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光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光華
中國石油大學原校長
出生 1923年4月10日
湖南瀏陽
逝世 2006年11月11日
國籍 中國
母校 浙江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

楊光華(1923-2006),1923年4月10日出生,湖南瀏陽人。194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48年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攻讀碩士博士研究生,1951年5月回到祖國。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53年參加北京石油學院籌建工作。1956年赴蘇聯訪問和進修。1965年起任北京石油學院副院長。1969年之後任華東石油學院副院長、院長、院學術委員會主任。1988~1992年任中國石油大學校長[1] 。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11月11日23時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2]

人物簡介

50年代,楊光華教授和武遲教授創辦了我國第一個石油天然氣工學專業,並主編了我國第一套《石油煉製工藝學》教材。他在美國發表的《氣固相催化反應機理的決定》論文,一直為國內外化學反應教科書和專著所引用,被稱為化學反應工程學創建初期的經典論文。1956年,楊光華教授赴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進行科學研究,首次提出的裂化催化劑上結焦動力學方程被稱為潘欽可夫-楊式方程,載入了蘇聯科學院的文獻之中。

60年代初,楊光華教授完成了"新型凝油劑的合成及其使用配方",投入工業生產後迅速裝備我國防化部隊,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60年代以來,楊光華教授還領導了多項技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成為國家重點學科"石油加工工程"和國家開放實驗室"重質油加工實驗室"的學術帶頭人。

個人生平

教育家楊光華生於湖南瀏陽的知識分子家庭。194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47年赴美留學,1951年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1953年參加北京石油學院籌建工作,歷任石油及天然氣工學教研室主任、煉製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1958年在莫斯科石油學院訪問和進修。1965年起任北京石油學院副院長。1969年之後,歷任華東石油學院副院長、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研究生部黨委書記、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重質油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期間被選為黨的十大代表。1988年-1992年任石油大學校長,此後任石油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等職。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工業化學與化學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教委科技委第一、二屆委員,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主任、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世界石油大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國際多學科雜誌《能源》的顧問委員等。

楊光華先生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教育家。長期致力於石油高等教育的教學、研究和管理,在培養石油化工專業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早在1953年初,即領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石油及天然氣工學專業,並編寫了第一部教材《石油天然氣工藝學》,通過艱苦努力,使該學科專業在短期內基本建成並達到石油煉製專業教學要求,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畢業生。20世紀60年代初由他主編的《石油煉製工藝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講授石油煉製的教科書,對石油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擔任北京石油學院、華東石油學院、石油大學三個不同歷史時期領導職務的27年間,勇於探索,積累了治校育人的豐富領導經驗,在如何辦好高等教育,尤其是在如何辦好石油高等學校方面有大量的論著,涵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產學研結合、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學校管理、校風學風及校園文化等諸多方面,為指導中國石油大學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他擔任華東石油學院主要領導職務期間,在學校因被迫搬遷東營而元氣大傷、辦學處於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為了維繫瀕臨中斷的石油高等教育事業,他勇挑重擔,以對石油工業和教育事業的忠誠和執著追求,以堅強的毅力和勤奮的工作,在荒蕪的鹽鹼灘上和全院師生員工一起同甘共苦、艱苦創業,為重新建校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奮戰了20多年,不斷改善了辦學條件和環境條件,功不可沒。他以高瞻遠矚的智慧,適時改進和拓寬了學校的系科專業;並多方努力,籌劃華東石油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的建設,使學校在山東東營和北京昌平兩校區較快地煥發了生機和活力,有效地發揮了學校作為石油、石化人才搖籃的巨大作用。他在擔負極其繁重的學校管理工作的同時,仍盡力親自投身教學工作,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就先後指導過10餘名研究生和多名本科生。學位制度改革後,先後指導博士、碩士研究生30多名。自1951年任教以來,他先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已成為科技、教育和管理領域的骨幹和中堅力量。

楊光華是一位優秀的學科帶頭人,他治學嚴謹,實事求是,一貫十分重視培養中青年教師和青年學生。他言傳身帶、循循善誘、倡導學術民主,為學科專業和實驗室樹立了良好的作風。他所領導的有機化工學科是第一個國家重點學科,學科集體團結進取,朝氣蓬勃,成為培養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養中國石油和石化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楊光華是中國卓有建樹的著名科學家。長期從事石油化工研究,學識精深,成果斐然,在中國石油化工學術界享有盛譽。50年代初自美歸國前,他在化學反應工程學、特別在氣固相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就已卓有成就。他在美期間即參加了"化學反應過程學"的奠基性工作,與他人合著的《氣相催化反應機理的確定》是該專業領域的傳世經典之作,一直為許多學者所引用。他回國後在化學反應工程和石油加工工程兩個學科領域內進行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是中國最早研究硅酸鋁裂化催化劑人工合成、稀土分子篩催化劑的學者之一。1956年-1958年在前蘇聯進修期間,他出色地完成了裂化催化劑上結焦動力學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潘欽可夫-楊"結焦方程。60年代為適應中國航空航天和國防事業對高能燃料的需求,煉製系組建了"特種燃料研究室",他主持研製成功"新凝油劑合成工藝及其使用配方",正式裝備部隊,為中國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發明三等獎。70年代以來,楊光華先生預見到催化裂化過程必將在煉油工業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決定把該過程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並選擇以催化裂化催化劑再生問題作為開展研究的切入點。

鑑於此後該項研究工作卓有成效,1983年以他為首的科研組參加了第一批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大慶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的研究工作,並負責該項目其中一個專題"裂化催化劑再生反應動力學規律",該項目於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80年代初,他考慮到中國的多數原油較重,預見重質油加工技術發展將會是中國石油加工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並組建了重質油研究室。1987年,他審時度勢,將重質油研究室和與石油加工相關的科研組聯合建立為重質油加工實驗室,研究制定了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發展規劃,適時地向國家計委申報成立"重質油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並於1989年獲得批准。自此十幾年來,該重點實驗室在重質油加工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多項國家級科技獎勵,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該實驗室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在國內外均產生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重質油及渣油加工的幾個基礎理論問題》一書,是他古稀之年在總結長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以中英文逐字逐句親筆撰寫的力作,是他睿智和研究思想的結晶。

楊光華對祖國對人民充滿深深的熱愛。他留學美國獲威斯康辛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當時還沒等拿到證書,就當即決定放棄國外優厚待遇,響應祖國召喚回國,為新中國建設效力。此後數十年來,他獻身於祖國的教育科技事業,寫下了人生光輝篇章,他是首批獲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3],1990年曾被中共中央組織部、人事部評定為有傑出貢獻的老科學家,並獲國家教委頒發的從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績顯著的榮譽證書。楊光華先生一生高風亮節,淡泊名利,好學不倦,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治學嚴謹,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成為中國石油化工學界的泰斗,聞名國內外。楊光華先生德高望重,虛懷若谷,謙誠待人,尤其對中青年學人關懷備至。他是當代學人欽佩的大師,他的高尚人格魅力博得學界由衷的敬仰。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