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矣行》题解,译文,注释赏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去矣行》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杜甫任右率府胄曹参军以后不久所作。
杜甫起初以为“率府且逍遥”,可谁知数次赋颂都得不到赏识与采用,所以深感才华很难在此得到施展,同时官场黑暗,他又看不惯趋炎附势的小人行径,觉得夹在诸多王侯之间做这等小官实在不是滋味,于是准备辞官而去,所以写下这首《去矣行》。[1]
诗中一开始就以雄鹰自比,点明自己志在蓝天,继而揭露了官场趋炎附势、厚颜无耻的小人那种丑恶的嘴脸,表达了自己宁愿回归山野成为一块等待开采的蓝田玉,也不愿与龌龊之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
原文
君不见鞲上鹰,一饱即飞掣。
焉能作堂上燕,衔泥附炎热。
野人旷荡无腼颜,岂可久在王侯间?
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
注释
鞲上鹰:杜甫多以鹰拟人或自拟,这里也是自比。鞲:放鹰人所穿戴的臂衣。
飞掣:飞去之意。
堂上燕:堂前飞行的燕子。这里比喻小人。
野人:此为作者自称。杜甫自称“少陵野老”。
腼颜:腼:同“腼”,害羞,不好意思见生人。这里贬义,犹厚颜之意。此句实则讽刺官僚。
“未试”二句:十分讨厌那班王侯,但不作这官儿,生活又成问题,所以有一试“餐玉法”的无聊想法。《魏书》卷三十三:“李预居长安,每羡古人餐玉之法,乃采访蓝田,躬往攻掘,得大小百馀,预乃椎七十枚为屑,日服食之。”蓝田山:山名,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出产玉。
译文
难道你没看见,站在放鹰人臂套上的雄鹰,一旦吃饱后就会迅速飞上广阔的蓝天,翱翔在云空之中为主人寻觅猎物。怎么可能甘愿作那厅堂前盘旋飞舞的小燕子,像它们那样只知道衔来草泥在人家屋檐下为自己筑巢取暖,而且还喜欢去依附趋炎那些拥有富丽堂皇房舍的权贵之家。
我这个人向来都是心胸开阔处事,坦坦荡荡为人,从来不愿与龌龊同流,况且天生就缺少一副厚脸皮,如此秉性之人,怎么可能会长久留在王侯权贵之中呢?
然而离开王侯官场,生活就会没有着落,听说古人有餐食美玉之法存活,我没有尝试过从盛物袋里取出美玉而服食的方法,待到明天,姑且也进入盛产美玉的蓝田山隐居下来,然后就可以每日里躬身采掘,餐餐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