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本號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本號鎮是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陵水縣西北,國家森林公園--吊羅山腳下,蜿蜒綿長的陵保公路從境內穿過,自東向西貫通陵水縣和保亭縣,距陵水縣城約15公里。 鎮政府駐地火燒腳村下(今軍普村委會),以本號村命鎮名。東鄰提蒙鄉,西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相壤,南與文羅鎮相接,北臨嶺門農場至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太平鎮交界。土地面積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約3467公頃,其中水田2307公頃,旱地301公頃,坡地259公頃,是全縣土地面積最大、地域範圍最廣的邊遠純少數民族鄉鎮。

2017年11月,本號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1]

建制歷史

本號鎮以本號自然村命名,相傳約在200年前,有個姓張名業樂的外來者在此地開荒種蔗,建糖房,後被軍閥霸占,官兵駐營於此地,早晚吹號,後改為"本號"。

本號鎮於1950年4月解放,1951年成立保亭縣本號區政府,1952年至1953年進行土地改革,1954-1956年為互助組,初級社,1957年為高級社,並成立本號公社,1980年撤銷本號公社成立本號區,1987年改稱本號鎮至今。

2002年5月由原本號鎮、祖關鎮、大里鄉合併而成,設立本號鎮,鎮政府駐地在原本號鎮。按區域劃調整後,本號鎮行政區域面積為309.2平方公里,轄22個村委會,131個自然村,170個村小組。

原祖關鎮位於陵水縣的西北部,地處北緯18°37′,東經109°46′。鎮政府駐地大坡村,以祖關村命鎮名。東與本號鎮相鄰,南部和西部相鄰國營南平農場,北靠吊羅山。總人口8666人,總面積58.8平方公里,轄有7個行政村,51個村民小組。

原大里鄉位於陵水縣的北部山區,以大里村命鄉名,地處北緯18°49′,東經112°67′。距縣城38公里,全鄉林地總面積21448畝,望天田685畝,總人口1356人。2001年全面送走茅草房,是一個黎族聚居小鄉。

區劃人口

2002年5月,按鄉鎮行政區規劃調整,本號鎮由平原地區的本號鎮、丘陵地區的祖關鎮和山區的大里鄉三個鄉鎮合併而成,轄有22個村委會(即:中央、軍昌、本號、白毛、格擇、芭蕉、樂利、黎躍、黎盆、長甬、田心、軍普、新興、祖關、祖合、白石、大坡、亞欠、亞上、什巴、小妹、什坡),131個自然村,170個村民小組,轄下有2個苗族自然村(即白水嶺苗村和什巴苗村),總人口30573人(2017年)。

自然地理

本號鎮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西北部,地處北緯18°36′-18°49′,東經109°46′-112°67′。位於國家熱帶原始森林公園吊羅山腳下,距陵水縣城約15公里。鎮政府駐地火燒腳村下(今軍普村委會),以本號村命鎮名。東鄰提蒙鄉,西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玲鎮相壤,南與文羅鎮相接,北臨嶺門農場至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太平鎮交界。土地面積187平方千米,耕地面積約3467公頃,其中水田2307公頃,旱地301公頃,坡地259公頃,是全縣土地面積最大、地域範圍最廣的邊遠純少數民族鄉鎮。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迅速,2000年已達到8150萬元,人均收入1680元,地方稅收超百萬元。政治穩定,商業發達,各產業持續、協調、穩定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2005年,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1.6億元;人們生活質量基本達到小康水平;財政收入要達300萬元,年增長率達25%;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元,年增長率20%。

2012年,全年全鎮財政收入5419.2萬元,同比增長110.3%;全鎮國民經濟收入10788.98萬元,同比增長6.5%。

2014年,全鎮生產總值實現2.74億元,同比增長3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481.5萬元,增長26.7%,農民人均純收入5854元,增長10%。

特色產業

特色優勢產業:荔枝、檳榔、橡膠、超甜玉米、西瓜。

1995年起,全鎮荔枝種植面積從500畝增加到現今的1萬多畝,種植公司也從1家發展到26家,荔枝產值也從1998年的幾十萬元增加到100多萬元,為鎮稅收創稅從1萬多元增加到30多萬元。"外引內聯"的初步成功,激發了商家的極大信心,近年來,他們又開始投資種植起芒果、香蕉、甜玉米、無籽西瓜等產品,這些項目每年都可以為本鎮創收上千萬。本號,逐漸成為一塊遍地黃金的寶地。荔枝作為投資最早的項目,已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它是全省荔枝成熟最早、上市最早的產品,正是這種優點,年銷量看好,榮獲"全省無公害優質早熟"的稱號。

基礎建設

堅持"以群眾投入為主體,國家扶持為主導"的原則,積極爭取省、縣的項目資金,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道路建設。硬化村級主路6條長10公里,整修社級公路7條27公里,大大提高了公路通行率,交通不便的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農田水利建設。完成軍上洋、中央洋、芭蕉洋和黎盆洋四大田洋整治任務,新增灌溉面積3500畝,恢復灌溉面積3000畝,改善灌溉面積12650畝。照明路燈工程。安裝50盞照明路燈,解決鎮墟群眾夜間出行不便問題。[2]

社會事業

教育

教育方面。隨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政府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位置,整合教育資源,完善師資配置,全鎮設有2所初級中學,13所小學。實行"兩減一免"優惠政策,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不斷提高。

1999年度,本號中學榮獲"普九"工作合格稱號,首先打破了以往教育落後的局面。經過學校的各種建設和完善,該中學的入學率達100%,升學率大大提高,學習風氣明顯增加。

衛生

衛生方面。通過縣級對鄉鎮一級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建成了2所鎮級衛生院門診,籌建新建7個村級衛生室,解決了農民群眾看病難問題。2006年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全鎮95%以上農民都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有效地解決農民群眾看病貴問題。

歷屆領導班子都把計劃生育工作當作中心工作來抓。現今,每年人口出生已控制在100多人左右,計劃生育率也升到80%以上。"多子多福""養子防老"的舊生育觀念已受經濟發展的衝擊,新的婚育風尚逐漸進入千家萬戶。本號鎮計劃生育工作自1996年來,年年得到上級的表揚,工作走上了一個新台階。2000年全鎮人口增長率8‰,總人口2.2萬人。[3]

風景名勝

本號鎮北部為吊羅三角山海拔1499.8米的山脈,南部為丘陵,地勢北高南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溫度23攝氏度,平均降雨量1900毫米,境內主要河流為都總河,有聞名遐邇的白水嶺熱帶原始森林保護地帶,倒映水清見底的小妹湖和全縣最大美麗壯觀的小妹水庫。全區土壤多為壤土和沙粒壤土,是適宜發展種植荔枝、龍眼、檳榔和橡膠等熱作及高效農業的絕佳之地,也是陵水縣西北部一個極其潛力、可開發有機農業的地區和重要的農貿產品集散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