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朱銘”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3行: 第3行:
 
|本名=:朱川泰
 
|本名=:朱川泰
 
|圖像=
 
|圖像=
 
+
[[File:朱銘.png| 缩略图|[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411724 朱銘新作「人間系列一芭蕾」 留住曼妙剎那]]]
| 圖像說明=
 
 
|出生日期=:{{birth date and age|1938|02|19}}(農曆01月20日)<!--逝世用:{{Birth  date|YYYY|MM|DD}}-->
 
|出生日期=:{{birth date and age|1938|02|19}}(農曆01月20日)<!--逝世用:{{Birth  date|YYYY|MM|DD}}-->
 
|出生地點=:日治臺灣時期新竹州苗栗郡通霄莊
 
|出生地點=:日治臺灣時期新竹州苗栗郡通霄莊

2018年11月5日 (一) 12:49的版本

朱铭
本名 :朱川泰
出生 (1938-02-19) 1938年2月19日(86岁)(农历01月20日)
:日治台湾时期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庄
国籍 :台湾
职业 :现代艺术雕塑家

朱铭(1938年-),本名朱川泰,出生于日治台湾时期-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庄。为一名现代艺术雕塑家。1953-1957年从李金川师傅学习传统庙宇的雕刻与绘画,并于1968-1976年向台湾雕塑界大师杨英风学习,朱铭融合传统木雕与现代(moderne art)雕塑的精神,并且发展出超越两者的独特风格。1976年于国立历史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创作了〈同心协力〉等以台湾乡土为题材且又富含生命力的木雕作品,受到了艺文界热烈的回响。其后,朱铭融合文化精神与太极招式的“太极系列”作品,更确立了朱铭在雕塑界的地位。

自1977年在日本的首次海外个展开始,朱铭积极地前往亚洲、欧美等国外举办展览,加上1997年12月在他巴黎梵登广场盛大展出其著名的太极系列,成就了朱铭在世界艺坛的地位。朱铭更在1999年于台北县金山乡(今新北市金山区)创设了一座户外雕刻美术馆—“朱铭美术馆”,让他的作品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朱铭的作品表现中深藏东方之精神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艺术表现,更对于创作不断追求革新的旺盛企图,为台湾美术界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且其作品广泛而深切地感动了国人,已渐受西方社会瞩目。曾获选十大杰出青年,获颁国家文艺奖章。朱铭现时持续于台湾工作,并在2007年成为第二个荣获福冈亚洲文华奖的台湾艺术家。

1938-1967 成长阶段与传统工艺训练时期

1938年朱铭出生于日治台湾新竹州苗栗郡通霄庄,父亲朱李记,母亲为王爱。本名为朱川泰,为家中幺子 ,由于出生时父母亲的岁数相加为92岁,故童年时小名“九二”。

15岁时跟随镇上妈祖庙(慈惠宫)的雕刻师李金川学习雕刻及绘画手艺,开启雕刻生涯。在传统工艺学习阶段时,李金川曾说过:要把东西刻好,一定要懂得画草图,不要只是照著别人的图或样式来刻,否则“雕刻师不会画图,就像建筑师会造屋却不会画设计图一样。”于是学徒生涯中,朱铭白天雕刻晚上学画。成名后朱铭不忘少年时期的这一位恩师,日后每当有媒体采访他的艺术启蒙及成功之路,朱铭总会提到,是李金川师傅为他打下好基础。

朱铭先后在南庄、基隆、通霄等地担任雕刻师傅,逐渐累积了雕刻的历练。1961年朱铭迎娶同镇女孩陈富美为妻,为爱侣雕塑的“玩沙的女孩”,为其日后知名作品之一。此时期的朱铭,除了雕刻工艺品的事业外,更有心寻找一条通往艺术创作的道路。因此期间朱铭开始尝试以艺术类作品参加竞赛,1966年作品〈相悦〉曾获选台湾省第21届全省美术展览会雕塑部优选奖,隔年〈久别〉更获台湾省第22届全省美术展览会雕塑部第3名。

1968-1979 拜于杨英风门下之艺术学习时期

30岁时,朱铭为敲开艺术的大门,毅然决定拜入杨英风老师门下,正式踏入艺术创作领域,而进入人生的转捩点。杨英风重精神、重灵性的创作理念,深深地影响朱铭,杨氏教导朱铭“丢”的俭朴道理,丢去手上已臻精湛熟练的技法和留在脑海中的形式:抛开形式,摆脱写实,保留神韵。杨英风说:“我不时向他比较东西美学不同之处,强调东方美学的特质,还有技巧上的反璞归真”,这让朱铭掌握了艺术美学的观念。他说“我想这是我教给他最好的一课;认识了自己,肯定了自己”,在杨英风门下八年,朱铭逐步掌握了艺术生命的本质。

1976年3月在国立历史博物馆的首次个展,朱铭一鸣惊人,其创作的〈同心协力〉等充满乡土形象的作品,广受台湾文化界重视及讨论,《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一连五天以专文介绍,日后被视为1970年代台湾乡土运动的重要象征,更奠定他在艺坛的地位。这年朱铭更获奖无数,5月荣获中国文艺协会第十七届文艺奖章,以表彰其在雕塑领域的杰出表现。紧接著9月再以“从事木刻研究极具创意”之由获得第14届十大杰出青年的荣衔。12月以〈同心协力〉、〈文圣〉、〈伟人〉、〈正义〉等木刻22件得到第2届国家文艺奖的肯定。该年成为奠下朱铭迈入艺术殿堂的坚稳基石。

而后他又逐步发展出众人所知的“太极系列”(当时以“功夫”命名之)。这一新的创作尝试,源自于杨英风的建议其学习太极拳,一方面可以健身,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想启发朱铭更进一步探索文化的精奥,来深化成熟朱铭自身的艺术层次。更由此学习太极的过程,让朱铭体悟简化了“形”,更得以增加“精神”的内涵。如此一来,朱铭作品有了精神性的面貌与内涵,更独创出个人的雕塑风格。

1977年,朱铭首次赴国外展出,地点是日本东京中央美术馆,展出28件木雕的“太极”系列作品。此次展出赢得当地艺坛的高度评价。朝日新闻与产经新闻均已鲜有的篇幅报导来刊登朱铭作品的照片和简介。日本国立京都美术馆馆长河北伦明更言:“朱铭是有重量感的,这点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朱铭是有动感的,这也和日本近代雕刻家相同。但是日本雕刻家中却没有人像朱铭一样兼具两种特性。”

1980-1998 挑战世界艺坛,确立自我风格之时期

1980年代初期,朱铭已在台湾艺坛立足,然而,他并未以此自限,更开始了艺术生涯的另一个突破,酝酿思索一种生活化且具自由精神的创作主题,因此他在台湾时即尝试雕刻了小型的人间系列作品。加上当时前往国际艺术重镇纽约的契机,他说:“我到美国去,是踏出国际的第一步,我认为非常重要。” 在这个艺术风气自由奔放的国度中,让朱铭更加肯定新作人间系列多元开放的性格特色。

80-90年代是朱铭全面发展其艺术创作的时期,此时“太极系列”与“人间系列”并行发展。

其一: “太极系列”逐步深化它的语汇及精神体悟,太极初刻是从招式简化而来,但慢慢地,朱铭手下的刀斧不随“形”走,开始随“意”走,呈现出自然、简单、朴实的风格,朱铭:“不单是刻这一招或那一招,而是走到这一招到下一招之间的演变”。从有形到无形,兼备形似与神似,达到更深一层的艺术体悟。

其二: “人间系列”则反映了朱铭对俗世人间形色人物的透观和呈现,他说:“我为什么要刻‘人间’呢?我认为须刻一些生活的东西……‘人间’比较生活化,制作态度也比较接近现代雕刻的理念—随兴而自由。”从彩绘木雕开始,朱铭的人间创作,一再一再地自我蜕变,媒材上不仅止于木质材料,陶土、海绵、青铜、不锈钢等等,尽为他所用,皆能均信手拈来。

其艺术足迹遍及台湾、新加坡、香港、英国、法国、日本等地,国际展出的成绩丰硕。展览之外,朱铭大型的户外雕塑品,也陆续被装置在国内外的公共空间,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是1989年朱铭在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邀请下,为香港的中国银行大楼新建物设置雕塑作品;为配合大楼的高耸气势,朱铭创作了一对太极系列作品〈又称:和谐共处〉,其粗犷质朴的青铜质感,与大楼钢铁玻璃的冷冽光滑质感形成对比。

1999-迄今 艺术即修行之道

1987年开始,朱铭在台湾北端的金山进行美术馆的创建筹备,逐步落实他的一个梦想。从无到有,从荒地变公园,美术馆园区的规划、整地、建筑设计与施工,朱铭无不亲自参与,1999年,倾注朱铭一生积蓄和12年漫长的辛劳,朱铭美术馆正式开幕,美术馆成为他最大的一件作品,亦是他对社会及艺教领域最大的付出与回馈。

此时期的朱铭在艺术创作上更不断突破创新,2000年时,用抽象形式的“太极拱门”完美诠释太极气韵流转的深意,来为太极系列划下圆满的句点。 2005年发表“人间系列-三军”作品,包含了抗战英雄、现代的陆、海、空三军四种主题,整个创作时间历时四年,作品总件高达数三百馀件。三百多件军人雕像都是经过精心创作,每件都是独立的雕塑艺术品。“人间系列--三军”强调整体的视觉展呈,是结合雕塑、装置与行动艺术的钜作;经由部署军队落实装置艺术,并由总统亲临阅兵,实现一场行动艺术。“三军”的完成让“人间系列”发展愈臻成熟、愈走向完整性。

2007年开始,朱铭“人间系列”的色彩开始转变,转为白色。朱铭:“以后,我的雕刻上色只用白色……,这是一种成长!”白色的色彩尝试,抽离了朱铭以往利用彩色的说明性与装饰性来描述作品身分与情境的表现方式,宣示著朱铭的艺术创作,将以呈现更纯粹的造型世界,更力求透视本质的材质语汇为新方向。

现今,年过七旬的朱铭,历经种种戏剧般的人生转折,仍以旺盛的精力与热情,献身修行于艺术之途。朱铭强调:“修行不是宗教道场里的高妙玄理,而是平常生活中日日的体悟与实践。一般人听到‘修’,以为是像苦行僧那样,其实不是,而是很平常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认为,艺术不是学习,而是修来的,所以在艺术劳动中体会善心,在艺术工作中体会无我。这样的人间修行,就是他所谓的“艺术即修行”。这是朱铭的美学体悟,更是他的人生信仰。

2013年1月5日,朱铭说,当今的台湾大学生不知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盲目模仿、抄袭国外事物,使得台湾社会缺少创新的竞争力,“我知道这样子讲会被人骂个半死。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当然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能做出什么。”他又说,“经济好不好”与自身的学习、创作无关,他这样的说法是苛责、也是勉励,“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多吸取养分茁壮。”

影片

有故事的人:朱铭

参见

  • 朱铭美术馆
  • 通霄慈惠宫(市中心妈祖庙) 早期与师父李金川共同作品

参考资料

  1. 杨孟瑜,《刻画人间-艺术大师朱铭传》(台北:天下文化,1997),页6。
  2. 杨孟瑜,《刻画人间-艺术大师朱铭传》,页27。
  3. 《台湾省第22届全省美术展览会画刊》,民国56年。
  4. 杨英风,〈斧痕永在〉,《朱铭木雕专辑1》(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页1。
  5. 俞大纲,〈朱铭的木刻艺术〉,《雄狮美术》,61,1976.03,页63-73。
  6. 蒋勋,〈优秀的木雕工作者--朱铭〉,《艺术手记》(台北:雄狮,1979),页10-11+47-57;丁大,〈从孤寂中走出──向我的师傅朱铭致敬〉,《中国时报》,第12版人间副刊,1976.03.20;也行(汉宝德),〈斧凿神韵〉,《中国时报》,第12版人间副刊,1976.03.21;奚淞,〈朱铭和他的木雕〉,《朱铭木雕专集1》(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王醒之,〈期待一个艺术家的成长〉,《中国时报》,第12版人间副刊,1976.03.23。
  7. 刘苍芝,〈这一刀〉,《朱铭木雕专辑1》,页2。
  8. 杨孟瑜,《刻画人间-艺术大师朱铭传》,页151。
  9. 杨孟瑜,《刻画人间-艺术大师朱铭传》,页168。
  10. 郑惠美,〈生命的无悔在于当下的拥抱--来自民间走向现代的朱铭〉,《现代美术》,59,1995.04。
  11. 朱铭,〈圆梦〉,《朱铭美术馆开馆纪念册》(台北:朱铭美术馆文教基金会,1999)。
  12. 萧琼瑞,〈劈剥太极--朱铭的现代雕塑〉,《台湾美术》,63,2006.01,页78-93。
  13. 朱铭,〈刻划人间的刀与锯〉,《印刻文学生活志》,26,2005.10,页131-132。
  14. 符心宜,〈修行者--雕刻人间艺术家 朱铭〉,《逍遥》,2007.9,页42-43。
  15. 潘煊,《种活艺术的种子:朱铭美学观》(台北:天下远见,1999)。
  16. 曾百村. 〈“别盲目模仿”朱铭勉学子创新〉. 《中国时报》. 2013-01-06 [2013-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1) (中文(台湾)‎)


外部连结

朱铭美术馆 睿芙奥艺术集团艺术家简历 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