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山書畫院原院長
李小可(1944年-2021年4月20日),男,江蘇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1] 。1973年,開始隨父李可染學習山水。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並參加日本畫家加山又造先生舉辦的短期研修班[2] 。現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黃山書畫院院長[3] 。
2021年4月20日,李小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中文名 ; : 李小可
出生日期 :1944年
國籍 : 中國
性別 : 男
代表作品 :佛崖、古格遺夢、神女峰的經幡
出生地 :江蘇省徐州
逝 世 地 : 北京
逝世日期 :2021年4月20日
教育背景 :中央美術學院
目錄: 1人物簡介: 2參展經歷: 3其他藝術活動: 4獲獎經歷: 5收藏記錄: 6出版作品: 7人物逝世: 8人物評價 9藏地不滅的記憶 10作品欣賞
目錄
1人物簡介
李小可, 1944年生,江蘇省徐州人,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
繪畫。
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1973年,開始隨父李可染學習山水。
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
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並參加日本畫家加山又造先生舉辦的短期研修班。
八十年代先後十幾次到西藏、青海、長江源頭、黃河源頭等西部地區寫生體驗。
作品在受其父李可染影響的同時,注意研究傳統並吸收外來藝術的營養,直面生活,從對生活的強烈感受中尋找自己的繪畫語言,在重體驗的基礎上重表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
風格。作品受國內外美術界和收藏界的關注,並多次
李小可看李可染作畫
到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韓國、日本、德國、台灣等地參展,其中多幅作品被海內外收藏家收藏。
原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礦業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畫院藝委會主任,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基金會副理事長。
2參展經歷
1980年 北京當代十人畫展(中國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 1983年 北京風光展(中央美術學院展覽館)
1984年 五嶽三山國畫展(中國美術館)
1988年 北京風光國畫展(中國美術館)
小可與母親鄒佩珠、李寶林、黃潤華、臧伯良
1988年 北京風光國畫展(中國美術館、澳門)
1990年 中國當代名家水墨畫展(泰國)
1993年 李小可西部之行攝影展(中國美術館)
1993年 李小可、李庚、李寶林、楊淑卿水墨雕刻四人聯展
(台北-敦煌畫廊,高雄-文化中心,台中-文化中心)
1995年 《河山畫會第一回展》(深圳美術館)
1996年 李小可、張冰賢攝影展(江蘇,徐州)
1998年 《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1998年 主辦並參展《油畫風景畫、中國山水畫展》
(中國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廣東美術館)
2000年 《國際水墨雙年展》(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2000年 河山畫會加拿大展(加拿大)
2000年 百年中國畫展(中國美術館)
2001年 名家畫北京(北京世紀壇)
2001年 李可染父子作品展(徐州李可染舊居) 2002年 《大將之門》展(中國美術館)
李小可與師兄范曾 2002年 《貴州美》河山畫會展(貴州)
2003 年 第二屆中國畫展(中國畫藝委會舉辦)(大連、北京、廣州)
2003年 《水墨家園》個人展覽(北京可創銘佳藝苑)
2003年 《北京風韻》(中國美術館)
2004年 《北京風韻》(中國美術館)
2004年 《古都老屋》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獲銅獎,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4年 《李可染、李小可、李庚父子作品展》(山東煙臺)
2005年 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
2005年 《水墨家園》水墨作品展(中國美術館)作品《胡同》、《京巷》等三幅作品被中美術館收藏
2005年 《藏地·不滅的記憶》攝影作品展展(中國美術館)
2005年 《昆明湖煙雨圖》自然與人·當代山水畫油畫風景展(中國畫研究院)
2005年 《宮牆》《誰持彩練當空舞》自然與人·當代山水畫油畫風景展(中國美術館)
2005年 《水墨中華》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書畫展 (人民日報社)
2005年 《中國美術名家-印度之旅》採風實踐及大型畫展
2005年 《自然與人·當代山水畫油畫風景展》 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
2006年 《祈年殿遠眺》參加「北京風韻系列作品展-名勝巡禮」(北京畫院)
2006年 《中國畫·畫中國-走進香港》採風實踐及大型畫展(中國美術館)
2006年 《古都老屋》參加「中華文化-台北·北京書畫名家聯展」(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
2006年 《喜馬拉雅的風》參加「中國西藏當代藝術邀請展」(澳大利亞悉尼、墨爾本) 2006年 《中國畫·畫中國-走進新疆》採風實踐及大型畫展
3其他藝術活動
1998年 策劃組織《東方既白》李可染藝術展(中國美術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 廣東省美術館),主編《東方既白》李可染藝術展作品集
1999年 籌劃組織《李可染的世界》展覽(台灣歷史博物館,高雄美術館)
2001年 策劃組織《黃潤華作品展》(中國美術館),主編《黃潤華》畫冊
2001年 策劃組織《氣宇軒宏》李可染藝術作品展(香港美術館)
2004年 策劃組織《雪域彩練-西藏繪畫邀請展》(中國美術館),主編《雪域彩練》
畫冊
2006年 策劃組織《李家山水--李可染父子展》全國巡展,並主編同名畫冊
4獲獎經歷
作品《夏》入選《百年中國畫》
《京巷》獲《第二屆中國水墨畫》銅獎,參選《第十屆全國美展》並獲獎。
5收藏記錄
1992年 作品《屋》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0年 作品《夏》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2年 作品《京巷》《共存》北京畫院收藏
2003年 作品《什剎海夏韻圖》《徽州雨》《頤和園·萬壽山·昆明湖圖》北京畫院收藏
2004年 作品《牆外春風》北京畫院收藏
2005年 作品《古都老屋》故宮博物館收藏
2005年 作品《家園》《胡同》 中國美術館收藏
2006年 作品《天壇》北京畫院收藏
6出版作品
1997年 畫冊《河山如畫圖第三回展》:作品《古格遺夢》被收錄。 《美術雜誌》、《人民日報》:發表作品《錦繡中華》。
畫冊《現代名家畫黃山》:《黃山煙峽》被收錄。
1998年 畫集98國際美術年《中國山水畫油畫風景畫》:《夏》被收錄。
98國際美術年《中國山水畫精品選集》:《夏》被收錄。
《中國日報周末版(專版)》:發表作品《夏》。
《美術雜誌》:《夏》被收錄。
畫冊《佛教聖地普陀山》:《普陀聖境》被收錄。
畫冊《河山如畫圖第四回展》:《秋》《宮牆》《晴雪》《山湖》被收錄。
《第一屆深圳水墨雙年展》畫集:《蔭》被收錄。
加拿大《河山畫會第五回展》:《夏》被收錄。
《中國日報》專版:《山湖》被收錄。
2000年 畫冊《第二屆深圳水墨雙年展》:《牆外春風》《晴雪》被收錄。
畫冊《師牛堂藝術展》:《夏》被收錄。
《中國當代美術》畫集:《夏》被收錄。
李小可畫作
《北京日報》:發表作品《牆外春風》。
《北京晚報》:發表作品《大宅門》。
《中國青年報》:發表作品《清明時節》《古都老屋》《胡同》。
出版《名家畫北京》畫冊,選入作品《遷》《清明時節》《胡同》等30幅作品。
《百年中國畫》畫集:作品《夏》被收錄。
2003年 參加中國美術館展覽《北京風韻畫冊-園林勝境》:作品《什剎海夏韻》、《頤和園萬壽山》、《昆明湖》、《知春亭》被收藏。 出版畫冊《李小可水墨家園》。
2004年 畫冊《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畫冊-時代風采》:作品《古都老屋》被收錄。
畫冊《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全國美術書法名家邀請展作品集》:作品《皖南徽居》被收錄。
參加中國美術館展覽《北京風韻-古城尋夢》:作品《歷史的符號》《宮雪》被收藏。
《人民日報-時代潮》雜誌:作品《李小可情系水墨家園》《什剎海夏韻》《晴雪》《胡同》《誰持彩練當空舞》被收錄。
《美術雜誌》:作品《京夏》被收錄。
出版畫冊《當代名畫家技法解析-李小可水墨家園》。
2005年 出版畫冊《名家名畫-李小可水墨家園系列》(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6年 《中國畫廊推介畫家精品-李小可》(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
2006年 《晴雪》《港島之夜》《家園》等作品入編《中國畫廊》(第四輯)
2006年 《誰持彩練當空舞》《街》《宮雪》《胡同》入編《中國當代美術全集》(山水卷)
2006年 《天壇》《正月》《山魂》等十五幅作品入編《榮寶齋》雜誌專題採訪
7人物逝世
2021年4月20日,李小可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歲。
8人物評價
「水墨家園」之謂,是李小可對自己數十年國畫創作的確切定位。這一定位的文化內涵已受到畫界注目。水墨家園乃精神家園之變通,是畫家本人以筆墨耕耘心跡、丈量心路的
寫證。水墨家園連通的是潤濕了一生霜月的如水親情。小可的作品之所以詩意汩汩,永無斷流,蓋是因為他那毫不浮泛的筆墨恆久地備足了家園的意切情深。
李小可作為李可染大師的兒子和學生,在繼承家學,完成了一個山水畫家所必備的學養和基本訓練之後,已經成為當代山水畫壇極具實力的畫家。但是李小可沒有完全遵循可染
大師的創作模式,而是師其心而不蹈其跡。近年來,李小可的山水畫創作已展示出新的藝術格局。如他近年所創作的作品中運用家學的山水筆墨語言符號來表現自然山水的粗獷
雄奇,厚重滄桑;表達當代城市山水的生活家園、人文情懷。小可的山水創作用現代的時空觀去俯瞰自然;用當代的人文精神去俯瞰社會人生,並將山川河域,人文景觀納入自
己特定的心境中,創作出充溢着時代感的李小可心像——水墨家園。
小可自上世紀80年代起,在努力繼承父親李可染的筆墨經驗的同時注重感悟自然,感悟社會人生,堅持採風寫生。他先後10次以生命探險和藝術體驗的雙重身份足踏黃河、長江
源頭,走遍青海、西藏大量寫生和攝影。他對西部山水的表現是拋棄了具體的時間、季節、地域、空間等要素,超越時空的以畫筆穿透赤橙黃綠青藍紫的彩色大地,發現並塑造
一個無盡的美學時空,所以他的畫作如《山魂》、《古格遺夢》、《雪域》、《神女峰的經幡》、《遠眺》等,都無一例外地表現出大開大闔的精神風骨。
李小可是重視「表現」和善於「表現」的實力派畫家,他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強烈的個性化抒情風格,使他的作品張力顯然更加飽滿。對他來說,作品能否成為人們心路歷程上
的等待,取決於藝術家率真的精神注入。因此,他的一系列山水、風景都洋溢着磅礴的生命力,他作品中的構圖、光線、筆墨、色調、意境無不閃動着心靈的博動,這正應驗了
康德的審美理念:「自然之所以在我們審美判斷中成為壯美,不是因為它激起恐懼情緒,而是由於能喚醒我們自己的力量。」
小可作為「京派畫家」,他寬厚豁達的筆墨世界裡,始終激盪着一種與天地相接的生命與歷史的回聲。他的畫作遠離了逍遙自在,不迴避世俗氣息,更逼視乾坤,以容易感知到
的繪畫語言,升騰着畫家胸中的人道情懷和人格境界。他的畫從平面結構入手,處處協調畫面關係、線條的堅實有力,積墨產生的斑駁混沌、虛實相成,把京郊燕山、皇城的宮
牆、胡同、四合院……轉化為具有新審美意義的視覺形象。他的筆墨語言、山水符號含融了李可染先生重拙,遲澀的特點。表現北京老房子,他用線的分割與連接構成了節奏有
序的畫面,局部看似乎是抽象的,模糊的,但這樣的抽象是涵蓋在有序的四合院屋頂和錯落有致的樹木構成的整體畫面中,這裡並非僅僅考慮具體的房屋院落,而是在處理畫面
各要素之間的抽象結構關係,塑造出繪畫性的整體形象。這樣的形象不再拘泥於細節,拘泥於闡釋,而凸現了啟迪觀眾的參與,以獲得更深更廣的審美效應。他一方面在探尋藝
術形式,而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展現自己的精神追求。他力圖用自己的作品表現內心純淨如牧歌般的心緒和愛意。他的畫既非浮躁地塗抹心中塊壘,也非優雅地抒唱閒情,更不
是遠離生活胡編亂造的譁眾取寵,他的水墨家園是對生活、心靈和自然的美學記錄,是剔除了晦澀和混沌的生命放歌。故而在他的筆下所呈現的城市、鄉村、高原、洪荒、古
街、民居等或宏或微的景貌,都不是為了熱鬧自己或別人的目光而畫的,相反,人們總是可以從中窺見的恰恰是舒展的智慧、和諧的抒情、安寧的思索、淡遠的胸襟。 李小可
筆下的古都和現代化的都市在時間之河上交匯出詩性的光暈,他以奔流,周轉的筆墨耕耘着這片磁石般的土地。晨鐘暮鼓中的北京城,與其說是一座美質獨特的美學參照,不如
說它是李小可內心深邃、傷感、寬廣的魂魄。《古都老屋》、《牆外春風》、《宮牆》、《胡同》、《京巷》系列等作品,使人想起林語堂先生的「老北京的精神」:「什麼東
西最能體現老北京的精神?是它宏偉、輝煌的宮殿和古老寺廟嗎?是他的庭院和公園嗎?還是那些帶着老年人獨有的莊重天性站在售貨攤旁的賣花生的長鬍子老人?人們不知
道,人們也難以用語言去表達。它是許多世紀以來形成的不可名狀的魅力。或許有一天,基於零碎的認識,人們以為那是一種生活方式,那種方式屬於整個世界,千年萬代。它
是成熟的、異教的、歡快的、強大的、預示着對所有價值的重新估價——是出自人類靈魂的一種獨特創造。」李小可以他的水墨家園將流逝的屬於北京又屬於心靈的那些日子從
凋零中復甦過來;一抹蒼穹或一片婆娑的樹蔭喚醒了對老北京的記憶;而齧咬着記憶又被記憶齧咬着般街巷胡同則讓人們品嚼到歲月的疲憊和生命的不倦;那一堵堵沒有斷裂的
宮牆被一縷縷隨春風起舞的楊柳輕拂,一掃昔日塵埃紛擾下的痴呆木訥;那略顯憔悴、倦怠的京巷老屋屋頂上灰瓦縱橫,如同八卦網一般默默纏繞着屋檐下的生活流程;而關於
充滿連環意象的春夏秋冬四季京城,風的圖案,雨的痕跡,樹的凝視,光的奔突,幻化出無限紛繁的北京之夢……李小可在他架構的水墨家園中踽踽行進着,每一筆墨線與組合
都是從燕趙大地與西部河山中演變而來;從北京的人居環境中演變而來;從立志表情的需要中衍化而來。每一筆粗墨線所勾織的經緯都是他濕漉漉的靈魂倒影。
李小可的作品既是深情如夢的,又是滿腹質疑的;既是坦然的,又是灼熱難抑的;既有詩情,又哀惋如訴。所以李小可的創作超越了古典主義山水和現實主義山水所遵循的完整
原則,探索新的繪畫結構方式,用半抽象、模糊的、富於象徵性的藝術形象,通過主觀的分解、綜合,強化了畫面造型構圖,筆墨結構關係,突出畫面的「質」與「勢」,抒發
了內在地體驗和情感。在他繪畫元素中所包含的形、線、點、面、色、空間、黑白、虛實、曲直、動靜、筆與墨等,絕非僅是技巧層面上地自如發揮,而是融入了情感和精神的
創造動能,由此創作出來的作品,筆墨走得更深更遠,不僅皈依到各種以詩性為本的意象中,而且還進入到立體的、人性的抒情魂魄中。有時,我總想把李小可的作品命名
為「回聲」,從小處說是晨鐘暮鼓的回音,往大里講是斗轉星移的跫音。也許,他最喜歡畫的北京意象本身就是擁有深不可測的回聲的。紫禁城的回聲是民間的心跳,鐘鼓樓的
回聲是記憶的潮汐,廢墟上的回聲是苦澀的痙攣,老胡同的回聲是生活的密碼。李小可的水墨家園就是收集這些回聲、編織這些回聲、傳達這些回聲的。事實上,我一直試圖
用「回聲」的概念來結構李小可的美學追求,他的筆觸、光感、色彩都具有回聲的狀態和力量,最不張揚的回聲悠遠、綿長、濃郁、寧靜,仿佛是散發在四合院屋頂瓦面上的濕
潤氣息,任你怎麼打量,都沾滿經年亦碧的鄉音鄉情。
李小可一直堅信藝術創作必須緊緊依傍三個要素進行表現,即:生活、精神和繪畫語言及形式的選擇和探索。他感到藝術的表現過程就是藝術語言與心靈、血肉、精神的融合過
程。既是畫家又是攝影家的他,對色彩與光線有着敏銳的感受,在談到作品《夏》時說:「《夏》感受於北京東郊民巷濃郁的街道、舞動的樹幹與濃郁透光的樹蔭,繁茂、深邃
的印象使自己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欲望。而其深層的表現內涵則是體現自然界中生物旺盛繁茂的生命力,以及對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關注。同時也是自己對光明、單純、寧
靜的心裡追求的一種表達。為達到以這種表現,在創作中我運用潑彩、積墨、光感來表現濃郁的氣氛,用具象、抽象交錯運動的粗線來表現繁茂、蓬勃的樹幹,騎三輪的人物則
體現寧靜的環境與心境。」這段創作體會也可以用來審視他的另外一些作品如《秋》、《梨花》、《蔭》、《晴雪》、《冬晨》等,這一類作品的共性就是:濃郁的抒情,典雅
的懷舊,淳樸的鄉愁,飄逸的思緒……
李小可有大量的繪畫作品和創作雜記,他在創作中對「人」的存在所給予地自覺而清醒地關注程度,是我在很多風景畫家中所少見的。他的作品最讓人心醉不已的就是蘊育在筆
墨深處的以人為載體的抒情細胞,儘管他的畫作中往往並不直接畫出人物,即使畫也非常朦朧,卻讓人毫不懷疑他是站在人的立場上去面對一切物質的存在和自然的事物。從早
期完成的佳作《雞公山夕陽》《雞公山村舍》到近年創作的《北京胡同》《徽州雨》《街》等作品雖然在筆墨運用上依然流動着可染先生的影子,但在繪畫語言和精神語彙的結
合上,李小可找到了自己的獨門表現,即他確立了以人為邏輯底蘊以情感為中心的表現方式。這在他的以水墨家園為母題的系列創作中,都得到了有力的佐證。他的創作實踐體
現了自己的美學理想:一切歷史都是人在的歷史,一切自然都是人居的自然,一切藝術都是人化的藝術。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人的永不缺席」。他的描繪今昔北京的作品,
默不作聲的畫面其實處處有聲,來自人間、來自民間、來自心間的京腔京韻成為所有自然景色和古街古巷的畫外音。2003年創作的作品《古都老屋》、《家園》,被認為創作了
中國畫表現形式的突破性作品,別具新意的韻律感讓畫面渾然生成一種能夠窺見老屋深處歷史塵煙的X光。相信李小可心中永遠有一個夢幻的北京,一個讓他的靈魂獨來獨往的北
京。這幅《古都老屋》與其說是對昔日老屋的驀然回首,不如說是他對逝者如斯的老時光的美學挽留或頗具本土精神的文化捕捉。很少有畫家能像李小可這樣,用並不煽情的灰
色調,將如今已體無完膚的北京老屋刻畫得如此激情又如此理性。他創作的《宮牆》,在我看來就是李小可的思想語言在繪畫中的積澱。威嚴、肅穆、沉重的宮牆,是皇家的經
典,也是傳統的象徵,小可以幾枝春風楊柳就打破了宮牆的禁錮,打破了平衡和平庸以及平靜。這幅作品,不僅表現的是線的透視形態的視覺張力,而是濃縮了作者藝術思考與
精神判斷的文化性和思想性。正如德國哲學家阿爾多諾所說:「精神使得藝術作品有所表達。」
李小可的國畫創作已經找到了自己的藝術天地,但從題材、素材、形式、角度、內容都還正處在以選擇與探索為特徵的發展時期。成長永遠不等於那種甘於成熟的狀態,成長恰
恰就是為了保持清醒、減少成熟、加速突破、迎接崛起。在我看來,他所畫的西部風光、北京風情、南國煙雨都已經進入了單純和諧的境界,具有了深入內心和靈魂的抒情氣
魄。在不斷滌盪了筆墨雜質、純淨了感受與精神視野之後,他不僅能夠以多姿多彩的筆墨投影出大自然的萬象和個性化的心像,而且能夠將生命之力鍥入涌動的宣紙上的剎那與永恆里
9藏地不滅的記憶
為了尋找新的繪畫語言和感受,李小可曾多次到西部藏地,歷經青海的黃河源頭、長江源頭、柴達木、西藏的阿里、珠峰、那曲、甘南的瑪曲、碌曲、夏河……使他有了和藏地
藏人近距離接觸的機緣。藏地大自然的純淨博大,蒼茫;藏人的真切摯熱,剛悍和淳樸,給他以震撼。在當今繽紛物化的時代里,藏地藏人那種本源狀態給人帶來了生命的感悟
和靈魂的洗刷。那是一個能使人魂斷的神秘境地。你企圖走得更近,可它永遠在遠方,這遠方包含着變化、失去與永恆……這也像人生,總是在企圖超越與無法超越的過程中。
作為畫家的李小可起初是背着相機走向西部高地的,初衷神聖而單純:為實現藝術理想尋找資源和靈感。國畫大師李可染所及達的高度令人仰止,但那是屬於前輩的;晚生可以
循跡入門登堂,若想達到一己制高點,多麼需要另闢蹊徑。然而這一摻雜着功利色彩的初衷,不久就在高原的驕陽長風中消歸於無形——驕陽長風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生態,豈止富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套用時下詞彙,那是心靈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誘惑,響應千年萬載的呼喚,是命定的等待與邂逅。李小可就此全身心地投入,以宗教般的虔誠。這樣說並無誇張的成分,對於西藏,小可的確是魂牽夢繞走火入魔,不僅反覆走過,去觸摸,去感知,去擷取,即使人在京城,精神依然在冰雪高原潛行。
他從中所獲取的無以計量,連他自己恐怕也說不清楚。我們看到的作為畫家的李小可諸如《佛崖》《古格遺夢》《神女峰的經幡》等一批彩墨畫作,可見師承之厚重,可見厚重師承之上的間離與開拓,不妨視作獲取中的獨享部分;而作為攝影家的李小可所奉獻的攝影作品,則是屬於大眾的共同分享。經由他的眼睛,一雙專事審美功用的眼睛,對於光與色分外敏感的眼睛,宣洩了深心的感動與敬畏的眼睛,我們看到了需要舉目仰視、舉手加額的視覺西藏的經典:雪山曠野及其各色人等。這一切的表象和表情,固然是西藏,然而經由攝影主體的觀照,它更集中,因集中而強烈,因強烈而豐沛,因豐沛而流光溢彩。不由不令人讚嘆有加。
功利色彩實際存在,表現在相互的贈予和回饋。深入心底的西藏情結促使李小可在繪畫攝影之外還要對西藏做些事情,於是首先與西藏美術界建立了特別友誼。多年來,以他主持的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和可創藝苑,多次在北京等各大城市舉辦西藏畫展,推介藏漢各民族畫家及其作品,推介西藏。西藏畫家們心懷感激的同時,也視其為同道知音。
藝術與西藏在李小可這裡和合為一。眼神在此聚焦,心靈在此守望,魂兮歸來,熱情貫注——經由他的精神投射,刪除了蕪雜枝蔓的西藏,已被純化為某種形而上存在的標誌,被意味過,被象徵着。惟有大美西藏可作如此擔當,勝任載體功能。
10作品欣賞編輯 2003年作 宮牆外 2003年作 宮牆外
2003年 什刹海夏萌图
2003年 什剎海夏萌圖
2003年 颐和园
2003年 頤和園
2003年 徽州雨
2003年 徽州雨 真誠的對待藝術,真誠的對待自然。為達到這種目的,在創作中我運用潑彩、積墨、光感來表現濃郁的氛圍。中國傳統水墨語言結構中含有豐富的構成因素,這種筆墨中的構成來源於對客觀物象的提煉,極其生動、自然。
參考資料: 1.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因病逝世,享年76歲
搜狐 [引用日期2021-04-21] 2. 李小可:家園與記憶
詞條標籤: 藝術 畫家 人物 教授 中國礦業大學
視頻
所要者魂-由兩代藝術家對雪的表現談起 李小可
參考來源
- ↑ 李小可(1944年-2021年4月20日),男,江蘇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孔夫子舊書網 - book.kongfz.com/3...- 2021-5-27
- ↑ [搜狐 - www.sohu.com/a...- 2019-12-6 1973年,開始隨父李可染學習山水。1979年進入北京畫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並參加日本畫家加山又造先生舉辦的短期研修班],https://www.sogou.com/tx?query=%E4%B8%AD%E5%9B%BD%E6%91%84%E5%BD%B1%E5%AE%B6%E5%8D%8F%E4%BC%9A%E4%BC%9A%E5%91%98%EF%BC%8C%E6%9D%8E%E5%8F%AF%E6%9F%93%E8%89%BA%E6%9C%AF%E5%9F%BA%E9%87%91%E4%BC%9A%E5%89%AF%E7%90%86%E4%BA%8B%E9%95%BF%EF%BC%8C%E9%BB%84%E5%B1%B1%E4%B9%A6%E7%94%BB%E9%99%A2%E9%99%A2%E9%95%BF&hdq=sogou-site-706608cfdbcc1886&ekv=3&ie=utf8&
- ↑ 現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副理事長,黃山書畫院院長,搜狐,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