍属乾州。

高宗绍兴十二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扶风县隶熙秦路凤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隶凤翔路凤翔府。

元改全国11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府、州、县四级政权机构。其中也有路领州、县者,还有府、州不属路而直属省者。蒙古建国号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县复名武功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乾州;扶风县隶陕西行中书省凤翔府。

明改全国为二直隶及13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司辖府、州、县。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风县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凤翔府。

清分全国为23省,省下设道、府、州、县。圣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县隶西安府;扶风县隶凤分阝道凤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县改属乾州。

此期间,今区域的归属分别随武功、扶风两县归属关系的变更而变更。

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中华民国建立后,分全国为28个省及西藏地方。民国2年(1913),陕西省领关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风两县均为隶属关中道。

民国17年(1928),撤销道制,只存省、县两级,武功、扶风直属省辖。

民国27年(1938),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成立,两县均属其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建国后,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编为宝鸡、咸阳等9个专区和1个直辖县。武功、扶风县隶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1日,撤销宝鸡专区,县归省直辖。1958年11月4日,兴平、武功、扶风县合并为兴平县,时称大县。1961年9月10日,恢复宝鸡专区及武功、扶风县建制,武功、扶风县仍归宝鸡专区管辖。1979年2月,成立武功县杨陵特区。1982年6月,将武功县杨陵区改属宝鸡直辖市。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杨陵特区改属宝鸡市直辖。1982年10月,将扶风县的五泉公社划归特区。1982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在武功县杨陵镇设立县级杨陵区,仍直属宝鸡市。1983年11月1日改为直属咸阳市。1997年7月29日,国家级示范区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成立,杨陵区划归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辖。[1]

行政区划

2005统计

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于 1997 年 7 月 29 日,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区面积 94 平方公里,总人口 14.6 万,新建区规划面积 22.12 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示范区由国家科技部等 19 个部委(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陕西省政府成立了由 34 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杨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腹地,东距中国历史名城西安 82 公里,西邻工业城宝鸡 89 公里,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及西(西安)宝(宝鸡)高速公路纵贯全区,距咸阳国际机场仅 70 公里,并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赿。杨凌区地势北高南低,呈三层台阶结构,最高海拔 530.1 米,最低海拔 403.2 米。年平均气温摄氏 12.9 度,日照 2196 小时,年平均降水量 660 多毫米,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

示范区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一个管理规范、依法行政的诚信型、服务型管理机构。示范区管委会坚持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示范区的生命线工程,着力建设一个能够充分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发展要素,实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有效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有力支撑产业成长壮大的发展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依托杨凌区在动植物生物育种、转基因、胚胎遗传、克隆技术、细胞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独特的科技优势,重点做大做强农牧良种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现代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绿色农资(肥料、农药)产业,旱作农业新机具、新材料产业,以绿色农资和绿色农产品为主的现代物流产业。截止目前,入区注册企业达到 688 家,注册资本 39.7 亿元,初步形成了以生 物工程、环保农资、绿色食(药)品为特色的产业格局。

杨陵街道

代码:610403001 辖:康乐路、西农路、邰城路、神果路4个社区居委会。


五泉镇

代码:610403100 辖:五泉、斜上、汤家、高家、郭管、毕公、绛中、绛南、王上、桶张、崔家、帅家、上湾、茂陵、椒生、夹道、曹沟、曹堡、朱家19个村委会。

李台乡

代码:610403200 辖:杜家坡、胡家底、北崖、南崖、东桥、西桥、陈小寨、李台、淡家堡、徐东湾、徐西湾、穆家寨、永安、五星15个村委会。

杨村乡

代码:610403201 辖:上代、下代、付家庄、彭家窑、姚南、姚北、姚东、董家庄、半个城、上川口、下川口、南庄、柴家咀、乔家底、南杨、北杨、夏家沟曹新庄、马家底、崔东沟、元树、崔西沟、张家岗、刘黄堡24个村委会。

大寨乡

代码:610403202 辖:寨东、寨西、西小寨孟家寨蒋家寨、周家、官村、陈沟、黎沟、杜寨、东卜、西卜、南卜、梁氏窑14个村委会。[2]

比较优势

独特的共建体制

杨凌区示范区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行省部共建领导管理体制,由国家科技部等23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管理建设,陕西省政府成立了由34个厅局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示范区管委会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及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享受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倾斜扶持政策以及西部大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

雄厚的科教资源

杨凌区拥有两所高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中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共有教职工4500余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学校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48个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学校开设有本科专业6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0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71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其中国家重点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2000名、在读学历研究生7000名。自1934年建校70多年来,为国家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2万余名,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杨凌区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举办职业教育最早的院校之一。学院现开设有农、林、水、理、工、管、经济等七大类54个高职专业,其中2个专业为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6个专业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名。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共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万多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杨凌区拥有7所民办高校、16所技校。

优越的地理位置

杨凌区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腹地,地处西安--宝鸡中心位置。距中国四大航空港之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公里。郑西宝鸡高速客运专线途径杨凌区,建成后15分钟可达西安。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从杨凌区穿境而过,477铁路货运专线、530万吨铁路货运站保障物流运输。

显著的品牌优势

杨凌区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又称中国的"农业硅谷"

中国西部唯一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中国向APEC组织开放的十大工业科技园区之一

中国首批18个"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之一

中国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实验园区" 之一

中国杨凌农高会是全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

经济简介

现代农业

杨凌区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1997年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区职业技术学院团结协作、形成合力,积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平台,提升技术创新、成果产出、集成应用和对外科技服务能力,着力破解"三农"发展难题,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新路。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重要决策。2010年1月,国务院做出《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要求杨凌区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率先探索做出示范,并明确提出"现代农业看杨凌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15年来,杨凌区示范区围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技术集成应用、全生产链质量安全控制、社会化服务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现代农业看杨凌区"为目标,以集聚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杨凌区示范区初步建成了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展示了17类4500多个国内外新优品种,建成了一批标准高、规模大、示范性强的种植养殖基地,形成了粮油良种、蔬菜、苗木、生猪、肉牛、花卉、食用菌和经济林果等八类产业,园区正在成为"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化模式,建立了公司(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建成了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检测检验中心,设立了18项农业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成立了2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良好机制,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加大土地经营权流转力度,累计组建土地银行34个,流转土地3.8万亩。有序推进农业保险创新试点,5000亩大棚列入"银保富"范围,政策性奶牛、能繁母猪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扎实推进农村金融创新试点,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有力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化利用和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建立了10名专家牵头、100名农民技术员和1000户科技示范户为骨干,带动1万个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保障体系,形成了现代农业支撑保障体系。

特色产业

经过15年的发展,示范区已初步形成了生物产业、食品工业、涉农机械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总体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生物产业蓬勃发展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共有10家医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GMP生产区总面积为11.79万平米,已获得药品批准文号215个,共拥有省级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4个,从业人员约2500人。年产片剂23.8亿片,胶囊剂17.11亿粒。医药企业聚集密度和产能居全省前列。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9.29亿元。其中,郝其军制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药制剂复方皂矾丸属国内独创,已获得国家保密局技术秘密保护;绿方制药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抗禽流感(H9型)已获得国家药品批号,狂犬病疫苗开始生产;杨凌区皓天生物工程公司辅酶Q10产品市场销售良好,公司将新增越橘、肌醇等新产品;岱鹰医药公司研发的"急救止血敷片"已获得国家医疗器械生产批号,开始生产;宏庆医药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DMF-DMA二甲基酰胺二甲基缩醛生产项目已顺利投产。同时,一批新的生物医药项目正在洽谈、建设,润盈生物动物用益生菌微生态制剂、陕西步长医药生产基地、嘉禾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等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总投资达21.6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将继续加快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步伐。

生物农资产业中的化肥、饲料、农药等企业达60多家,从业人员约1300人,拥有省级名牌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3个。其中巨川富万钾公司的有机钾肥自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农户喜爱,公司已成功开拓了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南方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湘大饲料、石羊饲料、华秦饲料三家企业进入全国饲料行业100强;2010年规模以上生物农资工业企业总产值11.93亿元。美国嘉吉公司、德国萨诺、陕西华秦二期技改和饲料产业创新园等饲料项目即将建成投产,预计新增产值超过8亿元,示范区生物农资产业聚集度将进一步提高。

生物材料产业已有企业12家,从业人员1000人。中兴林产、诺菲博尔板业、秦川未来新材料、天科塑业、岩林门业、一诺德板业、裕坤板业等以植物秸秆、枝桠柴、树枝为原料的板材、木塑加工项目进展顺利,宝利沥青、通瑞材料等新材料企业陆续建成。其中,中兴林产公司年产22万立方米高密度板加工项目、陕西诺菲博尔板业年产6万立方米麦秸定向结构板材(OSSB)、宝利沥青年产10万吨改性沥青生产项目、秦川未来新材料年产1万吨木塑复合材料项目和岩林门业、天科塑业等企业均已达产达效。通瑞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生产、冠阳光生态薄膜生产等项目也将于2011年建成投产。2010年生物材料产业完成产值5.66亿元。

生物育种产业依托杨凌区雄厚的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科技研发优势,通过"公司+农户+科技人员"等模式,区内一大批良种繁育企业开创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国家杨凌区农业生物育种中心、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与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分中心、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陕西省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农作物引种示范园等科研机构为生物育种产业提供了扎实的科研基础平台。陕西秦川牛业有限公司、陕西秦宝牧业有限公司、杨凌区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中科航天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杨凌区科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杨凌区农业高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杨凌区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杨凌区美庭两岸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杨凌区秦薯种业有限公司、杨凌区千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动植物良种繁育企业入区发展,2010年生物育种产业实现的收入近4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和服务。杨凌区正在成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

绿色食品工业快速壮大

食品工业创出了名牌,聚集了名企,展现了巨大潜力。现有企业40余家,基础设施完备。重点发展果汁加工、乳品饮料、蜂产品、面粉、肉制品加工、果酒、蔬菜精深加工等。本香冷鲜肉、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产品、圣桑饮料等一批本地成长起来的企业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拥有省级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4个。重点企业有陕西汇源果汁有限公司、陕西万盛肉类有限公司、陕西恒兴果汁饮料有限公司、杨凌区圣妃乳业有限公司、杨凌区来富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杨凌区本香农业产业集团公司、杨凌区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杨凌区聚粮面业有限公司、陕西当代蜂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福锦米业有限公司等。雨润集团3万吨肉制品深加工项目、圣妃乳业羊奶制品生产项目、黑牛集团年产1.5万吨速溶豆奶粉、汇源果汁年产8万吨猕猴桃果浆及果汁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部分项目已投产。2010年食品工业实现产值5.55亿元。

示范区的食品产业主要分为六大类:

肉类制品加工企业

杨凌区本香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肉类生产加工为主的民营科技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安全猪肉是陕西省肉类知名品牌,年屠宰能力50万头。江苏雨润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在杨凌区投资6亿元,建设了年屠宰200万头生猪和年产3万吨冷鲜肉制品加工项目。秦宝牧业、秦川牛业的肉牛养殖及深加工项目也在建设之中。杨凌区正在形成从饲料生产、良种繁育,到屠宰加工、物流配送的完备的肉制品深加工产业链和企业集群。

乳制品加工企业

杨凌区晨光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现代化乳品加工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妙味牌"系列奶产品年生产能力4000吨。

杨凌区圣妃乳业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现代化液态羊奶生产企业。公司占地47亩,建有羊奶粉生产线和利乐液态常温羊奶灌装生产线五条,年加工液态羊奶6万吨。完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以上。

果品加工企业

陕西恒兴果汁有限公司是一家浓缩果汁加工出口企业。公司在陕西、甘肃、山西、宁夏等省区拥有10个榨汁厂,年消化吸收苹果120万吨,年生产浓缩苹果汁能力达30万吨。2008年实现出口创汇1.7亿美元,名列全国苹果汁加工企业产能第一、出口第二,该企业还获得了2008年度陕西省进出口突出贡献企业表彰。

全国果汁行业稳居第一的汇源集团年产8万吨猕猴桃果浆及果汁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

陕西赛德高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特色有机浓缩石榴汁等系列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杨凌区圣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桑椹果汁、果酒等绿色饮品加工企业,是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圣桑"鲜桑果汁、果酒系列产品先后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

杨凌区原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芦荟及果蔬的种植、研究和深加工的科技型企业。其生产的"体韵牌"绿色芦荟系列饮品是示范区质量信得过产品。

杨凌区奇异果酒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人民币,建成了国内最大的猕猴桃酒生产基地,设计年生产果酒能力达8000吨。

蜂产品加工企业

陕西当代蜂业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之一,是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批准的专业生产出口蜂产品的定点企业之一。公司生产的"当代"系列蜂蜜产品,先后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陕西省著名商标,产品远销欧洲、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及地区。杨凌区鑫世达蜂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蜂蜜加工、蜂产品综合研发利用和外贸出口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当代蜂业、鑫世达蜂业年加工出口8000吨系列蜂产品,杨凌区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蜂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保健食品加工企业

杨凌区科森生物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科研为基础,集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新型生物制药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该公司生产的"安体欣祛斑胶囊"是我国抗氧化领域最先进的产品之一。

杨凌区华辕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微纳生物制品技术研究、开发、生产及技术服务咨询的高新技术企业。

杨凌区伊美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公司主打产品"依依红颜羊胎素"系列保健食品。

杨凌区全昌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型生物科技企业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公司拥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成果50多项。

低碳新材料板材加工企业

林德森板业制造有限公司是全球首家生产定向麦秸板的跨国企业,投资近4亿元人民币,建设年生产能力为6-15万立方米的世界上第一条麦秸定向结构板生产线。

陕西中兴林产有限责任公司全套引进德国连续平压高密度板生产线,是当前世界上人造板领域内科技含量最高的环保型生产线。

此外,区内还聚集了一诺德板业、岩林门业、裕坤板业等十余家企业(项目)入区发展,新材料产业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3亿元。依托新材料产业发展上下游相关产业,积极发展集新材料生产、综合深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紧密结合的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陕西乃至西北重要的环保型、循环经济型新材料产业集聚地。

其他农产品加工企业

杨凌区聚粮面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优质小麦面粉的粮食深加工企业。公司生产的聚良优质面粉年加工能力达26万吨,年生产总值3亿元。

杨凌区憨憨蛋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彩蛋、松花蛋、蛋粉、液态蛋,蛋黄卵磷脂及各类禽蛋及禽蛋制品的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蛋品企业。

随着示范区对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建设年产1.5万吨豆奶粉生产线项目和双蛋白液态奶加工项目。陕西油脂集团杨凌区来富油脂有限公司5.2万吨油脂储备及中转油罐、日精炼260吨油脂精炼车间、日加工100吨的油脂脱蜡车间、日灌装400吨的小包装车间、吹瓶车间等生产线建成投入使用。陕西福锦米业有限公司建设4.03万吨原料仓和4万吨粮食储备库,日处理稻米240吨生产线2条。陕西金荞实业有限公司年处理30000吨荞麦综合深加工项目,建设生产车间6336平方米、办公和生活配套设施5539平方米。杨凌区尚禾植物科技产业公司植物胶生产项目,建设年产5000吨植物胶生产线,年产16000吨压裂助剂生产线,并已建成投产。陕西竹园村现代农产品开发公司杨凌区调味食品工业基地项目建设系列产品生产厂房、研发中心、办公楼及相关辅助建筑。这些项目的建设实施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活力。

农业装备制造产业起步良好

从业人员约1100人,拥有省级名牌产品1个,省著名商标3个。2010年的生产总值为6.72亿元。杨凌区示范区拥有专业化农机市场,集农机动力装备、农机配件、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展示、商务办公、信息网络等为一体,功能齐全,经营面广。农业部在杨凌区示范区建成全国首个"国家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超市",每年给予700万元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指标。这些为杨凌区发展机械加工及农业装备制造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高盛会

中国杨凌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简称中国杨凌区农高会,由国家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农业部等19个部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陕西省人民政府承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3个国内外机构共同协办,每年11月在国家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办。

农高会自1994年创办以来,始终以服务"三农"发展为宗旨,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800多万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2700多亿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18年的发展,农高会由初创时期的省内农业展会,发展成为全国5A级农业展会,已正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涉农展会迈进。

旅游

杨凌区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区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杨凌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农林博览园是国内规模最大博物馆组群,园内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是人们学习了解纷繁多变昆虫世界的最好去处;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羊基地,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羊"阳阳"及其家族诞生于此;水上运动中心水域占地700亩,是国内一流的水上运动比赛场馆之一。杨凌区周边旅游资源星罗棋布。东临西安-咸阳旅游圈,西依佛教圣地法门寺,南靠太白山、楼观台,北有乾陵。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杨凌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1300亩。景区建有工厂化育苗管、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管、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馆、超级菜园、南方果树馆(2个)等八个现代农业技术展馆和花卉林木种子资源圃、水生植物展示区(人工湖)、创新中心等现代农业展示区。

杨凌区农林博览园

杨凌区农林博览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昆虫博物馆、动物博物馆、土壤博物馆、职务博物馆、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植物种质资源圃组成,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科学基地。

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

杨凌区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集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及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农业高新科技园区,园区占地200余亩,通过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滴灌技术,引进种植国内外优质水果蔬菜、名优花卉新品种,进行工厂化、标准化生产。

水上运动中心

陕西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杨凌区水上运动中心)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水域占地700亩,正常水深为5米,水源为地下自然补给,水面宽阔,水质清澈;主要承担着我省赛艇、皮划艇运动训练和竞赛任务,同时依托独有的园区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旅游休闲服务。

教稼园

教稼园是以展示农耕历史、呈现农业文化,介绍农业始祖后稷和相关历史资料为背景,融历史性、文化性、趣味性、科普性、景观性为一体的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在设计风格上追求古朴,自然的格调;同时园内还增加了参与性项目,以增强公园的趣味性、娱乐性。

有机体验开心农场

杨凌区有机体验开心农场是陕西赛德高科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在杨凌区建成的陕西规模最大的现实版"开心农场",由蔬菜种植区、温室大棚、蔬菜商品化处理中心、接待中心、特色果蔬种植区、养殖区等多个有机生态部分组成,占地1000亩,该农场被列为西安世园会一级蔬菜供应基地。

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

秦岭山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园主要包括四个区:开心农场采摘认耕区、原生态餐厅休闲娱乐区、净菜加工高科技生产展示区、农业科普推广科技活动实践区。园区"移步易景"的景观设计奖农业种植、实训教育、休闲观光、生态品尝等功能特性细腻柔和,吸引游客前来观(农业观赏)、尝(品尝绿色果蔬)、娱(体现趣味性)、劳(劳作体验)、育(农业教育)、购(购买果蔬),将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灌输其中。

树木园

杨凌区树木园是一个集娱乐、休闲、景观、科普为一体的植物主题公园,园内植物品种多达400种,数目总量52000多株,乔木2000多种,灌木50000多种。园内建有瞭望塔、人工湖及各种园林小品,人工湖还具有喷雾、高喷和涌泉等功能。带上家人去园区游览一番,不仅可以欣赏周围美丽的景观,同时可以增长知识,一举两得。

五台山

五台山绿地以西农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南门为轴线,分为东西两区,西区绿地采用自然式布局,假山与水体结合形成主景,搭配自然起伏的园路,疏密相间的植物,形成开放与闭合的空间,给人们创造一个游憩的绿地。东区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起伏地形,展示植物的季相美与生态美。

隋泰陵

隋泰陵是隋王朝的创立者--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陵,位于杨陵区五泉乡王上村东北200米处,当地叫三峙塬,群众称泰陵为"杨家陵",杨陵地名由此而来。1957年5月31日,隋文帝泰陵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定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杨凌区示范区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杨凌区示范区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做出了"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部署。

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以杨凌区为依托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把杨凌区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杨凌区示范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思路。《批复》中要求,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把杨凌区示范区发展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批复》从支持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2010年6月5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的意见》,要求全省上下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以科技杨凌区、人才杨凌区、园林杨凌区和富裕杨凌区为目标,大力支持杨凌区示范区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杨凌区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意见》在国务院《批复》的基础上,提出杨凌区示范区还要发展成为陕西涉农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

2010年7月19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和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共同召开"加快建设杨凌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进大会"。会议深刻阐述了国务院《批复》和陕西省委省政府《贯彻〈批复〉意见》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内涵,对各共建部委、省内各市和省级各部门的贯彻落实作了全面安排,对杨凌区示范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其中有三个部分涉及农业科技。特别是文件中明确提出:"推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杨凌区示范区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国家对杨凌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机遇厚望。

新形势下,杨凌区示范区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种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批复》和省委省政府《意见》,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围绕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推广服务、产业化示范和国际合作等核心任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科技杨凌区、人才杨凌区、园林杨凌区、富裕杨凌区",为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