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服務經濟 |
服務經濟(Service Economy)是以人力資本基本生產要素形成的經濟結構、增長方式和社會形態。在服務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成為基本要素,土地和機器的重要性都大大下降了,人力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因此,服務經濟增長主要取決於人口數量和教育水平,美國是人口數量較大、教育水平較高的國家,自然成為服務經濟時代的大國,其發展水平遠遠高於世界其他國家。
簡介
服務經濟是指服務經濟產值在GDP中的相對比重超過60%的一種經濟狀態,或者說,服務經濟是指服務經濟中的就業人數在整個國民經濟就業人數中的相對比重超過60%的一種經濟態勢。現代服務經濟產生於工業化高度發展的階段,是依託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服務經濟的發達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區域現代化、國防化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區域經濟新的極具潛力的增長點。服務經濟是近五十年來崛起的新的經濟形式,它在國民經濟構成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涵蓋了服務業乃至對外服務貿易的廣闊的市場經濟門類與形式。在國外,服務經濟已基本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並有其自身的運作方式。在我國,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經濟開始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加大其比重。它是我國正在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主要途徑,關係到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與創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經歷着一場結構性的變革,對於這一變革,美國經濟學家維克托·福克斯(Victor R. Fuchs)在1968年稱之為「服務經濟」。富克斯認為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率先進入了服務經濟社會。富克斯的宣言預示着始於美國的服務經濟在全球範圍的來臨。伴隨信息革命和技術的飛速發展,服務經濟也隨之表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評價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石油危機使世界經濟開始轉向服務經濟。季鑄教授在他的《世界經濟導論》中對服務經濟進行過系統闡述。毫無疑問,以人力資本為基本要素的服務經濟不消耗資源環境,人力資本是無限的,服務經濟就是和諧、持續的。事實證明,服務產業具有更高的效率,所有發達國家都歷史性轉向了服務經濟,世界經濟總量的2/3是服務經濟。美國服務經濟占經濟總量的76%,走在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日本、德國、中國的經濟結構落後與美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及美國作為服務經濟理論創建者和實踐者,2006年開始,季鑄教授協助北京市按照「結構增長+服務經濟」理論推動北京傳統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變,目這種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基本完成。北京正在將服務經濟延伸到農村,大力發展旅遊服務產業為主的溝域經濟,初見成效。服務經濟有其必然的邏輯:根據恩格爾定律,隨着收入增加,人們用於食品的消費比重下降。推論,隨着收入進一步,人們用於物質消費比重下降。而由於國民收入是必須全部支出的,不用於食品和物質產品,必然用於服務產業,這是服務經濟發展的必然邏輯。因此,中國要效率、和諧、持續發展就必然轉向服務經濟,這是歷史的發展規律,沒有選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