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代官吏文职五品以上、武职四品以上、翰林及五品以上命妇,穿戴公服时所佩挂的串珠。状如念珠,但形制较复杂。共计一百零八颗,其中包括四颗大珠,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背后的大珠底下垂有一组玉饰,称为“背云”。朝珠的两边附有三串更小的珠子,称为“纪捻”。根据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朝珠所用的珠子和绦色都有区别。《文明小史.第一回》:“他来是便衣短打,我们这边一个个都是补挂朝珠。”[1]
朝珠由来
是有佛念珠衍化而来。朝珠的各部分构成有特定寓意。一般认为,总数为108颗宝珠,代表12个月、24节气、72气候;而4个佛头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背云则寓意“一元复始”;3串记捻表示一个月里的上中下三旬,总和为30天。由于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捻”;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于背,称背云。
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2]
朝珠与佛珠差别
朝珠与佛珠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用银丝珐琅裹著的被,称作“云背”的大坠子相对应的顶珠也是和朝珠配套而来的。[3]
朝珠阶级
中国古代各级官员的冠服配饰都是有固定规制的,用来区分官员官制上的等级差别,是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朝珠就是清代官员特有的冠服配饰,是清代皇族、高级官员及命妇在身著朝服或吉服时需要佩戴的一种串珠,一般挂于颈脖间垂于胸前。且使用编制更有严格的规定,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的材质丰富,且使用编制更有严格的规定。
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朝珠的色泽匀净,温润细腻,光洁晶莹。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