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学诗 | |
---|---|
出生 | 1503年 |
逝世 | 1541年 |
国籍 | 中国 明朝 |
职业 | 诗人、文学家 |
李学诗(1503~1541) 字正夫。号方泉。明莱州平度人。父李慧,在两髻山南麓建“两山书院”,“教子孙和邑子弟好学者”,有《两山书院记》传世。后以贡生仕至山西苛岚州知州。
人物生平
被人称赞为考评公允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为诸生时,即受知于著名文学家山东提学副使王廷相。二十三岁时,嘉靖四年(1525)中举,次年连捷成进士。出任直隶永平府(今冀东一带)推官。明朝的推官,主管一府的司法。以“屡决疑狱而奸止刑稀”被评为治绩优异,常擢升中央“科道”和“部曹”官员。不久又升为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嘉靖八年,时值三年一度的“大计”,由吏部对全国地方官员进行全面考察和评定,考功司的官员负责具体工作。李学诗“秉公持正,综核名实,公而不苛,黜陟精当”,受到舆论的赞扬。不久,调任文选司,负责选拔全国中下级文职官员。被人称赞为考评公允,准确而不苛刻,显示了廉洁清正的品节和精明干练的才能,以年青有为而闻名公卿间。
“腹中坦坦,不蓄鳞甲”
嘉靖十二年(1533年),皇帝因翰林院缺乏人才,下诏让大臣们推荐为人方正、学深才高的一般京官进翰林院任职。李学诗得到许多大臣的荐举,和著名文人唐顺之等七人一起被选为翰林院编修。此事被称为“天子废常格而用人,于千万庶僚中仅得数人而已”,成为明代文苑的盛事。 李学诗入官翰林后,正如唐顺之为文所述:他们“入则陪侍经筵讲幄”,与皇帝一起讨论经史;“退则校雠东观”,负责编纂史书;“暇则相与接杯酒,或限韵赋诗,或分曹壶弈,或杂诙谐嘲笑,以极文士之乐”,过的是一种惟独翰苑文士才有的儒雅生活。不过,嘉靖帝是一个文化水平颇高而又刚愎自用、猜疑苛察的皇帝,能在他的翰林院里待下去,实属不易。唐顺之称李学诗“腹中坦坦,不蓄鳞甲”,以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而被僚友们所推重。
英年早逝
嘉靖十七年,李学诗丁母忧起复,任全国会试同考官,经他阅卷录取的新进士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的茅坤 (茅鹿门)。嘉靖十八年立太子,选“东宫僚属”,李学诗升任太子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修撰,充经筵讲官,成为太子的辅导老师之一。这一时期的詹事府、翰林院,荟萃了当时的名儒才士,《明史》称之为“自明初宋濂诸人后,莫盛于此”。嘉靖十九年,李学诗又任顺天乡试主考官,主持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央和北京地区的选拔举人的考试。 嘉靖二十年,他38岁时便病逝于北京。他的英年早逝,引起了前辈名人王廷相等人的无限惋惜,唐顺之为他写了《墓表》,茅坤写了《吊桃花洞赋》等诗文,都表达了深挚的怀念、崇敬和悲悼之情。《平度州志》称李学诗“长于诗文”,有《桃花洞集》传世。他的墓地原在两髻山南麓今李家莹村北.
作品
李学诗有诗文集《桃花洞集》。 传世有《咏门村漱玉》二首和《姜女石》(载嘉靖《山海关志》)一首,都是五律。
《传世文《桃花洞记》,记叙他当年亲见亲闻的桃花洞,说:》
“缘径行曲,伛偻循行数十步许,乃即洞境,幽深平旷,莫知其迹。久为堕石堙塞,仅馀旁窦,无敢深入者。昔人曾于洞中燃火,由崮山泄烟。盖穿两山之腰,通崮山之上也”。
这段记载启示我们,两髻山腹里桃花洞深处是否藏有大自然的奇观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