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细珠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李细珠,男,1967年6月生,湖南安仁人。是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1]、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1989、1992、1997年,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相继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湖南安仁

出生日期----1967年6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1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3]

毕业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学 位 ---- 博士

个人简介

李细珠,男,湖南安仁人,1967年6月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台湾史研究室主任。1989、1992、1997年,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历史系,相继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8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出站留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06年8月,晋升研究员,同时兼任研究生院教授。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为韩国高等教育财团暨国立首尔大学东洋历史系客座研究员。2009年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评选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2年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专业研究方向主要为晚清民初政治、思想与社会史,兼及台湾史。

已出版学术专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合著《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专业研究方向为晚清民初政治、思想与社会史。

专著《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研究》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2007)和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2007);合著《中国近代通史》(十卷本)获第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2010)、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08)和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0);论文《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参政权案为例》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奖(2009);论文《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2);专著《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5)。

发表论文

1.〈辛亥革命起因新论〉,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76-80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1期

2.〈辛亥时期留日学生的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8千字,《求索》1994年第3期,114-118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4年第8期

3.〈试论宣统政局与清王朝的覆灭〉,7千字,《北方论丛》1995年第5期,96-100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6年第1期

4.〈略论魏源思想的文化背景〉,7千字,载刘泱泱等编《魏源与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纪念魏源诞辰2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56-365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版

5.〈"革命军起,革命党消"新解〉,8千字,《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6年第3期,38-43页

6.〈《倭文端公遗书》版本考述〉,3千字,《清史研究》1997年第4期,119-120页

7.〈倭仁远赴叶尔羌任职述论〉,8千字,《西域研究》1998年第2期,89-95页

8.〈略论道咸同时期的理学复兴及其原因〉,8千字,《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99-104页

9.〈倭仁与吴廷栋交谊略论〉,9千字,《安徽史学》1999年第2期,42-47页

10.〈倭仁史实考证二则〉,3千字,《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2期,301-304页

李细珠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11.〈理学与"同治中兴"--倭仁与曾国藩比较观察〉,9千字,《学术月刊》1999年第3期,102-107页

12.〈倭仁交游述略〉,16千字,《近代中国》第9辑,96-116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谭嗣同戊戌进京前后的思想变动及其原因〉,12千字,载田伏隆、朱汉民主编《谭嗣同与戊戌维新》(论文集),268-283页,岳麓书社1999年10月版;又载方志钦等主编《康有为与戊戌变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85-402页,学术研究杂志社,1999年5月

14.〈倭仁理学思想述论〉,55千字,载陈胜粦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思潮论集》,277-34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

15.〈"边缘人"的角色尴尬--容闳在晚清中国的人生境遇〉,8.5千字,《学术论坛》2000年第3期,116-120页;又载吴文莱主编《容闳与中国近代化》(论文集),177-189页,珠海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6.〈张之洞与晚清军事教育近代化〉,8千字,《安徽史学》2001年第4期

17.〈在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之间--从张之洞禁烟思想与实践的内在矛盾看晚清禁烟问题的两难困境〉,10千字,载王宏斌主编《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论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18.〈张之洞与晚清货币改革〉,14千字,《历史档案》2002年第1期,32-36页

19.〈张之洞与晚清湖北新军建设--兼与北洋新军比较〉,14千字,《军事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125-136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10期,99-110页

20.〈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5千字,《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42-52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2年第7期,90-100页

21.〈民初统一党研究〉,21千字,《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1辑,136-162页,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22.〈试论戊戌-庚子政局变动中的张之洞〉,20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17-4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3.〈张之洞与清末新学制的制定〉,9千字,《河北学刊》2002年第6期,125-129页

24.〈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22千字,《近代中国》第12辑,311-34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25. 〈张之洞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12千字,《北京档案史料》2003年第1期,201-218页,新华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6.〈张之洞与清末地方官制改革--兼论朝廷与地方督抚的关系〉,10千字,载田伏隆、饶怀民主编《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11-121页,岳麓书社2003年9月版

27.〈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17千字,《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100-123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8期,11-28页;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1-2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月版

28.〈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15千字,《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118-125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3年第9期,71-78页;又载潘晨光主编《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考》(题名《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论纲》),375-38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又载方军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术报告》第2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版

29.〈清末民间舆论与官府作为之互动关系--以张曾扬与秋瑾案为例〉,32千字,《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1-44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年第7期,21-39页;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73-10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2月版;转载丁贤勇编《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集粹》上册,499-527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30.〈倭仁与道咸同时期的理学〉,32千字,载《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辑),58-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

31.〈张之洞与近代中国重工业的奠基〉,7.5千字,《张之洞研究》2005年第1期(总第3期),10-14页

32.〈略论清末国民意识中的性别与权利之关系〉,8千字,《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2期,45-49页

33.〈试论嘉道以来经世思潮勃兴的传统思想资源〉,10千字,《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110-117页

34.〈略论民初女性对性别歧视的觉醒与反思〉,9千字,《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82-87页

35.〈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参政权案为例〉,21千字,《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69-83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第12期,32-44页;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134-17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36.〈民间舆论与秋瑾案问题及其他〉,12千字,《史林》2006年第2期,53-59页;转载丁贤勇编《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集粹》上册,583-594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37.〈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的群体结构和人事变迁〉,21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143-17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38.〈论立宪派、地方督抚与清廷之间的互动关系〉,15千字,载《晚清国家与社会》(晚清史论丛第1辑),307-3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9.〈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10千字,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147-152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12期,68-73页;转载丁贤勇编《浙江辛亥革命史研究集粹》下册,881-890页,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40.〈曾国藩与倭仁关系论略〉,10千字,载《曾国藩研究》第1辑,79-8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版;又载王继平、李大剑主编《曾国藩与近代中国》(论文集),385-392页,岳麓书社2007年11月版

41.〈论清末"皇族内阁"出台的前因后果〉,15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195-22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42.〈论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责任内阁制--侧重清廷高层政治权力运作的探讨〉,90千字,载《明清论丛》第8辑,1-59页,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5月版

43.〈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学界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新趋向〉,21千字,载《东亚文化》第46辑,73-102页,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2008年12月

44.〈清末两次日本宪政考察与预备立宪的师日取向〉,18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274-29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月版;日文〈体制改革における选択-清末の宪政视察と予备立宪〉,载贵志俊彦、谷垣真理子、深町英夫编《模索する近代日中关系――対话と竞存の时代》,119-139页,东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6月版

45.〈清末民变与清政府社会控制机制的效能--以长沙抢米风潮中的官绅矛盾为视点〉,25千字,《历史研究》2009年第4期,68-84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9年第12期,75-89页

46.〈清末预备立宪与制度创新及其异化问题〉,12千字,载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编《新亚洲论坛》第2辑,93-105页,首尔出版社2009年8月版

47.〈丙午官制改革与责任内阁制的命运〉,18千字,载《晚清改革与社会变迁》(晚清史论丛第2辑)上册,115-13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48.〈旁观者观察民变的视点与反应--〈申报〉报道长沙抢米风潮的舆论取向〉,15千字,《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153-161页;又载《湘淮人物与晚清社会》(《晚清史论丛》第3辑),276-29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版

49.〈张之洞庚子年何曾有过帝王梦--与孔祥吉先生商榷〉,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128-147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0年第8期,109-124页。又载冯天瑜、陈峰主编《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论文集),211-2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50.〈略论张之洞〈劝学篇〉的几个问题〉,10千字,《张之洞研究》总第8-9期(纪念张之洞逝世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7-25页,2010年12月

51.〈清末预备立宪时期的平满汉畛域思想与满汉政策的新变化--以光绪三十三年之满汉问题奏议为中心的探讨〉,24千字,《民族研究》2011年第3期,35-50页;又载《清代满汉关系研究》(《晚清史论丛》第4辑),467-49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8月版;转载方素梅、刘世哲、扎洛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民族国家建构》,116-144页,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版;又转载陈理、彭武麟主编《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文选》上册,343-36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2.〈李鸿章의 대일 인식과 외교책략 – 1870년대를 중심으로 –〉(韩文),《동북아역사논총》32호,13-61쪽,2011.6.[〈李鸿章对日本的认识及其外交策略--以1870年代为中心〉,《东北亚历史论丛》第32号,13-61页,2011年6月]。中文26千字,载《社会科学辑刊》2013年第1期,145-159页;又载《近代思想史研究》第10辑,171-19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53.〈日韩合并与清末宪政改革〉,23千字,《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105-119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1年第11期,35-47页。又题<日韩合并在华反响及其对清末宪政改革进程的影响>,25千字,载李廷江主编《清华日本研究》第1辑,197-2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2月版;又载李廷江主编《晚清中国社会变革与日本》,1-2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54.〈孙中山与民初宪政〉,14千字,《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第5期,143-150页;又载孙中山基金会、澳门地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编《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236-25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9月版

55.〈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的出处抉择--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3期,89-108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2年第9期,3-20页。英文:Provincial Officials in 1911-1912: Their Backgrounds and Reactions to Revolution-An Inquiry into the Structure of "Weak Center, Weak Regions" in the Late Qing. China: How the Empire Fell. Edited by Joseph W. Esherick and C.X. George Wei, Routledge, 2014, pp159-176. 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与百年中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册,48-6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2月版

56.〈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兼论清末"内外皆轻"权力格局的形成〉,50千字,《清史研究》2012年第3期,1-29页

57.〈张人骏其人及其对新政的态度〉,9千字,《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1-5页

58.〈韩国报刊媒体对清末新政的观察与反应--以〈皇城新闻〉与〈大韩每日申报〉为例〉,24千字,《当代韩国》2012年第3期,73-94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3年第2期,46-61页;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第三届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卷,397-42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版

59.〈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别论〉,10千字,载李向玉主编《"辛亥革命与澳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62-70页,澳门理工学院2012年4月版

60.〈张之洞的现代意识〉,14千字,《张之洞研究》总第10期,10-17页,2013年1月

61.〈清末政治史研究的宏观检讨〉,25千字,《史学月刊》2013年第2期,97-111页;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3年第6期,102-118页;又题<清末新政、立宪与革命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晚清史论丛》第5辑),327-354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版

62.〈张人骏与江苏谘议局〉,18千字,载《政治精英与近代中国》,207-22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63.〈略论康熙皇帝对台湾的认识及其理台政策的演变〉,22千字,载《台湾历史研究》第1辑,106-12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又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编《清代台湾史研究的新进展--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26-144页,九州出版社2015年7月版

64.<一个人与一个时代--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12千字,《安徽史学》2014年第3期,5-12页

65.<袁世凯与清末责任内阁制>,30千字,载张华腾主编《辛亥革命与袁世凯--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时期人物研究》,156-178页,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66.<清末日本侵台与国人反割台运动研究述评>,24千字,《兰州学刊》2014年第9期,1-14页

67.<大陆学界台湾史研究的宏观检讨>,22千字,《台湾研究》2014年第5期,81-94页

68.<清末中日琉球案尚为悬案考>,20千字,《台湾历史研究》第2辑,68-9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69.<大陆学界有关荷西殖民时期台湾史研究述评>,15千字,《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103-111页

70.<1949年以来的明郑台湾史研究述评>,35千字,《兰州学刊》2015年第7期,1-20页

71.<中国大陆学界关于康熙统一台湾研究述评>,18千字,《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第5期,60-72页

72.<略论刘铭传的台海防御观>,11千字,《安徽史学》2016年第2期,137-143页

73.<政治转型期历史学家的因应与境遇--读金毓黻、顾颉刚、夏鼐日记>,29千字,《史学月刊》2016年第4期,43-59页

74.<乡村士绅在"近代"边缘的生活世界--嘉道咸同时期管庭芬日记解读>,33千字),《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3期,121-139页

75.<台湾光复初期许寿裳若干史实考释>,25千字,《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72-89页

参考来源

  1. 李细珠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21-02-05
  2. 东西问丨李细珠:台湾问题的解决何以是大势所趋? ,中国新闻网, 2022-08-22
  3. 李细珠 中心研究员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