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豫章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豫章行》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軍隊內部自相殘殺致使軍心渙散,軍力日漸薄弱,但他們在中原一帶依舊十分猖獗。為了徹底平息叛亂,東南地區的平民仍然面臨兵役之苦。然而連年戰事,幾乎到了無丁可征的地步。[1]
李白在這一年回到了豫章,目睹了新兵出征前妻兒老小呼天喊地的悲悽情景,感慨之餘寫下了這首樂府舊題《豫章行》。
原文
胡風吹代馬,北擁魯陽關。
吳兵照海雪,西討何時還。
半渡上遼津,黃雲慘無顏。
老母與子別,呼天野草間。
白馬繞旌旗,悲鳴相追攀。
白楊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為休明人,斬虜素不閒。
豈惜戰鬥死?為君掃凶頑。
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
樓船若鯨飛,波盪落星灣。
此曲不可奏,三軍鬢成斑。
注釋
「胡風」二句:一作「燕人攢赤月」。胡風:北風。代馬:代地(今山西東北與河北蔚縣一帶)所產的良馬。此指胡馬。魯陽關:戰國時稱魯關,漢稱魯陽(今河南魯山縣西南)。
吳兵:吳越之地的徵調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海:指鄱陽湖。
白馬:一作「百鳥」。
「本為休明人」二句:休明人,即太平盛世時期的人。閒:通「嫻」,嫻熟,熟悉。
凶頑:凶暴愚頑。亦指凶暴愚頑的人。
云:一作「忘」。憚:怕,畏懼。
三軍:古制天子置六軍,諸侯置屯軍。又稱軍置上、中、下三軍,或步、車、騎三軍。後為軍隊通稱。
譯文
北風吹得胡馬的鬃毛飛起,更顯雄健,北面山巒環抱的就是要塞魯陽關。吳越地區新征的兵馬冒着鄱陽湖上的大雪,西去征討,不知什麼時候才能回來。
吳地的官軍在上遼津渡水遠征,當時黃雲漫天,天色暗淡。老母別子,一片悲痛欲絕的哭喊,迴蕩在荒郊野草之間。
白馬圍繞在迎風招展的旌旗下,仰頭嘶鳴,相互追逐着向前進發。在這秋風瑟瑟的季節,白楊苦悶無依,秋月為之慘澹,早早地凋落在豫章山中。士兵們原本生於太平盛世,對征討胡人向來都不熟悉,又怎能知道吝惜自己的生命不在戰鬥中死去呢?但為了盡忠報國,掃滅頑敵,不惜戰鬥犧牲。其精誠可感就像當年李廣誤射隱沒在草中的石頭一樣力道十足,而且滿懷熱忱的報國之心,又豈能懼怕艱險?戰船像長鯨一樣在水中飛馳,波濤洶湧,激盪着落星灣。我這一曲悲歌,不能隨意奏響,不然,三軍將士聽到這令人感傷的曲子,恐怕鬢角的頭髮都要斑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