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散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朝散郎 文散官名。隋文帝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四,炀帝时罢。后定为第二十一阶。金以后废。唐为文官第二十阶,从七品上,宋同。元丰改制后以代中行员行郎、侍御史。

朝议郎

八郎之首(余七郎为通议、朝请儒林、朝散、给事、承奉、文林),秩正六品上,炀帝时罢。唐为文官第十四阶,正六品上。宋废。

官制变化

隋炀帝对官阶制度又做大刀阔斧的调整,散实官、八郎八尉及43号将军一律罢废,而以九大夫及八尉构成了一个全新的阶官序列。它首尾完备而名号清晰。"大夫"居上,似在示意文职居上,同时囿于北朝重军功、以武号为本阶的传统,不得不以"尉"之一名为武号保留一席之地。它无疑包含着新的发展,不过把文武散阶及散实官合之为一,这虽然简洁但也失于单调,不能充分满足文武分途的现实需要,所以在实践上这个文散阶序列不得不经常用于酬奖军功。

至于文散官,仅有7等,被规定为"以加文武之德声者,并不理事"。而这就等于抛弃了北周发展成果,使之回复到南朝与北齐之前的旧有状态去了。北周由诸大夫及东西省散官发展而来的完整文职阶官序列,至此而解体。北周文散阶的发展,本来与军号散官的"双授"有直接关系。这种混淆文武、名号重叠的做法,被寻求正规化的北齐统治者认为是弊端而予以废止。隋文帝的考虑很可能同于北齐。学者谓隋朝不采北周制度,这在文散官方面看,可以说是提供了又一条证据。

不过文散阶方面不久就有了转机。隋文帝开皇六年裁减东西省官而别设八郎八尉,自正六品至从九品。这些郎、尉显示了向阶官发展的浓厚意味,且在名号的整齐清晰上,超越了北周散阶。"郎"居"尉"上这一点,又显示了重文的迹象。假如把八郎与诸大夫衔接起来的话,那么一个新的文散阶序列,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不久,隋炀帝就创设了散骑等九郎。这就为文士的起家和文官的升迁,提供一个由文号构成的阶梯。看来,隋文帝的八郎八尉颇有生命力,它继承了东西省散官起家旧制,继承了北周阶官的序列化、与官品一致化的发展,同时在名目和等级上又更为整齐清晰了。隋炀帝的八尉原为隋文帝八尉的变体,其"九郎"也等于隋文帝的八郎的复旧。

隋代尚未完成的发展,是在初渐次完善的。唐高祖在勋官系列中采用了8个尉号,这显然是出自隋代八尉的影响。其由诸大夫、散骑和16种郎官构成的文散阶中,16种郎号乃融汇隋代八郎及九郎而来。一个全由文号构成的文散阶序列,由此真正诞生了。至于军阶则只有十号,仍不完备。太宗贞观中,在文散官序列中排除了诸散骑,使名号更为划一;设置了由诸将军和校尉、副尉构成的完整的武散阶;勋官名号略作调整。还有一个关键之点,是贞观年间确立了"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的制度。

隋代散阶颇有进步,尤其是诸郎诸尉序列的出现,反映了文武散阶的发展已不可抑制。但从另一方面看,隋代阶官仍处于曲折行进之中,各种序列的多次废置调整,就反映了这种情况。

戎秩、军阶和散阶并立的体系,是在北周初步发展成形的,散阶的普授也以北周为盛。南朝的军号与官品尚未一致化,文散官也未构成本阶序列。北齐并无戎秧或勋官,文散官仍北魏之旧而不成序列,其军号与官品的一致化乃是学自北周。这样看来,贞观年间整齐清晰的文、武散阶和勋官序列,以及以散位入仕叙阶的制度,无疑是对北周制度的继承调整和发展。

在其之间,崇文与尚武的因素,等级制本身的条理化因素,都在发挥着作用。从更大背景看,较之两汉,唐宋官阶体制明显趋繁,形成了发达的阶官制度。而这一点,原来始于魏晋南北朝的名号繁杂猥滥,这使此期的士族和贵族官员获得了更多优惠。隋唐以来官僚政治重新振兴,阶官制度却在新的条件下保存下来了。它既体现为一种文官制度的新成果、更灵活的官员管理手段,同时也是历史发展中官僚阶级所获权益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