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李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第三任国君;是一位文学家,诗人。

生平简介

959年被立为太子,宋朝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登基即位,在位十五年,史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1]

著作

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后主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其中较著名的二十几首。

因为一首《虞美人》而招来杀身之祸?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李煜专宠倾城倾国的小周后,后来李煜和小周后也被赵匡胤破国,李煜和小周后被俘。赵也羡小周后的美色,把李煜谋害,小周后殉情而死。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对于常人来说,“春花秋月”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也是最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但对于李煜来说,作为一个时刻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年年岁岁重复的美好事物只会让他倍添烦恼。因此发出了对人生的慨叹:自然界中的春天去了又来,可人生的春天为什么一去就不复返了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里的“小楼”指的是李煜在被囚之地苟且偷生的小楼,紧承上句,小楼又一次迎来春天,可面对这次的春风吹拂,皎皎明月,词人触景生情,想到了早已被灭亡的南唐江山社稷。一个“又”字点明了词人降宋之后又苟活了一年。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在李煜的回首中,故国的江山和昔日的宫殿应该都还在吧,只是所怀念的人早已衰老。“朱颜改”也有著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意思在里面。“只是”二个字透露出了词人无限的怅恨之感,读到这里,也难免会出现惋惜之感。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最后两句词人的满腔愁绪再也无法控制,化成了这两句千古名句,并且以水喻愁,令人叫绝。李煜把愁绪化作“一江春水”,可以说是既形象又具体,词人愁绪之多如春水涨溢恣肆,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每一次读到这里,都会有一种被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之感,可见词人结局感染力之强。

综观李煜的这首词,通篇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东风从故国吹来,念春水向故国流去,或许在赵光义看来,李煜有著“东归故国”之意,才会被下令毒死。而真正的真相肯定早已被历史所掩埋,我们唯一能够清晰了解的便是李煜的这首词,是以生命抒写的一首千古篇章。 [2]

诗文

《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作者:佚名 【译文】 红红的太阳已经升到最高处了,透过帘幕照进宫内,可从昨夜便开始的舞乐狂欢还没结束,宫女们鱼贯而入,挨个儿将金炉里快要燃尽的檀香,重新添加上,她们训练有素而又轻盈的莲步,是不会把那些铺设在地上的红色锦缎弄皱的。 那是一位漂亮美丽的舞者,还在酣舞不止,脚步都有些不稳了,那发髻的金钗儿都倾斜着,还在来回摆动。怪不得她有点脚步不稳,一定昨夜喝了太多的酒,这会儿酒劲儿还没过呢。她时不时拈起花儿来嗅嗅,是为了想让花的香味使自己清醒一下,她那卧鱼嗅花的身段,真美。跟贵妃娘娘醉酒时是一样的,你看,她还在静听其他宫殿里隐...

【鉴赏】

作者:佚名 此词是南唐后主李煜在江南盛时对其宫中歌舞升平景况的描写。反映了李煜早期的宫廷生活。 词的上片,是帝王奢华生活和耽于享乐的真实写照。 起言红日已高,金炉添否,是歌舞时外部环境的描写。全然是一副官贵闲人的作派。陈善《扪虱新语》卷七:“帝王文章。自有一般富贵气象。”此不虚言。据史书记载后主宫中非常官丽堂皇。如《五国故事》中说李煜:“尝于宫中以销金罗幕其壁,以白银钉玳瑁而押之。又以绿钢刷隔眼,糊以红罗,种梅花于其外。又以花间设画小本亭子,才容二人。煜与爱姬周氏对酌于其中,如是数处... [3]

《浪淘沙令》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注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基调低沉悲怆,透露出李煜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 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 [4]

《乌夜啼》

【原文:】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一梦 一作:梦里)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昨天的夜晚,风雨交加, 遮窗的帐子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 蜡烛燃烧的所剩无几,屋内又是漏的不断,我不停的多次起来斜靠在枕头上。 躺下坐起来思绪都不能够平稳。 世上的事情过去的就如同逝去的流水一样, 算起来一生沉浮恍如梦境。 只可以凭着醉酒多次回到家乡平坦的路上, 除此之外又有那里可以去啊。

【注释】 帘帏句:帘帏,窗帘。飒飒,象声词。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多离忧。”

【简析】 作者:佚名 此词表现的是南唐李后主对人生的感悟,艺术特点是情境和谐,细节传神。上片以倒叙的方式开篇,写“昨夜”风雨交加,风声雨声树声等“秋声”阵阵传入帘内,构成一种凄凉的氯围。“烛残”二句由室外景转入帘内景。室内残烛摇曳,光线昏暗,夜尽更阑时分,主人公还卧床在枕上翻来覆去,表明他彻夜未眠。失眠人情绪本来就烦躁,而窗外的秋风秋雨,仿佛点点滴滴都在敲击着失眠人的心头,更增苦楚。心头的烦闷无法开解,“起”来挥之不去,“坐”下也无法平静。“起坐”两个细节动作传神地写出失眠人无法平静的心境。下片转入沉思。回想人生世事,往日的南唐早已土崩瓦解,词人曾经拥有的一切辉煌、幸福都被剥夺。这人生... [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