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腋光鳃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月腋光鳃鱼 |
月腋光鳃鱼(学名:Chromis atripectoralis)为雀鲷科光鳃鱼属的鱼类,俗名黑腋光鳃雀鲷。分布于西太平洋以及台湾南部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Atoll。
简介
体呈椭圆形而侧扁,标准体长为体高之 2.0-2.1倍。眼中大,上侧位。口小,上颌骨末端仅及眼前缘;齿细小,圆锥状。眶下骨裸出;前鳃盖骨后缘平滑。体被大栉鳞;侧线之有孔鳞片15-16个。背鳍单一,软条部不延长而略呈角形,硬棘XII,软条9-10;臀鳍硬棘II,软条9-10;胸鳍鳍条18-20(通常为19-20);尾鳍叉形,上下叶末端呈尖形,各具3条硬棘状鳍条。体一致呈绿色至淡蓝色,胸鳍基部上缘具一小黑斑。
评价
在目前和本世纪末的CO₂水平下,珊瑚礁雀鲷对捕食者的化学暗示具有普遍的躲避行为。a. 安邦雀鲷;b. 月腋光鳃鱼;c. 宅泥鱼;d. 黄雀鲷;e. 多刺棘光鳃鲷。a-e,在2014年Lizard岛研究站二水流选择水槽实验和2015年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试验中,鱼类在含有捕食者(黄背青九棘鲈(a-d)或尾纹九刺鮨(e))化学成分的水中生活的时间百分比(均值±均值标准误)。对照组鱼类(保持在含有~410μatmCO₂的水体中)用灰色实心圆点表示,实验组鱼类(CO₂暴露组,保持在含有~1000μatmCO₂的水体中)用蓝色空心小圈表示(图中n表示生理独立的鱼类个数)。排除了捕食者化学信号在10-15分钟内转变的数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