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登海(玉米育种专家) | |
---|---|
出生 | 1949年9月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玉米育种专家 |
知名于 | 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
知名作品 |
《玉米科学》 |
李登海(Li deng hai) 玉米育种专家[1] 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2]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又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中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登海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经国家审定,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累计生产销售登海9号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1.40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11.4亿元,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也提供了有力的品种支撑。
2015年9月25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李文祥和李登海。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5]
山东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财富
2015年,胡润研究院《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李登海以61亿人民币排第1911位。
人物简介
- 贡献
■在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另一个就是中国的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6]。
■一个玉米新品种,从培育到成功,几率只有12万分之一。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却取得了成功。1979年秋,在莱州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一跃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冬天到海南育种。李登海27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他一年育种三次,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在国内,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被种业界誉为"南袁北李"两李之一。
- 头衔
是全国人大第八、九届常委。现任《玉米科学》编委会副主任,中共第九届山东省委委员[7]。
2018年1月31日,在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东省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经历
一 1972年春,一向宁静的莱州西由镇后邓村突然热闹起来,街头巷尾,仨一群俩一伙,人们议论纷纷:"喂,听说了吗?李登海那小子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呢!" "亩产1500斤?"一个年过半百的庄稼汉子掰着手指头数了数,"不可能,不可能!"头摇得像货郎鼓一般。 "李登海是晌觉还没睡醒,在说梦话吧!"又一位中年汉子使劲掖了掖露着棉花的的破棉袄,耸了耸肩头甩出一句挪揄的戏言。 其实,李登海非常清醒。 他1968年初中毕业。"文化大革命"割断了一个农村少年上大学的梦幻,来到养育他的家乡--后邓村。这里是地处莱州湾畔的平原地带,一直是粮食集中产区。由于多年来历史的积习和人为的原因,粮食产量很低。回乡后的李登海决心用自己的知识改变低产的局面,从此与研究如何科学种田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年仅23岁的李登海担任了村里农科队的队长,他提出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引起了后邓村一片沸沸扬扬。年纪轻,没经验,咋干队长?他心里也打怵,然而,他更坚信一点,路是人走出来的,事业是人干出来的,只要肯钻研就能出道道。[8]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登海走马上任、如何烧好这三把火呢?他想,年轻人要敢闯,但头脑更要冷静、步子更要稳当。搞科学种田可不能毛手毛脚瞎呼隆,得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来。他和年轻伙伴们一商量,决定从抓三件事入手:一是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二是搞土壤分析,改革耕作制度;三是引进良种,进行高额丰产实验。刚开始搞实验,头三脚难踢,李登海带领一帮小青年重点搞了小麦、玉米、花生这三种农作物的管理栽培。经过在试验田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劳作,庄稼长势特好。第二年,后邓的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主要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李登海农科队丰产田里的玉米一举突破了千斤关。村里那些对他们斜眼看待的人开始改变看法:"李登海这帮小青年,还真有点门,行,有出息"。青年人听了这些话,心里真是甜滋滋的,犹如三伏天吃了根冰棍,痛快极了。
奇怪!"大粒的打不过小粒的",玉米的产量还低于小麦?李登海从这一现象中玉米生产的潜力。不行,非要下功夫攻攻玉米高产这一关。一定得想法搞点好种子,让玉米亩产超过1500斤!科技队的年轻人对李登海的这一看法个个赞同。可是他们四处奔波、四周八县跑了个遍,也没找着个能打1500斤玉米种。不过,他们却到了一个信息:省内外许多科研部门,都在为培育亩产1500斤的玉米的新良种而刻苦攻关,只是不知道那年那月才能问世。谁都知道,没有高产种,难打高产粮。这可怎么办?李登海找到了伙伴们:"咱们也加入这个争夺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良种的冠军赛,怎么样?"大伙一听,脑袋摇得像个货郎鼓:"全国那么些大学问人都一时半晌啃不下这难啃的骨头,咱这些土包子能行?""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这个坚定信念,再拿出苦学苦钻的劲头来,说不定就真的能搞出点名堂"。李登海想试一试。 二 培育亩产1500斤玉米的新品种,李登海早已思忖百遍:搞这项工程不用说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就是基本知识也十分贫乏,特别是基础理论方面,更是欠缺的多。可是,牛肉包子哪有从天上掉的,人要干一番事业,不付出艰辛努力,唾手而得的好事是不会有的。 "我这个人道道不多,就是有点犟脾气。什么事一旦让我看准了,迷上了,就非迷到底不可,不迷出个道道来是不肯罢休的"。 培育玉米新品种,李登海的这股迷劲又上来了。 缺乏基础理论怎么办? 学嘛!来他个面壁三年,苦读苦钻。用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向书本学习,向内行人学习,向实践学习,迅速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为突破玉米1500斤的大关打好基础。 他除了借阅大量的有关书籍外,还购买和订阅了十多种有关玉米的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坚持见缝插针,分秒必争的读。他经常把书刊装在口袋里,工前工后,田间地头,哪怕只有一两分钟的时间,也要翻开看上几眼。有时学得入了迷,走路也在思考,有熟人喊,他都听不见。晚上,点着煤油灯,学到深夜下两点是常有的事。连着熬夜的时间长了,一天夜里他竟搂着书睡着了。睡梦中将忘记熄灭的煤油灯碰倒,枕头、被子都着了火,差点引起一场火灾。惹得老母亲埋怨了好几天。由于不分白天黑夜的啃书本,身体消瘦了,眼里也常挂着血丝,母亲很是心疼。李登海为了不让母亲牵挂,就熄了煤油灯,用手电筒照着在被窝里学。几年间,他学完了《遗传育种》和《土壤肥料》等十几种基础理论书籍,写下了二十余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实验记录,整理了二十多项有关育种、栽培、肥料等方面的实验材料,终于打开了农业基础理论的大门。 要想出道道,拜师很重要。李登海在啃书本的过程中,还向一切内行的人求教。经常登门拜访老农;骑着自行车到一些有功底的农科队长家里拜师;逢到专家们来本地讲课时,他不光千方百计的争取听课,有时还把他们请到家里来教。1974年,李登海终于得到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 三 1974年5月,李登海和伙伴们一起托着沉甸甸的二十粒种子,一粒一粒的播到试验田里,从此,李登海正式开始了培育高产玉米新品种的攻关战。 这二十粒种子,是莱阳农学院的刘恩训副教授亲手送给李登海的,来自美国的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XL80"。"这是我保存的引进种子。去年种植时,表现抗病性强,对大小叶斑病基本免疫,丰产性状也好。你回去试试,可能有希望"。李登海真是如获至宝,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用全部心血来培育它,用汗水浇灌它,尽快分离出理想的自交系,组配出高产玉米良种来! 李登海把这二十粒"XL80"播进地里后,从小苗出土到收获的一百二十多天里,浇水、施肥、中耕、除虫、授粉、套袋、观察、记录,几乎天天都要蹲在育种田里,有时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爱人张永惠是李登海育种的得力助手,也是一样的忙,家务事只有推给老母亲承担。有时家里水缸干了,老母亲只好提着壶,一壶一壶的往家里提。 在搞了四千多个组合,考察记录了五十多万个数据后,终于从这二十粒"XL80"种子里,分离选育出"掖107"这个比较理想的自交系。并且在不断分离的"XL80"系统里,开始出现了高配合力和高产的株系。 1977年,李登海带领大伙建立了土温室,进行拖期播种和同早熟自交系侧交的实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为进一步解决雌雄脱节和生育期过长的问题,摸出了点门道。谁知屋漏偏逢连阴雨,就在玉米快要成熟的一天夜里,土温室里钻进了一群老鼠,一夜之间,把套袋自交和杂交的玉米粒全部啃了个光。面对老鼠啃坏的玉米粒,李登海心痛的扑打扑打直落眼泪。 四 海南岛风景秀丽,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南部的崖县、陵县、乐东三县(市)是闻名全国的冬季繁育种基地。一般说来,一种农作物在一个地方一年只能进行一个育种周期,如果每年都能到海南进行一次加代繁育,不仅可使一个新品种早日在生产中发挥效益,对科研工作来说,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也就是相对延长了育种工作者的年限。
1978年的秋天,李登海的育种就剩下最后一关了。眼看一个高产良种就要诞生,心里能不急嘛?为了加快育种步伐,及早实验成功,他决定到海南岛去加代育种。 海南属高温高湿的亚热带气候。李登海和他的伙伴们生活在高达三十几度的山沟里,象闷在蒸笼里一样难熬。吃的蔬菜是从家乡带去的干萝卜干;住在四面无挡墙的草棚子里,处在蚊子、小咬和毒蛇的包围之中,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并且还要观察记录几百个数据。除虫、锄草、田间管理,哪一样都比家乡的"三夏"还要忙,还要苦。收获时,男同志都只穿一条三角裤头,杀一趟玉米就得跳进山沟的水塘里洗一个澡然后再干。黎族群众燃起的阵阵鞭炮声告诉他们春节到了。可是他们为了育种,强压下自己的思乡之情。特别是一看到"掖107"同"黄早4"杂交的玉米苗越长越壮时,心里就光有高兴了。最后终于收到了"掖107*黄早4"(即"掖单2号")的种子七斤二两。第二年把它种在后邓的土地上,第一次突破了一千五百斤的大关! 五 李登海成功了! 李登海的第一个育种目标实现了![9] 李登海历经十七年的艰辛攻关,在海南岛和家乡的土地上,先后培育"掖单2号"、"掖单8号"、"掖单6号"等高产玉米良种,其中紧凑型玉米杂交种[10]"掖单2号",亩产高达903.6公斤,创我国春玉米亩产最高记录。目前这一品种已推广到全国二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累计增产42.4亿公斤粮食。一九八六年,李登海培育的"8112*80104"夏玉米新组合,又以亩产962.1公斤优良品性再创我国夏玉米丰产记录。1988年六月十四日,他在一块亩产小麦380公斤的地块上,直播了"340*479"玉米新组合,密度为5394株,在生产过程中,虽然前期偏旱,中期遭受严重风灾,灌浆后期气温偏低,但仍夺得了亩产逾千公斤的我国夏玉米最高产量。专家们鉴定,这个夏玉米新组合为大穗型品种,优质、抗病、抗倒,适宜密植,对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复种指数是有重要的意义的,为我国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荣誉奖励
国家荣誉 | 国家荣誉 | 国家荣誉 |
1981年 荣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 | 1981年 荣获"青年自学成材标兵" | 1982年 荣获"学科学用科学青年标兵" |
1984年 荣获"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 1987年 荣获"全国农村科技致富能手" | 1988年 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青年科技奖" |
1989年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 1989年 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奖" | 1990年 荣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1990年 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1] | 1991年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1992年 荣获"中国优秀民办科技实业家" |
1992年 荣获"全国青年科技先锋" | 1994年 被选为"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 1994年 荣获"紧凑型玉米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工作者" |
1995年 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奖" | 1995年 荣获"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 | 1995年 荣获"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 |
1996年 荣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 | 1996年 荣获"全国星火标兵" | 1999年 荣获国家人事部一等功 |
2001年 荣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 | 2001年 荣获"2001年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奖 | 2001年 荣获"中国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 |
2005年10月 荣获"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奉献奖" | 2005年11月7日 荣获"中国玉米产业重大贡献奖" | 2012年 当选中共十八大党代表 |
成果奖励
国家级荣誉 | 省部级荣誉 |
1989年"玉米良种选育及其推广"获国家星火奖一等奖 | 1981年"春玉米亩产1800斤栽培技术"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
1992年"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获国家星火二等奖 | 1982年"高产优质玉米自交系掖107及其单交种掖单2号"获山东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
1999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2号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1991年"山东省220万亩吨粮田科技开发与管理"获山东省星火一等奖 |
1993年"夏玉米亩产900公斤高产规律及配套技术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
2004年"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5年"紧凑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1997年"紧凑型玉米新品种开发应用"获山东省星火科技一等奖 | |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 2001年"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掖单22号选育"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主要成就
李登海2005年创办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成功上市,其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在2004和2005年上半年均排在1370家上市公司前十位。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9项植物新品种权。2002年以来又获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2005年以来又获得烟台市、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2008年分别获得农业部第二届中华英才奖和第十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1988年开始,向全国育种单位无偿发放自育紧凑型优良玉米自交系26个,推动了中国玉米育种事业的发展。1996年成立李登海青年科技基金,发放奖金10万元。2000年资助开展"登海杯"莱州十大杰出青年评选活动,迄今已进行了8届。2007年捐赠莱州市慈善总会现金20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2008年为支持四川灾后重建,捐赠现金130万元和价值180万元的玉米良种。[12]
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中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其中"高产玉米掖单13号的选育和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设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成国内最大的玉米育种科研平台。他培育的玉米高产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10亿亩,实现经济效益1000亿元。他是党的十四大、十七大、十九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17年6月,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
独特情怀
李登海是全国解放前夕出生的,因为父亲闯关东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因此他对母亲的孝是出了名的[13]。到外地出差,再忙也不忘给老母亲捎带点什么新鲜东西;回到家,不管多晚都要到老母身边问寒问暖。2002年春节,李登海把93岁高龄的老母接到了海南育种基地。二十多年来,李登海一个春节都没在家过,带领他的伙伴和助手们在这里栉风沐雨,攀登育种高峰。儿行千里母担忧,远在八千里外的慈母,每年除夕都会在堂屋正中的小桌子上摆上几棒老玉米,供在菩萨像前,老人家是在用这种中国最古老的方式,遥祝儿子每年都培育出新品种!93岁了,老娘在人世的时间终是有限的,一定把老娘接来海南,走一走,看一看。这个春节,老人穿着大红的毛衣,在育种田边,看着儿子和伙伴们忙忙碌碌,过得格外开心。临回山东时,老人边上车,边说:大家受累,大家受累。看着老娘乘车远去,李登海潸然泪下。[14]
人吃五谷杂粮,当然会生病,李登海也不例外,可他得病,纯粹是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李登海到海南搞育种,在田间套袋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时间久了,得了痔疮,十分痛苦,做了四次手术,以至于肛门几乎没有什么收缩力,一有便感就得赶快跑厕所,稍一耽搁就会弄脏内裤,这是件很尴尬又很无奈的事情,可是李登海照样每年到海南去搞加代育种,照样在地里一站几个小时。
李登海也有哭的时候,而且还很伤心。育种用的种子是李登海的心尖子,谁要是给他动了、毁了,那当然是伤透了他的心。有一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种到地里的种子破土了,李登海一天看好几会。有一次到陵水县城买东西,傍晚才回基地,急忙赶到育种地去看他的宝贝。这一看不要紧,黎族老乡的两头水牛把地里的玉米苗啃食、踩踏得一片狼藉!李登海脑袋"嗡"的一声,两眼一黑,一屁股坐到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荔枝沟黄昏的宁静。从此后,李登海落下个病根,一听见牛叫就头疼欲裂。
李登海也爱唱歌,尤其是喝了点酒的时候。不过李登海经常唱的大多是些老歌,比如《我们走在大路上》什么的,现在的年青人几乎没人会唱。兴致高的时候,李登海最爱唱《三百六十五里路》,边唱边自己挥手打着拍子,满怀深情,"为了理想我宁愿忍受寂寞,饮尽那份孤独;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啊,从少年到白头"!每当唱到此处,李登海都情不自禁双眼噙满泪水,他说,这首歌就像是专门为我写的。
立法为种企创新护航
进入WTO十多年来,我国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的种子企业发展慢,研发选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能力弱。目前,数量多、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种子生产加工能力薄弱,推广销售服务能力不强,加之种子企业资本投入少,成本积累难,长期以来发展迟缓。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种子企业有8000多家,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的有836家,而具有产业化能力的不足1%,具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0.1%。 “种子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研发创新的主体,但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研发创新主体,还没有改革到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轨道上来。”李登海说。 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109号文件提出要“建设种业强国”。李登海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决策,他建议,全国人大应该结合之前国务院2011年8号文件和2013年109号文件的内容,制定《中国种子企业促进法》,对民族种业在粮食安全中的职责、任务、法律责任进行确定,通过立法来调动和确定各种积极因素,提高种子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生产加工能力、推广销售服务能力,促进我国种子企业快速成长发展。[15]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种企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李登海对此专门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为入刑。李登海告诉记者,目前种子市场上套牌侵权、制假售假问题仍然突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而且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但是企业在维护权益时却存在很多困难,比如举证难、处罚轻、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他认为,对于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刑法》已经规定了相应罪名,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应给予植物新品种权与其他智力成果同等的保护,将“侵犯植物新品种权”行为入刑。 在两份议案之外,李登海还提交了“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提升植物‘新品种标准’”的建议,“现在越来越多的杂交玉米新品种申请了植物品种权保护,但我们发现许多新品种都是一个类型的相似品种,原因就在于我国现行‘新品种标准’太低。”
“很多‘新品种’都是在原有品种上进行有限改良获得的,就像汽车换了个灯泡就是一个‘新品种汽车’。”李登海说,这使得原始创新单位花费巨资投入研发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严重挫伤搞原始创新育种者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搞原始创新的企业越来越少,搞微小差异“新品种”的将越来越多。 对此,他建议结合国外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品种标准,通过保护和鼓励原始创新,提升我国农作物技术创新的水平,促进我国新品种创新的跨越性发展。
获齐鲁杰出人才提名奖
47年来,他始终奋战在玉米高产攻关一线,七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两次刷新世界高产纪录。[16]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研究中心(山东)主任李登海说:“春争日,夏争时,海南岛刚收获又飞回来,考完种以后,马上进行播种,一年要保证4代。”
玉米的科学栽培和高产攻关,李登海从无间断。上世纪70年代初,刚刚成为农科队队长的李登海得知,美国华莱士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2500斤,这时中国的玉米亩产才两三百斤,巨大的悬殊给他带来强烈的震撼。
李登海说:“他也是个农民,能拿出美国最高的产量,我也是个农民,我也有志气有抱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李登海来说,高产攻关,谈何容易?李登海来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此后8年,他几乎天天蹲在育种田里,终于发现了紧凑型玉米高产的奥秘。
李登海说:“我们做了一个实验,在同样(一亩)4000棵的情况下,平展型的拉上去叶片紧凑型的,增产20%。”
除了栽培技术,李登海还在育种上下功夫。在北方,夏玉米一年只能播种一季,为加快育种,和时间赛跑,从1978年起,李登海决定冬季到海南加代繁育。吃萝卜丝、住茅草房,头脚套着麻袋抵御蚊虫。有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挟着冰雹,让李登海的高产田全部倒伏折断。
李登海说:“我看着遍地倒伏的玉米,下面是水,我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在地里站着的时候,我就想明年继续攻关。”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47年,155代育种,李登海育成我国首个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品种,2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13亿多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300多亿元。
李登海说:“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上,越高越难,但是我们必须继续攀登,来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益、农业的增收。”
视频
参考资料
- ↑ 李登海同志事迹人民网,2011年06月01
- ↑ 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齐鲁网,2010-03-15
- ↑ 袁隆平、李登海哪些种业人是你心目中的种植匠?头条新闻,2016-01-28
- ↑ 李登海:“玉米之父”眼中的检察数据和讯网,2016-12-12
- ↑ 烟台骄傲!李登海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山东省10人上榜大众网,2017-05-26
- ↑ 与玉米打交道44年 李登海亲述自己的玉米情结大众网,2016-09-21
- ↑ 第二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李登海事迹中国文明网, 2009-09-20
- ↑ 《新闻会客厅》:玉米大王李登海 大专学历农民搜狐新闻网,2005年12月28
- ↑ http://news.cri.cn/gb/27824/2010/06/24/3245s2896257.htm国际在线新闻网,2012-08-10
- ↑ 中央媒体聚焦"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胶东在线,2009-08-25
- ↑ [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9/02/26/010466822.shtml 青年楷模-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李登海]胶东在线,2009-02-26
- ↑ 印象李登海:头顶无数光环,一家老小却常年下大田齐鲁网,2017-02-20
- ↑ 农民的儿子”李登海:水母网,2017年10月01
- ↑ 李登海:再干二十年再增亿吨粮网易政务,2012-08-10
- ↑ 【农资人看两会】李登海代表:立法为种企创新护航新浪网,2014年03月13
- ↑ 我国玉米突破亩产吨粮,首功还要归在李登海快咨讯,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