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鮮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鮮舞

朝鮮舞是朝鮮族民間舞蹈,它的心態在民間舞蹈中體現。朝鮮族民間舞蹈是朝鮮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從明朝開始,便有了它的歷史記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朝鮮舞

起源時間:明朝

風格:典雅風韻

民族:朝鮮族

類別:7種

步態:

朝鮮族

朝鮮民族

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是自明、清時代開始陸續從朝鮮半島遷來的,他們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其他散居在黑龍江、遼寧等省內。朝鮮民族則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其先民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在中國東北部「今遼西渤海沿岸」,經歷了漁獵生活,原始農耕和一般的穀物勞作,在精神生活上也相應地經歷了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巫術活動等階段。

歷史背景

朝鮮半島地處北緯35~40度,從部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或地理環境來看,是可以發展稻田種植技術的。勤勞的朝鮮民族結合本地區自然環境與生活特點,使傳入的稻田種植技藝更為擅長。當他們發展成為農耕民族以後,思想觀念也起了很大的變化。

舞蹈

歷史淵源

是在古朝鮮、扶餘、高句麗以及三韓等朝鮮半島的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中國的朝鮮族民間舞蹈,在朝鮮傳統文化的根基上,又在東北地區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形成今日的舞蹈風韻。研究朝鮮族民間舞蹈文化,要了解朝鮮民族的經濟生活、民族心理以及其先民的歷史方面等情況,進一步研究成為朝鮮族後的演變與發展,分析各發展階段物質與精神的文化特徵與遺存。朝鮮族民間舞蹈是在廣收博採中,成為富有我國民族特色和高水平藝術形式的。

古代舞蹈

朝鮮族民間舞蹈——朝鮮民族先民中,不論是活動在中國東北地區傳說中壇君時代的古朝鮮,還是貊貌、扶餘、高句麗以及朝鮮半島上的三韓,都是愛好與擅長歌舞的古老民族。據史料記載:古朝鮮「有婉轉悅耳的音樂、歌謠,有輕快多姿的舞蹈」。扶餘有「臘月祭天」的風習,屆時「大會連日,飲食歌舞,名曰『迎鼓』」,平時也是「行人無晝夜、好歌吟,音聲不絕」,高句麗則有「暮夜輒男女群聚為倡樂」的習俗。朝鮮民族悠久的樂舞傳統中,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因此,不論是唐、宋兩代還是以後的文化輸入,他們都能在廣泛吸收外來的樂舞形式中,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並使之不斷發展。又由於宮廷的「樂舞」與民間的「鄉樂」互為影響,相應提高增強了民間舞蹈的民族色彩,而且擅長歌舞的古老風習至今盛行不衰。

民族特點

朝鮮民族是勤奮團結、勇於抗暴的民族,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外來侵略,抗暴鬥爭層出不窮。公元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後,大、小規模的人民起義和暴動此起彼伏。長期的反入侵鬥爭與抗暴鬥爭,使朝鮮民族的民族性更為沉着堅忍,從而增強民間舞蹈的力度並融入柔韌的特色。女性舞蹈更以柔美見長,而且優美中蘊藏着剛勁的力量。這是由於朝鮮族婦女和男子一樣參加繁重的勞動,又與父兄們一起參加抗暴鬥爭而形成的。至今,朝鮮半島南方全羅南道沿海村落還盛行一種民間集體舞蹈。紀念「壬辰之役」時婦女配合作戰抗擊侵略豐臣秀吉的英勇事跡,演變成為朝鮮南方中秋之夜的民俗歌舞活動。

民間舞蹈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動律

是朝鮮民族內在美與舞姿美的融合,是通過特有的節奏形式與呼吸方法協調、升華的結果,展示出他們崇鶴的心態與風韻。朝鮮族民間舞蹈中,模擬鶴自然形態的物質因素有「鶴步」「鶴飛翔」等舞蹈形象。高蹺這種民間舞蹈看起來似乎與鶴、與朝鮮民間舞蹈無關,但在《高句麗文化》一書中,八清里古墳與水山里古墳曲藝人物壁畫上有踩高蹺表演雜技的畫像,為古代朝鮮族鶴圖騰崇拜有關的物質直觀模擬。

而舞蹈中有鶴的神態、鶴的意境、鶴的舞姿,典雅、飄逸、滿灑的風韻,則是仙鶴心態、觀念和心理的藝術升華。可見當時鶴對朝鮮民族文化與精神生活的影響。鶴與朝鮮族民間舞蹈的如此密切,究其源與朝鮮先民鳥圖騰崇拜有關,與遠古流傳的巫俗活動有關,又和儒家的清高、道家的神仙思想分不開,這些因素交織、融合在一起,遂形成特有崇鶴的審美情趣,並在民間舞蹈中展示出來。

右圖是《朝鮮歌舞》「家鄉是我的母親」,在某市慶祝建國六十周年的「文藝會演「上演出。劇務:秋石;領舞:徐麗;音樂指揮:江濱;伴唱:星月。來源:「百度視頻」。

各氏族的圖騰信仰中有

熊、虎、鳥的信仰,與鳥圖騰(卵生)崇拜的資料很多。扶餘、高句麗都曾在東北建立過早期的國家,其統治階級鳥圖騰崇拜的觀念直接影響本氏族。以三國、兩晉時代高句麗諸王古墳(吉林集安)的壁畫中兩幅主人乘鶴飛升的畫像作推斷,高句麗王族是崇拜鶴的,乘鶴飛升、飛仙羽化的觀念早已形成。朝鮮民族的崇鶴心理,還可從巫俗中找到依據。巫俗源於母系社會的圖騰崇拜,巫黨在婦女中傳承,所唱的《帝釋神歌》「……門前的賓朋貴客,都是乘鶴往來的神仙。」反映出鶴與神仙為伍,人可以乘鶴飛升,稱為仙鶴的思想觀念。朝鮮民族民俗中關於鶴的說法也很多,如鶴不能吃,食之必死,尤其是丹頂鶴。科舉時代認為鶴落之處為福地,是有人中舉的先兆。「松鶴延年」以祝白頭偕老,新郎的禮服上「雙鶴飛舞」寓意愛情純真夫婦比翼雙飛。崇拜仙鶴的觀念逐漸成為朝鮮民族的重要心理因素。

表現出來的文化現象

積澱着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深層的意識。正因為鶴在朝鮮民族的觀念中是最普遍的心理影象,所以不論是在藝術舞蹈或自娛性舞蹈里,這一影象都會自然地流露而習以為常。不會追尋由來,不會稱為鶴舞。而本民族以外的觀賞者卻從中看到了鶴的藝術形象和朝鮮族崇敬鶴的心態。這種現象在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中也常見。如我們常稱為鷹舞的塔吉克族自娛性民間舞蹈,塔吉克族卻從不稱它鷹舞,藏族也有模擬鷹的形象與氣勢的自娛性民間舞蹈,但也不稱作鷹舞。我們以「朝鮮舞基本上是仙鶴式的步調和楊柳式的身條燦」來形容和啟發學員對朝鮮舞蹈風格特點的掌握。

風格特點

地理環境

中國東北部山清水秀的長白山下居住着朝鮮族,在大自然的陶冶下和各民族的交往中,保持着尚白、敬老、重禮節、喜潔淨的習俗,以及把鶴作為長壽、幸福象徵的心理,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特有風韻,以瀟灑、典雅、含蓄、飄逸而著稱。朝鮮族民間舞蹈濃郁的民族風韻,是和豐富的樂舞節奏、伴奏樂器及演奏技法分不開的。例主奏樂器的杖鼓(俗稱長鼓),它能激勵舞者抒發內心的世界。杖鼓歷史久遠,即唐代盛行的「兩杖鼓」,朝鮮民族保存了這種古樂器,並繼承其技藝,融入本民族樂舞文化,發展成表演很強的,名為「杖鼓舞」的舞蹈形式。

各種不同的節奏類型

細膩又具有跳躍感的12/8拍是主要的節拍型之一。人們還把不同節拍形成的節奏型稱作「長短」,如「古格里長短」「他令長短」等。長短一詞,是朝鮮語中形容樂舞的特有名詞,包括有:節奏、節拍、速度、風格等含義。每種「長短」都有特定的鼓點與敲擊方法,都有與它相應的特定舞蹈動作。而且舞者呼吸與「長短」相吻合中、與樂手默契交流,隨着「長短」流暢地進行,其表演才能充分體現出朝鮮族民間舞蹈的風格韻味。朝鮮族民間舞蹈富有藝術性,舞姿優美,技藝精湛,深受人們稱讚。

舞蹈類別

農樂舞

最有農耕生活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是古代農業豐收後,人們聚集飲酒、歌舞娛樂的遺風。每當夏收農忙時,農民自行組合,清晨同去大田勞作,黃昏返回村莊,在勞動的路上,邊行進邊歌舞,通過歌舞消除疲勞、慰藉辛勤、加強團結以及號召人們熱愛農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製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繞飛舞。手中擊打小鼓,以喜鵲步跳躍前進,如騰空遙射,如衝鋒向前,頭上的長纓不斷旋繞,充分表現出朝鮮族勞動人民的樂觀精神。此舞是隨着朝鮮移民傳入東北地區,又發展為中國朝鮮族喜慶中的表演性舞蹈。其中「舞童舞」由兒童在大人肩上表演,也戴着象帽讓飄帶在空中旋繞飛舞。遼寧本溪的朝鮮族農樂舞叫「乞粒舞」,富有農村生活氣息。農樂舞的雛形聯想到漢族的「系鼓互歌」,「舞童舞」聯想到花鼓燈的「上肩」,都是農耕文化型古代樂舞在民間舞蹈中的遺存。

杖鼓舞

俗稱「長鼓舞」。多為女性表演的單人舞蹈,也有男子表演。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輝,很有特色。表演高潮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

扇舞

以摺扇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於古代朝鮮巫俗活動,原是巫女持繪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後來民間藝人把扇面改繪為花卉,又加強舞蹈的動作與造型,逐漸成為獨立的舞蹈形式,並由單扇發展為雙扇。

圓鼓舞

肩挎圓鼓置於胸前敲擊表演的舞蹈形式。圓鼓原是古代的樂器,後發展為擊打表演的圓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較小,多為單人表演,舞姿優美,在技巧上發揮個人之長。男子多為群舞,動作開拓有力、富有戰鬥性。

假面舞:帶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據說從中國南部傳入,曾為宮廷表演節目。民間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誦、對話、舞蹈融為一體,分場次表演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故事。

劍舞

是持可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於特製木柄,劍身可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並使之隨腕旋轉,發出鏗鏘音響,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特有的氣氛。原為男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

拍打舞

亦稱「手拍舞」,男子表演的自娛性舞蹈。舞者用手掌互擊,或用手掌、肘部擊打肩、胸、兩肋、大腿等部位表演。此舞據說源於漁業豐收時漁民們在船上赤膊、歡快地拍打身體以抒發喜悅的心情。下層士兵中曾盛行此舞。

即興舞

表演者合着音樂節奏即興跳舞的形式,稱為「瑪克村」。無一定程式,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參加。在喜慶節日、群眾聚集的場合,只要鼓聲一響,人們就自由進場跳舞,即興發揮,充分顯示自己所擅長的舞蹈技藝。

典雅風韻

朝鮮族民間舞蹈是以瀟灑、典雅著稱的,瀟灑,是舞蹈者表演時的神韻,是民族心態的形象化。典雅,是動作的規範、洗鍊,是舞姿的古樸自然,展示民族審美情趣,其形成的因素很多。

堅忍與自強的民族性格

朝鮮半島素有「三千里錦繡江山」之稱。古老的朝鮮民族在歷史上屢遭侵略,1910年日本吞併朝鮮,1945年獲得解放後,至今仍分成南、北兩個國家,有待早日統一。中國的朝鮮族是明、清以來,先後遷徙到東北地區定居的移民。他們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墾荒種田,辛勤勞動,在北緯45度的寒冷地帶(如延邊)成功地種植優質水稻,建設起美麗的家園。優美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原因,形成了朝鮮族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反映在民間舞蹈中,形成內韌外柔的風格特點。男子舞蹈中樂觀、風趣的表演,也反映出朝鮮族勇於戰勝困難的風貌。

古代歌舞風習的繼承

朝鮮自古以來從民間到宮廷,人人喜愛舞蹈,許多民間舞蹈由傳入宮廷後,經規範和加工又常有一些流入民間,使民間舞蹈的藝術水平不斷提高。如「劍舞」「杖鼓舞」「響鈸舞」都是經宮廷規範後的舞蹈。在民間各種節日中,有不同的舞蹈形式。朝鮮族有崇老的風習,「老人節」專門組織群眾歌舞祝賀,家庭的老人六七十歲生日時,全家跳舞為老人祝壽。年青的女兒和兒媳頭頂酒瓶起舞,給壽星敬酒,稱為「瓶舞」。男子戴着紗帽邊甩帽邊敲擊胸前圓鼓的「紗帽舞」,是手勢面部表情配合舞姿的「手舞」,這些來自生活的創造,和勞動緊密結合的各種舞蹈,有助於民間舞蹈的繼承與發展。

儒 道 佛教文化的影響

朝鮮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很深,古時候非常講究漢學,以能否吟誦、書寫漢文詩詞、文章水平之如何,來評定文化之高低。儒家孤芳自賞、清高脫俗,道家養生、飛升的思想,形成舞蹈的瀟灑、飄逸的風格。三從四德的封建思想束縛着婦女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局限,而婦女的端莊、溫靜的美德,則形成舞蹈含蓄、柔美的風格。另外,民間舞蹈中的「波羅舞(鈸舞)」「僧舞」等,則來自佛教的儀式活動。

崇鶴心態

鶴在朝鮮族心目中是善良、純潔、長壽的象徵,這種心態經過長期的藝術加工與不斷升華,形成舞蹈最基本的步態,這種柔韌、飄逸的「鶴步」是形成蕭灑、典雅風格的基礎,創造出不同的舞蹈意境。舞蹈家們常用「踴布兒長短」(18/8拍,節奏沉着、舒緩)作「大鶴步」的訓練,增強內在感覺和腿部控制力,體會鶴的心態。

「長短」與「呼吸」

長短是伴奏者通過杖鼓體現出來的藝術創造,包括節奏、節拍等諸多面,舞蹈者的呼吸與之相吻合,才能完美地跳出這一長短的動律和風韻。因此,舞蹈者自己會不會打杖鼓,技藝如何,將直接影響到舞蹈表演。特別是女性舞蹈的「杖鼓舞」「劍舞」等更是如此。因此「長短」的掌握實際是對杖鼓演奏技藝的理解和對呼吸的恰當運用。

近現代舞蹈家的創作

古代的伎生制度和後來的卷番學校己積累了許多培訓朝鮮舞蹈演員的經驗,1930~40年代又湧現出許多優秀的舞蹈演員。這些著名的舞蹈家把朝鮮的古代舞蹈和表演技藝,經加工改編創作出反映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及現代生活的新型朝鮮舞節目,並把這些富有東方農耕文化色彩的節目帶到西方演出。朝鮮族民間舞蹈的發展與提高,其間眾多舞蹈家和民間藝人的功不可沒,他們把宮廷舞蹈賦予生活氣息,使民間的舞蹈技藝不斷提高,並創作了許多新的舞蹈節目。

認識

朝鮮舞的風格形成是與這一民族的審美特點相一致的。朝鮮族人民十分喜愛白鶴,喜愛它潔白的顏色和輕盈靜美的姿態,把白鶴看成是吉祥純潔的象徵,以素白為民族服裝的主色調,同樣這種審美觀也反映在歌舞藝術中,講究「鶴步柳手」 。即模仿鶴的步態起舞,並在「鶴步柳手」的步態中,又以動靜結合為特點的即以內在之動,帶動外在之動,動中有線,而靜時線未斷,動起來鬆弛自如,瀟灑流暢,靜下來婀娜多姿,儀態萬方,有如花朵含苞待放,這就是朝鮮舞的魅力所在。朝鮮民族舞蹈中主要擇取了「古格里」、「扎金古格里」、「安旦」、「他令」和「揮莫里」等幾種節奏的基礎步法和華彩步法,如:扛、彈、拍、抽等手的動作以及蹲、跳、轉等技巧動作。

呼吸運用是朝鮮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一個重要環節,人們常常把呼吸的運用看成是動作的延續發展和把握住動作分寸的內在力量。朝鮮族舞蹈時十分注重呼吸貫穿於整個動作過程的始終,並貫穿於身體的各個部位,甚至細緻到手指,腳腕和腳趾,而呼吸的節奏、長短、輕重、緩急等又是體現朝鮮民族舞蹈風格特點。朝鮮族舞蹈動作多為即興性的。其特點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內在情緒與動作和諧一致,長於表現瀟灑、歡快的情緒。其伴奏音樂旋律優美,節奏多變。因為朝鮮族歷來受漢族的儒家「中庸」思想嚴重,「禮」學這潛意識的體現出,朝鮮族舞蹈具有風韻典雅,含蓄等特色。「對稱」關係更是朝鮮舞蹈中的重要體現。[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