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魯東門觀刈蒲》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魯東門觀刈蒲》自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到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是唐朝從政治上由盛到衰的轉變時期。這期間國事益非,屠戮驅逐忠良,窮兵黷武,戰事不斷。李白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波,也因此親歷使他憂憤情愫極為深切,時常有抨擊時政的詩作。於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年),李白在山東遊歷時寫下此詩。[1]
這首詩生動形象地描寫了魯東門外農家深秋割蒲的勞動場景,並以誇張手法,讚美了蒲草的可貴與作用。同時也批判了貴族奢華放縱,表達了詩人憂國安危和悲憐民生疾苦的情懷。
原文
魯國寒事早,初霜刈渚蒲。
揮鐮若轉月,拂水生連珠。
此草最可珍,何必貴龍鬚,
織作玉床蓆,欣承清夜娛。
羅衣能再拂,不畏素塵蕪。
注釋
魯東:指曲阜城東。刈(yì):割取。蒲:香蒲,水生草本植物,嫩芽可供食用。其葉供編織,可作席、扇、簍等用具。
「揮鐮」二句:轉月,因鐮刀彎如新月,故揮動鐮刀如「轉月」。連珠:濺起的水滴像連串的珍珠。
欣承清夜娛:夜間睡在蒲蓆之上感到清涼適意。
「羅衣」二句:羅衣,指輕而薄的絲綢衣服。素塵:聚積的灰塵。蕪(wú):雜亂。
譯文
魯國的秋天來得較早,第一場秋霜來臨的時候就開始割長在小沙洲岸邊的香蒲了。
農夫們割蒲揮動起來的鐮刀就好像是轉動的彎月,蒲草拂過水麵濺起的水珠像極了串串閃亮的珍珠。
這些蒲草看似普通卻異常珍貴,何必非要看重那些帝王豪貴專用的龍鬚草呢?
這珍貴的蒲草能編織成草蓆鋪上玉床,它會欣然接納你在夜晚睡在蒲蓆之上,令你感到無比清涼舒適,心情自然也就舒暢歡愉。
輕而薄的絲綢衣服能夠反覆拂掃,其實這蒲蓆更不用擔心會聚積雜亂邋遢的灰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