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来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其诗多写旅居漂流.穷愁困苦的生活,亦有关注民间疾苦之作。

==生平简介== 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1] 少有大志,广学权谋机变之术,得鬼谷子真传,又能为政,有汉张子房之风也。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后入韦保衡幕中。韦不纳其言,转投田令孜,认为主公。然其心早在帝侧也。故帝招之即应。乾符元年三月,帝拜其为帝师。后封豫章国公,食邑千户。谥“文忠”。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虑国忘家曰忠。来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归帝后鞠躬尽瘁,助帝平定中原,开拓疆土,故曰:“文忠”。

目录

作品

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其诗作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有《来子》。《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来鹄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

《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诗一开始对夏云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不作具体描写,仅以“千形万象”一笔带过,接著写了“竟还空” (空指有云无雨。)这三个感情分量很重的字。这是诗人怀著久旱盼甘霖的心情注视著夏云的奇幻多姿的变化,而那变幻的云彩却没有一点雨意,于是,诗人绝望了。“竟还空”三字正蕴含著事与愿违的强烈失望感。次句补足首句,“片复重”在久旱盼雨的人看来,它仿佛故意捉弄怀著善良希望的人们。这里同样渗透了对怡然作态的夏云的厌恶情绪。三句蕴含著满腔焦虑、怨愤,出语极重,与末句形成鲜明的对照。四句落得极轻,这里一边是大片旱苗干枯欲尽,人们亟盼甘霖,一边却是悠闲怡然,毫不理会,这跌宕起伏,对比鲜明的描写,使全诗的主题、诗人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对夏云的愤激、憎恶之情就寓于貌似不动声色的描写之中了。诗中“云”的形象既有自然界云的特征,又概括了封建统治时代那些自命解民倒悬,而却不问苍生的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的尊容。[2]

《蚕妇》

【原文】 晓夕采桑多苦辛,

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

冻杀黄金屋里人。

译文: 从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

百花盛开季节养蚕忙煞人。

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

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妞们。

【赏析】

《蚕妇》是唐代诗人来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指出了如果蚕妇不劳动则“黄金屋里人”就会被冻死,表达了作者对蚕妇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高层阶级依赖劳动人民养活的不满。

“晓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直述采桑叶时问之长,突出劳动的艰苦。从这一句诗中,表现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现了作者同情蚕妇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诗人明确告诉人们,这些整天采桑叶的蚕妇并不是不爱盛开的百花,而只是在养蚕的大忙季节不得“闲身”而已。

这首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假设及由这一假设推论出来的结果清楚地说明封建社会谁养活谁这一根本问题。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所以能在“好花时节”有闲情逸致去欣赏百花,正是由于这些蚕妇在此时“晓夕采桑”的结果。如果这些蚕妇此时也去千这些“繁华事”,那么,那些“黄金屋里人”只能被'冻杀”。原来,这些“黄金屋里人”是由这些蚕妇养活的。此两句陡转笔锋,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完全是依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活的这一事实。 [3]

《寒食山馆书情》

独把一杯山馆中,每经时节恨飘蓬。

侵阶草色连朝雨,满地梨花昨夜风。

蜀魄啼来春寂寞,楚魂吟后月朦胧。

分明记得还家梦,徐孺宅前湖水东。

寒食节到,本该阖家团聚,可诗人科举落第,寄寓山馆,孤独寂寞之情涌上心头。首联上句“独把”二字,写一个人独自饮酒,表现了诗人孤独冷落的处境。下句写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内心十分苦闷。颔联景中寓情,通过写春草、梨花被风雨摧残,表现诗人的伤感之情。诗中以乐景衬哀情:映阶碧草青翠娇艳,梨花绽放洁白如雪,这些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而诗人感到的却是草色迷濛,梨花委地,衬托出心情感伤,人生失意。颈联的“蜀魄”即杜鹃,叫声为“不如归去”。“楚魂”,鸟名,传说为楚怀王灵魂所化。这两种鸟都是魂归故乡,表现了诗人的羁旅思家之情。尾联的“还家梦”体现诗人思家之情浓,希望自己做一个像徐孺一样的名士,隐居山林,聊慰科举失意的沮丧之情。 [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