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曾自稱“鄉校小臣”,隱居山澤。其詩多寫旅居漂流.窮愁困苦的生活,亦有關注民間疾苦之作。

==生平簡介== 師韓柳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間,才名籍甚。舉進士,屢試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後,福建觀察使韋岫召入幕府,愛其才,欲納為婿,未成。廣明元年(880)黃巢起義軍攻克長安後,鵬避遊荊襄。 [1] 少有大志,广学权谋机变之术,得鬼谷子真传,又能为政,有汉张子房之风也。咸通年间,举进士不第。后入韦保衡幕中。韦不纳其言,转投田令孜,认为主公。然其心早在帝侧也。故帝招之即应。乾符元年三月,帝拜其为帝师。后封豫章国公,食邑千户。谥“文忠”。按谥法,经纬天地曰文,虑国忘家曰忠。来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归帝后鞠躬尽瘁,助帝平定中原,开拓疆土,故曰:“文忠”。

目录

作品

曾作七律《寒食山馆书情》,以遣羁旅愁怀,当时传为佳作。其诗作思清丽,然怀才不遇,辗转飘泊,故其诗多写羁旅之思、落魄之感,间有愤世嫉俗之作。有《来子》。《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九首。来鹄的作品有诗集一卷,但今已不传。

《雲》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詩一開始對夏雲的千姿百態、千變萬化,不作具體描寫,僅以“千形萬象”一筆帶過,接著寫了“竟還空” (空指有云無雨。)這三個感情分量很重的字。這是詩人懷著久旱盼甘霖的心情注視著夏雲的奇幻多姿的變化,而那變幻的雲彩卻沒有一點雨意,於是,詩人絕望了。“竟還空”三字正蘊含著事與願違的強烈失望感。次句補足首句,“片復重”在久旱盼雨的人看來,它彷彿故意捉弄懷著善良希望的人們。這裡同樣滲透了對怡然作態的夏雲的厭惡情緒。三句蘊含著滿腔焦慮、怨憤,出語極重,與末句形成鮮明的對照。四句落得極輕,這裡一邊是大片旱苗乾枯欲盡,人們亟盼甘霖,一邊卻是悠閒怡然,毫不理會,這跌宕起伏,對比鮮明的描寫,使全詩的主題、詩人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有力的展示。對夏雲的憤激、憎惡之情就寓於貌似不動聲色的描寫之中了。詩中“雲”的形象既有自然界雲的特徵,又概括了封建統治時代那些自命解民倒懸,而卻不問蒼生的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的尊容。[2]

《蠶婦》

【原文】 曉夕采桑多苦辛,

好花時節不閒身。

若教解愛繁華事,

凍殺黃金屋里人。

譯文: 從早到晚整天采桑多苦辛,

百花盛開季節養蠶忙煞人。

若教村姑了解賞花之類事,

便會凍死富家太太小妞們。

【賞析】

《蠶婦》是唐代詩人來鵠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通過敘述與假設的形式,指出瞭如果蠶婦不勞動則“黃金屋里人”就會被凍死,表達了作者對蠶婦艱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對社會高層階級依賴勞動人民養活的不滿。

“曉夕采桑多苦辛”一句緊扣詩題,“曉夕”二字直述采桑葉時問之長,突出勞動的艱苦。從這一句詩中,表現了采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現了作者同情蠶婦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詩人明確告訴人們,這些整天采桑葉的蠶婦並不是不愛盛開的百花,而只是在養蠶的大忙季節不得“閒身”而已。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假設及由這一假設推論出來的結果清楚地說明封建社會誰養活誰這一根本問題。富貴人家的小姐太太們所以能在“好花時節”有閒情逸致去欣賞百花,正是由於這些蠶婦在此時“曉夕采桑”的結果。如果這些蠶婦此時也去千這些“繁華事”,那麼,那些“黃金屋里人”只能被'凍殺”。原來,這些“黃金屋里人”是由這些蠶婦養活的。此兩句陡轉筆鋒,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完全是依靠剝削勞動人民而生活的這一事實。 [3]

《寒食山館書情》

獨把一杯山館中,每經時節恨飄蓬。

侵階草色連朝雨,滿地梨花昨夜風。

蜀魄啼來春寂寞,楚魂吟後月朦朧。

分明記得還家夢,徐孺宅前湖水東。

寒食節到,本該闔家團聚,可詩人科舉落第,寄寓山館,孤獨寂寞之情湧上心頭。首聯上句“獨把”二字,寫一個人獨自飲酒,表現了詩人孤獨冷落的處境。下句寫自己常年漂泊在外,內心十分苦悶。頷聯景中寓情,通過寫春草、梨花被風雨摧殘,表現詩人的傷感之情。詩中以樂景襯哀情:映階碧草青翠嬌豔,梨花綻放潔白如雪,這些本是令人賞心悅目的;而詩人感到的卻是草色迷濛,梨花委地,襯托出心情感傷,人生失意。頸聯的“蜀魄”即杜鵑,叫聲為“不如歸去”。“楚魂”,鳥名,傳說為楚懷王靈魂所化。這兩種鳥都是魂歸故鄉,表現了詩人的羈旅思家之情。尾聯的“還家夢”體現詩人思家之情濃,希望自己做一個像徐孺一樣的名士,隱居山林,聊慰科舉失意的沮喪之情。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