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浩然」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李浩然 | 外文名 = | 图像 = 缩略图|李浩然 File:李浩然.jpg|缩略图 |center|…”)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3 次修訂)
行 3: 行 3:
 
| 外文名  =   
 
| 外文名  =   
 
| 图像    =   
 
| 图像    =   
[[File:李浩然.jpg|缩略图|李浩然]]
 
 
[[File:李浩然.jpg|缩略图
 
[[File:李浩然.jpg|缩略图
|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cc4c8488a76898c6.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com/doc/7727243-8001338.html 图片来源]]]
+
|center|[https://baike.baidu.com/pic/%E6%9D%8E%E6%B5%A9%E7%84%B6/3308372/1/b7003af33a87e950352a051992684443fbf2b2111e3f?fr=lemma&ct=single#aid=1&pic=b7003af33a87e950352a051992684443fbf2b2111e3f 原图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8E%E6%B5%A9%E7%84%B6/3308372?fr=aladdin 图片来源 百科]]]
 
| 图像说明 =   
 
| 图像说明 =   
 
| 出生日期 =  1968年7月
 
| 出生日期 =  1968年7月
行 12: 行 11:
 
| 国籍    =   中国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清华大学
 
| 母校    =   清华大学
| 职业    =   教育 科研工作者
+
| 职业    =   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 知名作品 =   
}}
+
}}  
  
<ref>[html    李浩然 ],搜 , 2014-06-27</ref>
+
'''李浩然''',男,1968年7月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组长<ref>
 +
[https://wenwen.soso.com/z/q874463728.htm    李浩然 的介绍 ],搜 , 2016-05-18</ref>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北京科技大学]]矿物加工博士。
  
''' 李浩然''' 男,1968年7月 生,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生化工程 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组长
+
李浩然 致力于研究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的机制 利用化工和 物化工的基本原理强化冶金过程 构建生态化矿物加工工业,以发展清洁氢能源。他曾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 心(北京)副主任<ref>[http://school.freekaoyan.com/bj/ipe/2020/05-24/15902931621183760.shtml   中国 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浩然 ],中 科学院, 2020-05-24</ref>,合作编著有《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方向为生物矿化过程及矿物加工工程。研究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利用化工和生物化工的基本原理强化冶金过程,构建生态化矿物加工工业,致力发展清洁氢能源。1990-1992负责MnO2 三相氧化工艺,氧化工段技术负责人;1992年-1998年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负责"Na,Ca,V等金属过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活化""水-矿物-微生物系统铁-锰-钒循环机制";1998年以来负责国家长远项目"深海多金属结核做生物固定化载体"、"大洋多金属矿生物冶金技术、三相氧化清洁生产新工艺",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废水还原金属氧化物废料的微生物催化作用、堆式原位生物反应器的铁循环的生化过程",863项目"极端嗜酸菌共培养及矿业废弃物利用",973子课题"水-矿-微生物系统中极端微生物催化与转化",中科院-印度科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洋底生物矿化过程及大洋复杂矿物综合利用"。
+
1990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 化工系,研究方向为生物矿化过程及矿物加工工程。研究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利用化工和生物化工的基本原理强化冶金过程,构建生态化矿物加工工业,致力发展清洁氢能源。1990-1992负责MnO2 三相氧化工艺,氧化工段技术负责人;1992年-1998年任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负责"Na,Ca,V等金属过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活化""水-矿物-微生物系统铁-锰-钒循环机制";1998年以来负责国家长远项目"深海多金属结核做生物固定化载体"、"大洋多金属矿生物冶金技术、三相氧化清洁生产新工艺",自然科学基金"有机废水还原金属氧化物废料的微生物催化作用、堆式原位生物反应器的铁循环的生化过程",863项目"极端嗜酸菌共培养及矿业废弃物利用",973子课题"水-矿-微生物系统中极端微生物催化与转化",中科院-印度科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洋底生物矿化过程及大洋复杂矿物综合利用"。
 +
 
 +
==科研项目==
 +
(1) 高效低成本模块化光合微生物燃料电池过程研究,主持,国家级,2012-01--2015-12
 +
 
 +
(2) 微生物燃料电池电子产生与传递的机理研究,主持,国家级,2009-01--2011-12
 +
 
 +
(3) 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废水发电关键技术,主持,国家级,2007-10--2010-12
  
 
==人物荣誉==
 
==人物荣誉==
 
 承担河北和河南省重点产业化项目"低品位复杂矿生物法综合利用"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化学发光检测、BOD在线检测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8项,授权2项。负责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及氧化锰矿生物还原浸出"项目通过中科院鉴定。"氧化锰矿微生物还原浸出及综合利用"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建立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氢能源和矿物资源利用技术平台。合作编著《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承担河北和河南省重点产业化项目"低品位复杂矿生物法综合利用"以及微生物燃料电池和生物-化学发光检测、BOD在线检测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8项,授权2项。负责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及氧化锰矿生物还原浸出"项目通过中科院鉴定。"氧化锰矿微生物还原浸出及综合利用" 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建立一系列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形成了氢能源和矿物资源利用技术平台。合作编著《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
==发表论文==
 +
(1) Power Production Enhancement with a Polyaniline Modified Anode in Microbial Fuel Cel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1,通讯作者
 +
 +
(2)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of graphite to enhance electron transfer from bacteria to electrode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通讯作者
 +
 +
(3) Power production enhancement with a polyaniline modified anode in micribial fuel cel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1,通讯作者
 +
 +
(4) Anodic electron shuttle mechanism based on 1-hydroxy-4-aminoanthraquinone in microbial fuel cells,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10,通讯作者
 +
 +
(5) The Factors Affecting Biofilm Formation in the Mediatorless Microbioal Fuel Cell,Chemical and Biochemial Engineering Q,2010,第1作者
 +
 +
(6)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performance in two-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s,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通讯作者
 +
 +
(7)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cetate in a cathode-on-top single-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with a mipor cathode,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通讯作者
 +
 +
(8) Effects of Inoculation Strategy and Cultivation Approa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Marine Sediment as Bio-matrix,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8,通讯作者
 +
 +
(9) Improving Energy Accumulation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by Metabolism Regulation using Rhodoferax ferrireducens as Biocatalyst,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08,通讯作者
 +
 +
(10) Effect of Bio- and Abio- factors 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Mediatroless Microbial Fuel Cell,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通讯作者
 +
 +
(11)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on microbial fuel cell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bioenergy,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7,第2作者
  
 
==参考来源==
 
==参考来源==
[[Category: 学家]]
+
[[Category: 教授]][[Category:生物 学家]]

於 2021年10月11日 (一) 16:53 的最新修訂

李浩然
出生 1968年7月
國籍 中國
母校 清華大學
職業 科研工作者

李浩然,男,1968年7月生,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組長[1]。副研究員碩士導師北京科技大學礦物加工博士。

李浩然致力於研究微生物與礦物相互作用的機制,利用化工和生物化工的基本原理強化冶金過程,構建生態化礦物加工工業,以發展清潔氫能源。他曾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2],合作編著有《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人物介紹

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工系,研究方向為生物礦化過程及礦物加工工程。研究微生物與礦物相互作用的機制,利用化工和生物化工的基本原理強化冶金過程,構建生態化礦物加工工業,致力發展清潔氫能源。1990-1992負責MnO2 三相氧化工藝,氧化工段技術負責人;1992年-1998年任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北京)副主任,負責"Na,Ca,V等金屬過氧化物的製備及其催化活化""水-礦物-微生物系統鐵-錳-釩循環機制";1998年以來負責國家長遠項目"深海多金屬結核做生物固定化載體"、"大洋多金屬礦生物冶金技術、三相氧化清潔生產新工藝",自然科學基金"有機廢水還原金屬氧化物廢料的微生物催化作用、堆式原位生物反應器的鐵循環的生化過程",863項目"極端嗜酸菌共培養及礦業廢棄物利用",973子課題"水-礦-微生物系統中極端微生物催化與轉化",中科院-印度科學院國際合作交流項目"洋底生物礦化過程及大洋複雜礦物綜合利用"。

科研項目

(1) 高效低成本模塊化光合微生物燃料電池過程研究,主持,國家級,2012-01--2015-12

(2) 微生物燃料電池電子產生與傳遞的機理研究,主持,國家級,2009-01--2011-12

(3) 微生物燃料電池及廢水發電關鍵技術,主持,國家級,2007-10--2010-12

人物榮譽

承擔河北和河南省重點產業化項目"低品位複雜礦生物法綜合利用"以及微生物燃料電池和生物-化學發光檢測、BOD在線檢測等方面研究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餘篇,申請國家專利8項,授權2項。負責的"大洋多金屬結核及氧化錳礦生物還原浸出"項目通過中科院鑑定。"氧化錳礦微生物還原浸出及綜合利用" 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在建立一系列示範工程的基礎上,形成了氫能源和礦物資源利用技術平台。合作編著《深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發表論文

(1) Power Production Enhancement with a Polyaniline Modified Anode in Microbial Fuel Cel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1,通訊作者

(2)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of graphite to enhance electron transfer from bacteria to electrode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1,通訊作者

(3) Power production enhancement with a polyaniline modified anode in micribial fuel cell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2011,通訊作者

(4) Anodic electron shuttle mechanism based on 1-hydroxy-4-aminoanthraquinone in microbial fuel cells,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10,通訊作者

(5) The Factors Affecting Biofilm Formation in the Mediatorless Microbioal Fuel Cell,Chemical and Biochemial Engineering Q,2010,第1作者

(6) Microfiltration Membrane performance in two-chamber microbial fuel cells,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通訊作者

(7)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acetate in a cathode-on-top single-chamber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with a mipor cathode,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通訊作者

(8) Effects of Inoculation Strategy and Cultivation Approa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Microbial Fuel Cell using Marine Sediment as Bio-matrix,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8,通訊作者

(9) Improving Energy Accumulation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by Metabolism Regulation using Rhodoferax ferrireducens as Biocatalyst,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2008,通訊作者

(10) Effect of Bio- and Abio- factors on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a Mediatroless Microbial Fuel Cell,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7,通訊作者

(11)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on microbial fuel cell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bioenergy,Biotechnology Advances,2007,第2作者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