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澄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澄中 | |
---|---|
原图链接 | |
出生 | 1629.8.7-1700.6.22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清初著名文人、史学家、诗人、藏书家 |
知名作品 | 著有《卧象山房文集》四卷、《白云村文集》八卷,《艮斋文集》八卷(均清史列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并行于世。《诗集》七卷、《赋集》一卷、《滇南日记》三卷。另外尚有《五岳志》跟《齐鲁纪闻》等未刊于世。 |
人物介绍
少颖异。弱冠为诸生,每试必冠。康熙十八年,(公元一六七九年)试中"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又充明史纂修官,奋笔侃侃无所避。得康熙帝赞赏。
相国梁公(梁清标)荐为文,"操纸千言立就" ,称赏不已。
历充云南乡试正考官,清廉却贿。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授承德郎充"典训"纂修官,升侍讲,又转侍读,告老归。退居潍上,仅茅屋数椽,以蔽风雨。
澄中工文,尤好为诗,与宋琬、王士祯、颜光敏等先后各有所就。
著有《卧象山房文集》三卷,附录二卷,《白云村文集》八卷,(均列清史列传)并行于世。《诗集》七卷、《赋集》一卷、《艮斋文集》八卷、《滇南日记》三卷。另外尚有《五岳志》跟《齐鲁纪闻》等未刊于世。
澄中与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安邱张贞合称"青州四大家"
澄中学识渊博,其诗中和,宗盛唐文,雅洁有法,尤精五言古律,其词多比兴,文笔遒练,尤善于碑传记事之作。任丘庞垲谓李澄中与新城王士祯、德州田雯三人"鼎足而立",士林称三人为"山左三大家"。
人物生平
李澄中出生于明末诸城李氏书香之家。祖父李旦,万历丙子科举人,官至山西蔚州知州、平凉府同知;父李凤郊,字兆文,18岁为秀才,恩赠翰林院检讨;母邱氏,明吏部尚书邱橓孙女;兄李敬中,1679年进士;李述中及弟李用中为秀才。家族先后出仕为官者众多。
少年时期 澄中少颖异,7岁入学,10岁时能背诵六百多首古诗词,出口成章,下笔成文,14岁在诸城普庆张氏"放鹤园"就读私塾,16岁应童子试,19岁为生员。20岁时始学诗。23岁那年,其父李凤郊(凤郊有4个儿子,惟澄中步入仕途。)宴请诸城名士丁野鹤(丁耀亢,号野鹤),丁耀亢读了李澄中的诗兴奋地说:"异日当成名"。(李澄中与丁耀亢是同乡,而且两家还有三世通家好的交情。丁耀亢对小自己30岁的李澄中很是看重,对其性格及文学才华相当赏识和信赖。丁耀亢早年和李澄中、丘石常(邱石常,号海石)等五人修"鸡豚社",丁耀亢辞官归隐后,和李澄中关系尤其密切,丁耀亢诗集《听山亭草》有许多作品记载了两人的忘年之交。)李凤郊鼓励澄中努力为之,将为他刊印诗集。
23岁乡试中副卷,27岁学作赋,博览群书,潜心研修,经知县吴西滠考试,得生员第一名,后经督学戴岵瞻、知县陈汉星、督学施愚山等人多次考核,逢试必冠。深得诸城名流的称赞,本地文士都称李澄中为奇才。
科举不第使澄中益厌科举,专心于学诗,他以魏、唐诗为宗,诗艺大长。澄中与海上名士刘子羽(刘翼明,字子羽)结为忘年交,时常以诗相切磋;后又与来放鹤园的诸多名士,像乐安李象先、寿光安致远、益都杨涵等人相友善。同时,他还与海内南北文士相唱和,诗学更进一步。此时,澄中与诸子弟游沂山、冶源、穆陵关等名胜,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诗意更为广阔。后来,澄中又转学赋,其赋更为人赏识,名冠诸城。
1661年,青州兵备副使周亮工闻其名,写信诚招澄中去青州府任职,澄中不赴。这年周亮工游历诸城,亲自拜访澄中,并索其诗《海鸥》和《鹩(冥鸟)》。读后,周亮工仰天拍案道"有诗与赋如此,而不名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咎哉"。周亮工回青州后,立即请乐安李焕章、寿光安致远、安丘张贞和澄中到青州,讲业于真意亭,李焕章、安致远、张贞专攻古文,而澄中则诗、赋俱精,周亮工深为叹服,此四人,世成"真意亭四君子"。自此,澄中的诗、赋流传于大江南北。
1671年同乡诸文士赵清、徐田、张衍和张侗兄弟等,幕澄中大名,邀请其入卧象山(九仙山),探石屋,放浪山水间,隐居于龙湫之侧白云居(白云居--李澄中别业,在卧象山西南山)。
仕途期间 1679年,50岁的李澄中得到山东巡抚的推荐,去北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三月初一御试体仁阁,李澄中奏"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二十韵,拔贡一等,特授"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戊午(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拔贡李澄中、原任西宁知县王钺应举。己未(康熙十八年)春三月丙申御试博学鸿儒。李澄中取二等十六名,授检讨。"诸城科举史上,仅明清两代,进士及第者达125人之多,而举博学鸿儒者山东惟李澄中一人。
李澄中在翰林院任职13年,期间,曾被召赴瀛台,命赋白莲诗。澄中一挥而就,得到康熙帝的称赞,"赐于绸叠"。1685年澄中等人又御试保和殿,试必罢免数人,澄中仍留任。次年,以微员外转用,当时有人向皇上进谗言,幸得澄中好友刚正大臣徐立斋急表于皇上,才免去一难。这年秋,在相国梁玉立(梁清标)的推荐下,澄中升"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不久又授承德郎充"典训"纂修官。1687年再升侍讲,又转侍读。李澄中在京任翰林院纂修官时,也写了一些怀乡之作,如《东武吟》等。
1690年,61岁的李澄中受命典云南乡试。清廉却贿。从京师到云南,澄中不以车马跋涉之劳为苦,以领略山川之秀为乐,兴致勃勃,诗情满怀,写下了5册《滇行日记》。李澄中典云南乡试,曾遇到行贿的麻烦。一天中午,澄中来到滇北县十里长亭,上来一些迎接钦差的秀才,抬上一个食盒。澄中认为是送来的饭菜,一边致谢,一边命人打开食盒。岂料盒中所装并非饭菜,而是雪白的银子,约有三千多两。澄中勃然大怒,责骂道:"敢以此污我也!"命人将行贿者绑缚当地县衙审理,气得午饭没吃,急急离开此县。
李澄中来到云南督抚衙门,召开科考会议,制定科考规章,选拔监考人员,严明科考纪律,整治科考作弊风气,为国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当时翰林院检讨朱竹(朱彝尊)在京师晤秀水李约山曰:"君在谢敏公幕为云南督学者三年,其间高才生有几?吾将验渔村得人多寡焉。"李约山取列22人,李澄中选拔的人才中就有18人,皆清廉贤能。朱竹十分高兴,大摆宴席,祝贺李澄中秉公执法,慧眼识人。
李澄中圆满完成典云南乡试的任务回到北京,潜心读书,发愤为文。"诗学盛唐,高者逼汉魏。"当朝太宰陈悦岩、司农王阮亭(王士祯,号阮亭)皆极称之。此时,李澄中深受皇恩得志。
1691年,澄中列名北直(北京)学政,有嫉妒者向皇上恶意中伤,澄中又改调部曹,授以庶子补侍读,分管太子宫事。当时,大学士奉旨,以院缺任用澄中,劝澄中留任,澄中说"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寡廉鲜耻,贪而不止耳。弟虽不才,何至如逐臭之蝇,驱而不去乎?"遂不赴,拂衣而归。
其时,澄中父母早逝,三个兄弟亦殁,长子李佑逝于京,膝下无人,不胜悲戚,又自知秉性方正刚直,不宜官场竞争,遂绝意仕进,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五月辞官归里,时年66岁。至此,澄中在功名场中已15年。
晚年生活
回到故里,澄中居住在城西村舍中。期间处理了几件家事:一是为英年早逝的长兄李敬中和毅然殉节的烈妇胡氏嫂立嗣,以自己的次子李祁为继,割田300亩与之;二是出田120亩、宅1处,为已断嗣70余年的外祖父邱云肇(邱橓之嗣子)立嗣,使其香火相传,自己则布衣淡饭,家道中落;三是亲自纂修了康熙版《东武李氏族谱》,使族人从此有谱所循。
游历八方 澄中人虽年高,确不甘寂寞,出游四方达数月之久,结识名仕。第二年,又南下彭城(徐州)、扬州、金陵等地,浏览名胜,以诗会友,诗赋颇多。如《雨花台》、《青山拜李太白先生墓》等。
1696年,年近70的澄中应邀去济南历下亭,为好友订正诗文,次年,又南下杭州游西湖,过富春江,入福州,再去扬州,并游白下(南京)到黄山等地。此次出游达十个月之久。遍访朋友,游览名胜名地。回家后,住其父老宅,该宅在潍水(潍河)之北,雷岭之南,茅屋数间,澄中在此辟一小园,广植树木,称为"渔村"。
1699年,年已70的澄中绝迹闹市,在村东小河边又辟一园,广植荷、槐、柳、杏等,并建一楼,以观远处,建一亭,名"秋水亭",故自称"秋水老人"。亭与茅屋相连。因其园及屋皆东向,故名"缘木园"。澄中广邀当地名仕高仲芝、李餐青、张蓬海等来园内相聚,相互唱和,置酒共饮,按节而歌。殊不知其老死将至。
重情重义 1699年冬,李澄中拜访年高病多的丁耀亢,丁耀亢欣喜万分,意识到自己辞世之日不久,将其《江干草》、《归山草》、《听山亭草》诸诗作托付给这位至友。《诸城县志·文苑》卷三十六载:"(丁)诗甚多,李澄中尝为选择,序曰:余取其言之昌明博大者,以与世相见云。"丁耀亢的许多著作都是李澄中搜集润色,亲自做序付梓。
1700年,澄中不付友人之托,不遗余力,选了诸城名士王钟仙(王承箓)、丁野鹤(丁耀亢)、丘海石(邱石常)、刘子羽(刘翼明)四人诗,校订后,亲自作序,刊行于世。张侗《续三生传》记载:"庚辰夏六月,选同邑王钟仙、丁野鹤、丘海石、刘子羽四先生诗,成于二十二日,乃卒。"
李澄中因长子李佑早殁于北京,次子李祁出嗣给其长兄李敬中,田地全部分给李祁和邱云肇之嗣子,导致病榻之上由长子媳杨氏照料,其生活异常拮据。杨氏苦志守节,割股奉亲。雍正元年奉旨建坊旌表,载《诸城县志·烈女传》,实为憾事。
1700年6月22日,澄中病故,葬于化村西北原。殡葬时,本乡文士多人前来吊唁送行,并私谥为"文确先生"。寿光名士安致远撰祭文吊唁。
文学贡献
家乡贡献 关于李澄中的文学活动,还应提及他对故乡人文的表彰。康熙朝参与修《明史》的,无论博学鸿儒,还是总裁、纂修官,多为江浙人,因而《明史》传记,往往详于南而略于北。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地域偏见,贤者难免外,"地近则易核",也是常理。李澄中是山东惟一博学鸿儒上榜、参与修明史者,对表彰明代故乡先贤,作出了很大努力。明清之际,人们对万历名臣丘(邱橓)争议很大,李澄中提供了翔实确凿的材料,使编纂人员不能再随意褒贬,屡有为人称道之举:纂修明史"奋笔侃侃无所避";相国梁公(梁清标)荐为文,"操纸千言立就";今《明史丘传》虽经多次修改,但仍与李澄中《白云村文集》卷二《先外曾祖南京吏部尚书简肃丘公传》出入不大。
李澄中在其杂著《艮斋笔记》、《艮斋杂传》中,表彰诸城人文者占了相当篇幅。据乾隆《诸城县志》记载,李澄中尚有杂著《齐鲁纪闻》,今已失传。《艮斋笔记》卷1《情话录》叙述诸城奇闻趣事,其实是"家园情话"或"东武情话"。一直到他去世前夕,仍念念不忘乡邦文献。
身后声望 相对而言,李澄中身后声名,未免寂寞。《清史稿·文苑传》为山东诗人立传者数以十计,竟没有李澄中!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介绍李澄中,这样解释他未能与王士祯辈抗衡的原因:"澄中诗学杜甫,辞多比兴,雅而能切。文笔遒炼,善于碑传纪事之作,鸿博五十人中,足称上选。四库谓其篇章不富,未能与王士祯、田雯抗衡。实则自定其集,删汰已过也。"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或影响李澄中的声誉。
邓氏之言,自可聊备一说。李澄中选诗,以精为原则,目的是便于流传。同乡好友刘翼明一生写诗4000余首,李澄中为他编《镜庵诗选》1卷,仅存数百首,他在《刘子羽镜庵诗选序》中流露了既痛惜又无可如何的情绪:"予常见昔人称陆佐公集二十卷,谢希迁文章四百余卷,今所传亦竟寥寥耳。即谓藏之名山,传诸其人,乃不移瞬而风流歇绝,寂寥无闻于人世者,不可胜数……夫余为子羽计二十余年,久矣而力不逮。"但即使这薄薄一卷,也没有刊刻,仅以抄本传世。其余4000余首,皆散佚无闻了。
就连李澄中已经"删汰过当"的自己的诗文集,生前也没有刊刻传世。约40年后,与李澄中鸿博同榜、相交最契的庞垲任福建建宁府知府时,因那里是南方出版中心,印刷功力较省,方得以刻布。据《四库全书总目·白云村集提要》,庞垲在刊刻时,又作了一番"去取",乾隆《诸城县志·列传》中说庞垲所刻,"甫及其半"。建宁书坊以营利为目的,刻工也粗劣,但不管怎样,庞垲还是做了一件大功德,否则,李澄中一生的心血,真要如他自己所叹"沦落山陬间矣"。
李澄中与明清山东文坛诸大家相比,有其独树一帜的地方,那就是他曾致力于赋的创作,并有专集传世。其《赋稿自序》云:"予少与丁生梦白角胜,学为诗。久之,丁生避去,时时以赋夸予。予愤甚,取《骚》、《选》、《赋苑》日夜读,忘食寝者二年所。于是穷其源流变化,长卿所谓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者……越七年,周栎园先生来青,索予稿阅终篇,仰天太息曰:'嗟乎!赋如此,不见知于世,岂非持文柄者之咎哉!'乃命作四赋。"
学术评价 据乾隆《诸城县志·文苑》(八)中记载:"澄中学问淹博,诗中和,宗盛唐文,雅洁有法,又好阐扬乡人,乡人多赖以传,为人庞大慷慨。"尤精五言古律,其词多比兴,文笔遒练,尤善于碑传记事之作。
李澄中自博学鸿词中试后,与王士祯长期同朝为官,交往颇密,酬赠不绝。庞垲《卧象山房集序》:"王新城阮亭、田德州纶霞,坛坫久成於时,望重龙门,渔村入都,与鼎足而立,士林称'山左三大家',莫之或先焉。"但他们之间不存在师承关系。王士祯甥婿,但与王分庭抗礼的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论山东清代诗人:"本朝诗人,山左为盛。先清止公与莱阳宋观察荔裳(琬)同时,继之者新城王考功西樵(士禄)及其弟司寇,而安丘曹礼部升六(贞吉)、诸城李翰林渔村(澄中)、曲阜颜吏部修来(光敏)、德州谢刑部方山(重辉)、田侍郎、冯舍人后先并起。然各有所就,了无扶同依傍,故诗家以为难。秀水朱翰林竹垞(彝尊),南海陈处士元孝(恭尹),蒲州吴徴君天章(雯)皆云然。"既云"各有所就,了无扶同依傍",则李澄中与别树旗帜的赵执信,也同样和而不同。
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卧象山房集提要》中说:"安若讷为作墓志,记其梦为李攀龙后身,赵执信亦称其生而父梦李攀龙入室,故其诗乃学李攀龙。庞垲《论文绝句》则有'寿光安子非知己,强为于鳞认后身'句,今观其集,颇不类沧溟体格,垲所论者为允,若讷、执信,皆好奇之论也。"
其实,最早将李澄中比为李攀龙后身的是他的同乡刘翼明(字子羽)。对此,李澄中《艮斋文选·刘广文子羽墓表》有记述:"戊戌春,始与予定交海上,见薛臣所为《八才纪容图》,谓予貌似于鳞,因登琅琊见怀,有'山如华不注,人念李于鳞'之句。"由此可知,刘翼明将他比作李攀龙,最初主要是由于二人"貌似"。
《乡园忆旧录》卷一:"有人见薛臣《八才图》,谓渔村之貌绝似于鳞,似乎非诬。然渔村古风纵横浩瀚,绝无模拟之迹,足为前世解嘲。"王培荀指出,李澄中貌似李攀龙不假,但他的诗文颇具古风,绝对不是简单地模拟李攀龙,而是能够学而化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庞垲《卧象山房集序》:"渔村学由自得,善无常主。古文趋八大家,以欧阳永叔为法;诗祖盛唐,高、岑、王、孟外,尤以少陵为指向。"
李澄中转益多师,可能也不排斥近代的同乡同姓李攀龙。他的《自为墓志铭》:"其诗高岸,以汉魏唐人为宗,不习近时习。"与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宗旨大同小异。
李澄中对李攀龙的认同或有"宗族情结"起作用。在《艮斋笔记》等著作中,他提及山东李姓如乐安李焕章(字象先),长山李斯佺等,皆称"同宗",于李攀龙或同等视之。赵执信《李渔村》诗序说,李澄中曾劝赵重修《宋史》,说这应该是赵家的事。虽然赵执信与宋太祖同姓,但他面对卷帙浩繁、芜杂不堪的《宋史》,却不愿当这劳神费力的冤大头,而是继续酒歌征逐,扩大他在诗坛的影响。赵执信序中又说:"时渔村方撰《五岳志》,采摭甚勤",是否因唐代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之语,致使其同姓的李澄中为此而冷淡生活、热衷采摭?虽然李澄中祖籍是四川成都,李白亦自称"蜀人",但据陈寅恪先生考证,李白祖上其实是胡人。
家族介绍
清代诸城李氏作为诸城五大家族之一,李氏先世四川成都人。李澄中主修《东武李氏族谱》言其始祖君保兄弟三人携家带口,于元末明初因避红巾军乱,由四川成都向北迁徙,君保于东武无忌驻足,其兄弟两家分别迁徙(待考)。古无忌是诸城西乡的重要集镇,距县城25里,坐落在登莱至汴徐的古驿道上,青潍至琅琊海口的大道亦由村中通过,十字交叉,居交通要冲。(另一说:东武李氏实为明洪武初从军驻诸城,遂为县人。)(待考)
东武无忌李氏距今已发展为26世,名人辈出。自明弘治至清乾隆年间科甲蝉联不绝,先后有6人中进士,2人中举,出仕为官者众多。五世祖李鉴为明朝寿官;六世祖李相,字君卿,为明宏治戊午(1498)亚元;八世祖(澄中祖父)李旦,字子旭,万历丙子科举人,官至山西蔚州知州、平凉府同知;澄中父九世李凤郊,18岁为秀才,恩赠翰林院检讨,母邱氏,明吏部尚书邱橓孙女;澄中伯父李凤俞在为贡生;十世李澄中拔贡"博学宏词";兄李敬中、字允卿,1679年进士,未仕卒。澄中兄李述中及弟李用中皆文士,为生员;李鼎梅,以孝闻名乡里;十一世李华之,字秀实,号邞芑。康熙巳酉科经魁,丙辰科进士;李卜之,字开先,诸生,候选州同;李芃之,贡生,麟游知县;十二世李璿,字斯齐,号连峯。康熙乙酉科举人,丙戊科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巳丑科会试同考官掌。浙江云南道监察御史;十三世李文驹,字苻千,号龙翔,雍正甲辰科举人,历任河南浙江道监察御史、户部掌印给事中,巡视西城等等一大批清朝官员及文人雅士,盛鼎清廷。亦以文献传家。据乾隆《诸城县志》李文驹传:"先是祖父历显要,家多赐书,文驹益搜罗,至十余万卷,颇多秘籍……雅好著述,甚于考据之学,诗春融有格,不失澄中家法云。"
作为一个诗人,李澄中最好的作品也是感念乡土的篇什,如《东武吟》、《齐讴行》等。他将自己的《东武吟》放在《滇南集》卷前代序,王士祯《感旧集》选李澄中诗5首,而以《齐讴行》为题者即有3首,实因这些作品感慨深长,情深文明。与李澄中博学鸿儒同榜的施闰章题《东武吟》云:"渺然有临碣石、观沧海之概,却是延颈东望,不忘故山。渭清待诏金门,怀抱如此,不特其诗之顿宕雄蔚,超然独胜也。"李澄中对故乡情深一往,流风余韵也在绵绵不绝,通过家族的纽带稳固地流传下来。
诗赋集萃
《古槐颂》
"古槐不知年,虬根响灵籁,记得张氏移家时,槐花初发团云盖。三百年来人代改,老槐一叶飘烟海。昨夜风雨折顶枯,繁枝秃干如青须,槐乎槐乎,亦不生,亦不死,春色斜连古诸烟,秋阴半落葛坡水,今年为尔筑槐亭,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凿凿,南柯太守卧未起。"
李澄中在《古槐颂》中描述了古槐的三百多年繁荣生长,敌不过昨夜风雨的摧残,最终繁枝秃干如青须,不死不生。明朝将近三百的时间,被清军摧枯拉朽般的结束,这正是暗示了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变化中作者在"亭中一醉天冥冥,天冥冥,叶凿凿",结合李澄中生活的社会现实,不难看出,繁华已逝,个人报国无门,唯有一醉的心理变化跃然呈现。在《古槐颂》中末尾提到"南柯太守卧未起",极端体现了个人心态,其中所隐含的易代之痛,也不难体会。
此诗歌的历史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变动异常激烈,政治黑暗到了极点。一方面体现在,满族骑兵血腥屠杀,崇祯十五年(l642),诸城遭清兵洗劫,清兵屠城之惨状,时人多有记载。李澄中《白云村文集・与李辉岩使君》中曾总写其惨状云:"东省被灾:惨,惟诸为甚。"张侗《其楼文集・卞氏传》又具体写道:"壮者毙锋:,髦稚累累填于壑。"民众摧难者不可胜计。丁耀亢《出劫纪略・航海出劫始末》甚至记载被清兵洗劫之后的诸城是:"县无官,:无人,野无农,村巷无驴马牛羊。"又据康熙《诸城县志》统计,崇祯十五年,该县尚有人口四万余,至壬午、甲申兵火之后,则不足一万了。即以丁耀亢而言,崇祯十五年的"壬午之难",其胞弟摧心、侄大谷"皆殉难",长兄虹野父子亦"皆被创"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文字狱上。清初文字狱以思想言论就将大批的文人学士送上断头台,这对文化无异于最残酷的杀戮。自清初顺治四年(1647)始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历经140余年,大大小小的文字狱数不胜数。顺治四年(1647)的僧函可私史案是满族入主中原实施的第一起文字狱。而真正宣告清统治者大肆实行文化恐怖政策是康熙元年(1662)《庄氏私史亲》和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案》。
《石屋山歌》
野夫扶杖得从容,石屋山头听幕钟。
一缕白云自古今,春来挂遍洞门松。
《东武吟》
我家东武城,因为东武吟。
东武飞作怪山去,东武之名留至今。
超然有古台,坡公迹灭生蒿莱。
先人敝庐在其下,巷口乔木柴门开。
南睇双尖见马耳,石罅生云白于水。
老农测候识阴晴,昨夕云生朝不起。
琅琊辇道盘山阿,秦皇碑字今销磨。
斋堂斜连沐官渡,鼋鼍出没何其多。
长潍喧呼恶浪蹙,韩信坝头鬼夜哭。
卢山本以卢敖名,寂寞岩灯照幽独。
九仙摩霄列岫攒,五莲捧出青琅玕。
惊涛倒峡两湫裂,中有千尺苍龙蟠。
福地新开号卧象,野客拄杖时来往。
壁月高悬珑塔光,玉虹下注元潭响。
季氏曾城石屋根,雨霖葛冢汉臣魂。
天地洪荒虞帝出,千年人说诸冯村。
其余琐细不足数,唐宋传家名独古。
山川灵气相荡回,尽收远势归东武。
东武吟成声传悲,风俗曾经鲁所治,
十万人家读书处,淳朴尚有先民遗。
几遭劫火饱丧乱,城郭楼榭飘风吹。
残黎鹑结力已尽,梁伏遗教空尔为。
我今客游羁京晖,梦魂不到天之涯。
感今思昔意惆怅,旷野茫茫远相望。
《东武吟》,详尽叙说了诸城的历史名人及风景名胜,表述了李澄中在京任职时的思乡之情。
《初晴张蓬海石门兄弟过荷堤》
远来踏草烟,须眉带秋色。
村村改旧容,始知风雨力。
俯仰剩此亭,高天为我德。
残荷挺孤房,柳静溪光直。
稼穑乃民命,丰歉在顷刻。
君听寒蝉声,已为霜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