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希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李希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出生 1959年10月
江苏
国籍 中国
母校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职业 研究员、记者
知名作品 《转型中的新闻学》《政府发言人15讲》《软力量与全球传播》

李希光(1959-),男,江苏人。1982年南京大学外文系文学学士;1982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1988年中国社科院英语新闻采编专业法学硕士学位;90年代,先后担任新华社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青年学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199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任教,担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1]、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2]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

1978年9月-1982年7月 南京大学外文系英美语言文学 文学学士

1982年8月-1985年8月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 研究实习员

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英语采编 法学硕士

1988年8月-1990年7月 新华社对外部 记者

1990年7月-1992年8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 青年学者

1992年9月-1995年5月 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 副主任/主任记者

1995年6月-1995年12月 美国《华盛顿邮报》 访问记者

1996年1月-1998年12月 新华社政治文化编辑室 主任/高级记者

1999年1月-1999年6月 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 研究员

1999年8月迄今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 主任/教授

2006年1月迄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常务副院长

2010年1月迄今 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曾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现工作于清华大学健康传播中心。兼任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世界与中国议程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特邀研究员,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专家、中国记协特邀理事,国务院新闻办政府发言人培训班主讲、国务院新闻办全球传播高级研讨班主讲、国务院中央企业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主讲。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华盛顿邮报》科学记者、哈佛大学新闻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心研究员、联合国丝绸之路青年学者。

主要成就

个人著作

⒈《如何应对西方记者--发言人及新闻官国际工作手册》,(英)戴雨果 李希光 曾荣合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

⒉《转型中的新闻学》,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

⒊《畸变的媒体》,李希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⒋《新闻学核心》,李希光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⒌《媒体的力量》,李希光、赵心树合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⒍《找故事的艺术》,李希光等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⒎《全球新传播》,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⒏《下一代媒体》,李希光主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

⒐《变形的新闻屋》,李希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

⒑《妖魔化与媒体轰炸》,李希光第一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希光
李希光

⒒《中国有多坏》,李希光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⒓《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⒔《找回中国昨日辉煌》,李希光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⒕《梦幻尼雅》,李希光文,林永健摄影,民族出版社,1995年

近期撰写或主编的专著

《如何应对西方记者--发言人及新闻官国际工作手册》、《转型中的新闻学》、《政府发言人15讲》、《软力量与全球传播》、《超越医学的HⅣ/AIDS新闻学:艾滋病媒体读本》、《畸变的媒体》、《新闻学核心》、《媒体的力量》等。近年获奖:宝钢教育奖(2005)、国家精品课奖(2004)、全国十大教育英才(2004)、国务院特别津贴奖励(2004)、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03)、清华大学优秀教学奖(2001)、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00)。主要学科及研究方向包括:新闻学、国际传播、媒体与公共政策、新闻政治学、政治传播学。

实名制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02年。当时,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李希光建议"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由此引发对"网络实名制"的第一次激辩。此说法一经面世即引起轩然大波。时隔一年后,李希光也曾通过媒体澄清,"(目前已经)对网上匿名还是实名这个话题毫无兴趣。因为,禁止网上匿名是非常不现实的,在法律上和技术上都行不通。"

代表性的论文目录

⒈ICT and the Demise of Propaganda in China,the Global Meedia Journal,fall 2003

2.Web Revolutionises China's Media,South China Morning Post,September 27,2002

⒊Great Sound Makes No Noise,Shorenstein Center for Press,Politics and Public Polity,Harvard University 2000

⒋The Inside Story of Demonizing China,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Winter 1998-99/Vol.30,No.2,The Inside Story,M.E. Sharp

⒌Scientific Misconduct: Chinese Researchers Debate Rash of Plagiarism Cases,Li Xiguang and Xiong Lei,Science 1996 October 18

⒍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北约轰炸中国使馆媒体报道研究 《国际新闻界》(核心刊物),2000⑴

⒎谁在设置中国的议程?中美撞机媒体报道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核心刊物),李希光、秦轩,2001⑶

⒏美国媒体报道中国非典研究 《新闻与传播研究》(核心刊物),2003⑵

⒐新闻事实论 《国际新闻界》(核心刊物),2001年第3期(总103期)

⒑传媒人才不等于新闻人才 《新闻界》(核心刊物),2002.5(总第205期)

⒒谁在设置国际冲突报道框架 《中国记者》(核心刊物),2002⑼

⒓影响美国媒体报道中国的主要因素 《中国记者》(核心刊物),2002⑶

⒔网络媒体生路在何方?《现代传播》(核心刊物),2001⑸

⒕阿尔卑斯归来话传播 《现代传播》(核心刊物)2001⑵

⒖非西方媒体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营造自己的品牌?《新闻实践》(核心期刊)20

获奖情况

北京市精品课(2003年)、清华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学奖(2001)、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01)、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记协,1995)、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国务院新闻办,1996)、中国新闻奖学术论文二等奖(中国记协,1997)、全国优秀科技新闻奖(1990年,国家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荣誉证书(1992年)、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2)、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4)、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6)、中国科学院科星奖一等奖(1998)、中国科学院"丰产奖"(1998)[3]、"杜邦杯"中国优秀环境新闻奖一等奖(1996,中国记协、国家环保局)、"杜邦杯"中国优秀环境新闻奖一等奖(1998,中国记协、国家环保局)、全国地震优秀新闻一等奖(1991,中国记协、国家地震局)、"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荣誉证书"(1991,菲律宾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 "华盛顿邮报优秀访问记者证书"(1995,阿尔佛莱德基金会颁发)、"布哈拉荣誉市民证书"(1991,乌兹别克布哈拉市市长)、"香港回归报道表彰"(1997,国务院新闻办)、"邓小平逝世报道表彰"(1997,新华社党组)、新华社优秀学术论文(1996,新华社)、"中华环保世纪行"一等奖(1997,全国人大环资委)[4]

李希光
李希光

主要兼职

(国内外主要学术团体的兼职)

2001年迄今 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2003年迄今 南京大学 兼职教授

1999年迄今 四川大学客座教授

1999年迄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副主编

2000年迄今 国务院台办海峡两岸研究中心 特约研究员

2001年迄今 国务院新闻办咨询专家组 成员

2001年迄今 国务院台办媒体专家组 成员

2003年迄今 国家社科规划办项目评审专家组 成员

2003年迄今 国家科技部软科学项目专家评审组 成员

1996年迄今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常务理事

2002年迄今 "Global Media Journal"(美国普度大学) 编委

2001年迄今 中国记协 特邀理事

2003年 中国新闻奖 评委

2006年迄今 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媒体介绍

曾经因为主张 "网络实名制"而闻名一时的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近日再次成为遭到"围观"的热点人物。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据《南都周刊》的报道,不久之前,李希光被重庆的西南政法大学作为特殊人才"柔性引进",据知情人士透露,李本人"可以不来学校,但其论文要署上西政的名"。作为交换条件,李希光马上就在重庆渝北区拿到了一套240平米左右的花园洋房,"房子相当于三层楼,下面一层是车库"。李希光只需按每平米1600 元的成本价,一次性付清,而附近的商品房价,则至少在每平米7000元左右。

对此,有评论回顾说,李希光成名主要是因为他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网络实名制",另一个则是批评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1996年,李希光与其他学者合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李希光近期最为引人注目的观点还是他对重庆"唱红打黑"不遗余力地高度赞扬,他评价"唱红"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

李希光认为,首先,"通过唱红打黑,用一种创新的方式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其次,是赢得了国际发言权,树立了新品牌;因此可以说,唱红打黑,特别是重庆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等等。对此,东方网上学者王晓渔的文章点评说,但遗憾的是,李希光本人却并未贯彻重庆唱红所提倡的那种大公无私和艰苦朴素的精神。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客观地讲,李希光被西南政法大学"引进"之后,也对该校作出过不小的"贡献"。比如,去年校庆庆典期间,"重庆经验与亚洲模式国际研讨会"在西政举行,多位嘉宾均对校方与李希光对他们的邀请表示感谢。《南方都市报》上学者熊丙奇的文章说, 去年12月,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西默.托平到访重庆期间,不仅被聘为西政的客座教授,还与重庆市委主要领导人亲切会面。其实,托平的这次重庆之行,正是由李希光一手促成的,对此,李本人并不否认。随后,他还专门在《瞭望》新闻周刊上发表文章《在重庆看到延安精神》,详细回顾和介绍了这段经历。

视频

李希光现场详解同质文化2018年10月2日发布

李希光:“一带一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2016年5月22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