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玉香,男,1964年1月生,江苏泰州市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博士,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科技大学"教学良师"。

李玉香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博士
出生 1964年1月
国籍 中國
职业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知名于 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目录

人物事迹

1987年7月,毕业于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燃料循环与材料专业,获博士学位。[1]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网页封面。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硅酸盐工程系,1991年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01年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应用技术系合并更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方向

1、先进建筑材料

2、环境友好材料

科研成果

1、放射性废物水泥固化基材-新型沸石基碱矿渣胶凝材料的研究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研基金二等奖,第二完成人,1999.12。

2、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富铝碱矿渣-粘土矿物复合胶凝材料 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完成人,1999.12。

3、新型富铝碱矿渣沸石基锶铯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六完成人 2000.12。

4、高性能混凝土增强剂的开发与应用及钢管超高强混凝土的研究与开发 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完成人 2000.12。

5、放射性核素与固化材料的作用机理 中国建筑联合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三等奖(2008.12),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5),第三完成人。[2]

科学研究

1 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液水泥配方研究,企业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2010-2011。

2 水泥基放射性固体废物固定材料研究,企业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2010-2011。

3 模拟锕系核素在榍石和钙钛锆石组合矿物中固溶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775113第一主研人2008-2010。

4 微生物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富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776027第一主研人2008-2010。

5 轨枕混凝土配方设计及耐久性研究,企业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2009-2010。

6 无机非金属材料对核素的阻滞特性研究,西南科技大学招标项目,项目负责人2008-2010。

7 交通环境水泥基纤维复合吸声材料的开发研究,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2007-2009。

8 铁路吸声板基材研究,企业委托项目,项目负责人2007-2009。

发表论文

(1)李玉香,傅依备易发成,等. 碱矿渣-粘土复合水泥固化模拟放射性泥浆的可行性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2005,39(4):311-317.

(2)李玉香,易发成,陈雅斓,等. Sr、Cs在碱矿渣-粘土胶凝材料水化物粉体中的吸附行为.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37(4):59-64.

(3)LI Yuxiang,FU Yibei, YI Facheng, CHEN Yalan. Cesium Ion Adsorption in Hydrated Paste Powder from Alkali-Activated Slag-Clay Composite Cementitious Material. JOURNAL OF THE CHINESE CERAMIC SOCIETY,2005,33(10):1184-1188.

(4)李玉香,易发成,谭宏斌,傅依备. 富铝碱矿渣粘土矿物复合胶凝材料基模拟放射性泥浆固化体的性能研究. 辐射防护,2005,25(2)102-108

(5)李玉香,傅依备,易发成,刘勋. CaO-SrO-硅灰-H2O体系的水热合成产物.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5,37(1):69-73.

(6)李玉香,全明,易发成,等. 水泥固化体中核素浸出模型的比较研究辐射防护2010.30(4):P214-219.

(7)李玉香,张勇袁燕秋,等. Na2O-CaO-Al2O3-SiO2-H2O系胶凝材料水化物对锶离子的吸附性研究. 辐射防护2010.30(3):P164-169。

(8)李玉香,全明,易发成,等. 水泥固化体中Cs+浸出行为研究. 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45(3)。

获得荣誉

主要从事核废物处理及先进建筑材料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工作,先后已完成和正在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项目10余项。

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预研基金二等奖一项,绵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一项。

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被SCI、EI等收录16篇。[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