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木卓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木卓乡位于云南省镇雄县西北部,毗邻威信县庙沟乡,与该县芒部、雨河、李子接壤,距县城53公里,辖7个村132个村民小组,共5809户、26100人,居住着汉、彝、苗、回四个民族,其中彝、苗等少数民族666人,国土面积86.61平方公里,共拥有20865亩山地,2109亩水田,平均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为11.3℃,年降雨量为700至900毫升,年均日照时间为1343小时。农作物以玉米、洋芋、小麦为主,以烤烟、煤炭资源、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1]

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木卓乡

木卓乡建于1988年,位于镇雄县城西北角,距县城53公里,与本县芒部、雨河、罗坎接壤,以威信庙沟乡为邻,驻地海拔1475米,年平均气温11.3℃,国土面积86.61平方公里。

镇雄县辖乡。1988年中从原雨河区分出新设木卓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83.3平方公里,人口2.2万。猫(山)谢(家坳)公路及火(石坳)花(鱼洞)公路过境。辖木卓、墨黑、环山、新桥、茶卓、银屏、六井7个行政村。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豆类、烟草为主,特产木漆、半夏、天麻、香菌。乡镇企业以办商业为主。

2006年末,全乡总户数6341户,总人口27940人,其中少数民族792人,生产总值3875.5万元,粮食总产量632.8万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096元。全乡有耕地27015亩,人均有耕地0.98亩,盛产玉米、小麦、马铃薯、大豆和烤烟。全乡有林地33915.1亩,森林覆盖率25.17%。境内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资源丰富,人力资源、矿产资源、林草资源独占鳌头,有珍稀植物--马铃光树,千年古杉一展风采,集奇、秀、险于一身的"仙人洞"曾留下法、德、美等外国友人的探险足迹。

2007年末,全乡总户数6341户,总人口28352人,其中少数民族806人,生产总值4264.5万元(其中林业收入73.6万元),粮食总产量690.6万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1240元,人均有粮243公斤。[2]

发展中心

建乡十九载,历届党委、政府领导全乡干部群众坚持以促进发展为中心,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点,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培植壮大了以科技种植为依托的粮食产业,以养牛、养、鸡、猪为主的畜牧产业,以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劳务输出产业、煤炭产业、烤烟产业、建筑建材业不断发展,蚕桑、魔芋、经济林果初见成效,粮、烟、畜、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扶贫攻坚卓有成效,17500人稳定脱贫,收入逐年增长。

地理优势

自然资源

木卓乡地处镇威公路的主干线,交通十分便利,全乡有4个村通油路,乡政府驻地距建设中的巧威公路仅3.5公里。煤炭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勘测,我乡煤炭储量约7亿吨,煤质埋藏浅、煤层厚(大都在150-170公分以上),发热量在7600大卡以上,煤层倾角小于25度。由于我乡党委政府积极采取对外招商引资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外地老板纷纷看准了木卓的市场,仅2003年,前来我乡投资上百万元开煤矿的老板就达10余人,现有6口保留煤矿年产30万吨以上。

地理气候

木卓乡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突出,非常适宜发展林业,特别是中药材种植。全乡森林覆盖率达31.2%,传统名贵中药材天麻、杜仲等达20多种,天麻、当归、黄岑、党参等传统中药材虽属零星分散种植,但都具有一定的面积和产量,按照县委、政府发展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产业的有关部署,我乡根据木卓天然具有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拟定了《木卓乡中药材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将以此指导全乡中药材开发,形成规模发展,在适当时候吸引外来投资成立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以龙头企业带动广大药农脱贫致富奔小康。

农业建设

镇雄县木卓乡紧紧围绕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着力做好农、林、牧、工四篇文章,助推"三农"工作,全面提高新农村建设。

强化"农"字基础。乡党委政府始终以农民富则农村稳,农业兴则农民乐为基本工作思路,强化"农"字基础。切实做到政策惠农、产业助农、科技支农、服务慰农,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发农民抓好农业生产,丰富粮袋子,实现食无忧,增加经济收入。

打牢"林"字根基。让植树造林既为环境做贡献,又给经济添动力。木卓乡鼓励农户大力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建设好水土流失工程,储备林业财富。科学规划,加强指导,选择适宜品种,发展经济林果产业,帮助农民增收。

挖掘"牧"字潜力。充分利用部分区域草山广,放牧条件好,实施规模化养殖,取得显著成效。比如,近年来,木卓村刘家坪村民组靠喂养母牛,户均年增收上万元。加大政策扶持和创业资助,帮助农户逐步走依托畜牧产业促发家致富之路。目前,全乡建成优质仔猪基地4个;规模1000只以上土鸡养殖示范户22户,涌现出茶卓村两路口何学英养殖场等示范点和一批养殖致富能手。

发展"工"字效益。采取引导劳务输出和协调就地务工双路径解决闲散劳动力出路问题。乡党委政府坚持每年组织有序、可靠的劳动力供需接洽,给外出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保障其稳定创收。2007年,全乡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1000多人次,实现务工收入5500余万元。同时,积极协调地方厂矿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务工,发挥资源开发反哺农民就业作用,使农民能够忙时突击生产,闲时打工挣钱,实现"就业不出乡,收入有保障"。[3]

旅游资源

木卓乡素有旅游观光景点的美称,乡政府北面的千年古杉号称"大树将军",树龄达1300多年,自光绪27年立碑保护至今。新桥村委会驻地的马铃光树属国家二级保护珍稀植物,树龄达900余年,每到冬季,树身全部蜕皮,树体通红,非常罕见。还有几棵400多年的红豆杉,需两人才能合围,极为珍贵。乡政府驻地东边有一仙人洞,洞边林绿滴翠,石笋群立,五溪争注,藤蔓垂帘;洞内曲径通幽、深不可测,钟乳石千姿百态,叹为观止。2001年8月,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外国洞穴探险家实地考察后惊叹不已,境内尚有鹰嘴岩、朝天三炮、扑地九口钟、四大金钢、八大学士等人文景观。乡政府驻地有小龙塘、大龙塘、代么坪龙塘,塘边绿草如茵,塘内水质湛兰,水鸟多、鱼儿肥,冬季还偶有红嘴鸥驻留此地,确是茶余饭后的游览胜地,来往客人留连忘返。[4]

经济发展

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扶贫攻坚成效显著。05年以来,通过实施500万元的易地扶贫和417万元的扶贫安居两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全乡约30%特贫困户的住房问题,为广大群众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拉动了全乡建筑建材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大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新亮点。(2)、粮烟生产稳步发展。去年,全乡种植包谷20100亩,水稻950亩,春秋荞2000亩,红薯1000亩,洋芋12000亩。其中,推广杂交包谷良种30000公斤,地膜覆盖5000亩,小麦3:15规格7000亩,4:15规格1000亩,5:1规格1000亩。在农业科技推广上,尤以环山村的包谷密植定向移栽和银屏村的小麦规范化种植为成功样板,获得市、县好评。在烤烟生产中,特别是铲除杂劣品种、组织和提供优质烟苗等方面花了大功夫,05年全乡共完成12.768万公斤的烤烟收购任务,烟农收入67.9934万元,烤烟均价5.325元/公斤,实现税收25万多元。(3)、小康示范村建设启步良好。通过实施易地扶贫试点工程和安居温饱自然村建设,小集镇效应已初步显现,村容村貌更上一层楼。新桥村被为市、县表彰的社会治安先进集体、文明村、计划生育合格村。木卓集镇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扩了一倍以上,整个集镇的美化、绿化、亮化工作取得了很大变化。集镇人口明显增加,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市场基础。

产业发展

更有这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明礼诚信。2002年,全乡竞无一起刑事案件,连续三年获省、市、县表彰,有2个省级文明示范村社、2个市级文明单位、8个县级文明单位。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机制受益于民,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来这儿投资、观光、考察。

木卓很美,而且正变得越来越美。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空前加大,2003年全乡农民年均纯收入达798元,1200多户农民彻底结束了住茅草房、杈杈房、窝棚的历史,1000多农民走向第二、三产业。集镇规模扩大了一倍,市场载体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观念初步树立。新桥村、木卓村的易地搬迁工程得到全国人大代表视察组和国家发计委的高度肯定,木卓村、茶卓村、六井村、新桥村的扶贫安居工程让广大农户住进了新居,全乡人民的思想观念明显改善,正以崭新的姿态,高昂的步伐迎接新的生活。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一是人畜饮水工程,从六井村江西村民小组水源点引水到木卓集镇易地搬迁安置点,铺设89型无缝钢管6000米,维修小龙塘13.8亩,解决了木卓集镇一万多人的饮水难的问题和2000多亩农田灌溉;二是公路建设,维修木卓安置点至两路口乡村公路4.189公里,新增村社公路约20公里,硬化木卓安置点街道约13000平方米,全乡85%的村民组已通公路;三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新修了两个村的教学楼各一幢,中学的操场和跑道已投入初步使用。四是改善了两个村委会的办公条件。

煤炭产业实现安全生产及持续有效地深化整治。乡成立了煤炭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领导组,专项负责煤炭安全生产及深化整治工作。工作上做到"五个到位"即:领导到位、认识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实现"两个零状态"管理,即:保留煤矿实现零事故、零伤亡,非法小煤窑实现零状态。

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工程成效明显。我乡始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了六大整体联动防范体系,深入落实"三有"(即"有人管事、有钱办事和有章理事")、"四防"(即"干部带头防、党员包户防、专人巡逻防和农户自己防")、"五到户"(即"治安责任书签订到户、法制教育管理宣传到户、矛盾纠纷调处到户、排查隐患到户和防范措施落实到户")的工作措施,努力构筑治安防范屏障,实现了"四个无"和"四个明显下降":即无种、吸、贩毒,无邪教组织活动,无群体性上访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和紧急治安事件;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间纠纷连续三年明显下降,全乡呈现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