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曾燠 | ||
---|---|---|
大清貴州巡撫
| ||
籍貫 | 江西南城縣 | |
族裔 | 漢族 | |
出生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 |
逝世 | 道光十一年(1831年) | |
出身 | ||
|
曾燠(1760年-1831年),字庶蕃,一字賓谷,江西南城縣(今江西撫州市南城縣)人。清朝政治人物、學者、書法家。
目录
人物生平
祖父曾邵,雍正七年举人。父曾廷耘,乾隆四十年进士。曾燠幼年隨其父在外地官舍长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戶部主事。累官兩淮鹽運使、湖南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貴州巡撫等。以貴州巡撫致仕。道光十年,卒于京寓。[1]
事跡
兩淮鹽運使十三年任上,曾燠在揚州開闢題襟館,同賓客賦詩同樂。[2]
道光五年,曾燠闻张际亮诗名,请他饮酒,張氏於宴會上指斥曾燠及其门下“廉耻俱丧”。[3]
主要著作
著有《賞雨茅屋詩》22卷、《骈体文》二卷等,编选《国朝骈体正宗》(《清骈体正宗》)12卷、《江西诗征》等。
人物轶事
宦海浮沉半世纪官至贵州巡抚
曾燠,1760年生于官宦家庭,字庶蕃,号宾谷,晚年又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县人。幼年时,即从其父在外地官舍长大。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曾燠在顺天乡试中举,次年成进士,选庶吉士;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散馆改户部主事。随后补军机章京,升员外郎、督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职。
据《南城县志》记载,曾燠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逝世,为官50年的时间里,曾燠历任两淮盐运使、湖北按察使、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等职,曾官至贵州巡抚,并曾在朝廷考核各官政绩时排第一,被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出使江南一带。
据了解,贵州巡抚,全称巡抚贵州兼督理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提督军务,为明朝中后期、清朝设立的一个巡抚职位。
在为官任上,曾燠勤政为民。在任上主要业绩有两项:一是治理贵州军民政务;二是治理两淮盐政。嘉庆二十年,任贵州巡抚的曾燠针对当地屯军田地“日久旷废”,致使军田与苗田界址不明的现状,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拟定章程:“稽察仓贮,以免续亏;移居屯堡,以随时编入册籍;酌定考察举劾之法,以示惩戒;各卫小旗散军出缺,归由厅员验放,以昭核实;屯军原授田亩,应换给新照,以杜隐混;各军新垦畸零土地,请免科升,以示体恤。”这些都得到嘉庆皇帝的采纳,让当地的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 任两淮盐运使时,他深入清查淮盐账目时发现淮盐“节年滞销,商本竭蹶”,且账目“辗转拨垫,纷如乱丝”,即下令清查,并依定原额和年限,按纲分别带征。严催各路客商积极贩运,使库存“终归实贮”。为使以后盐政有法可依,他制定淮北行盐章程,奏请户部从议。但道光皇帝对曾燠的作为颇为不满,将其召回京师,并降为五品京堂,以示惩处。
钟情诗文招揽文人成当时著名艺文幕府
据《江西省人物志》记载,曾燠钟情于诗文,他的五言古诗学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七律学杜甫、李商隐,而其骈文磊落风雅而高古脱俗。公事余闲时,他喜欢与宾客赋诗休闲,而当时很多著名的文人都被招揽到他的幕下。
他曾在扬州专门筑有题襟馆,主宾唱和,有“自宾谷出为两淮盐运使而天下称诗之士皆至于扬州”这样的场景。幕宾王芑孙记载的题襟馆内风雅唱和情形称:“君为人敏达而聪强,沛然无所不辨,然故自喜文字之间。其于诗尤性能而好之。于凡客之以萟来者,莫不延问迓劳,论其异同,指画是非,因以其间,选辰命酒,脱屦高谈。春秋佳日,杯觞流行,纸墨横飞,人人满其意以去。而君之学亦由是大进。”幕宾吴鼒也在《题襟馆销寒联句诗后序》中说:“宾客之盛,不减聚星之堂;湖海之士,并有登龙之愿。” 据了解,曾燠任两淮盐运使的十余年是其幕府最兴盛的时期,招揽了大批文人学士,成为清代乾隆、嘉庆时期著名的艺文幕府,备受时人称道。当时,他的幕府有袁简斋、王梦楼、王兰泉、吴谷人、张警堂等人,其中吴谷人(吴锡祺)、吴山尊(吴鼒)、王惕甫(王芑孙)、吴兰雪(吴嵩梁)等都是清中期重要的骈文作家。
幕宾编选两部选集确立骈文文体地位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也称为“四六文”或“骈四俪六”,文章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该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在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清中期时,作文风气崇博尚学,古文空疏不学,然而曾燠幕府的文士为骈文创作形成了一个团体。
当时受曾燠的影响,幕府内的文士多愿意以骈文来表达思想和精神。在骈文文体上,幕宾们都主张骈散同源异流、文体不分骈散;在创作上,以曾燠为首,多崇六朝,骈文风格流丽短小、格调纤新、笔致轻倩,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
据史料记载,幕宾吴鼒编选的《八家四六文钞》和曾燠编选的《国朝骈体正宗》是清中期两部优秀的骈文选集,确立了骈文的文体地位,提出了骈散一体的主张。同时,曾燠幕府对骈文的提倡与创作实践为清中期的骈文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中期的骈文复兴固然是由多种原因促成的,然而曾燠幕府主张的骈散结合革新,影响了后人的骈文创作,像乾隆、嘉庆之后,文坛上作家几乎都主张打通骈散。另外,曾燠的幕宾历经乾嘉道三朝,他们的提倡与创作实践无疑也为复兴的局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擅长六朝初骈文与袁枚等并称清代八大家
在清代中叶文坛上,曾燠以才力富艳负盛名。清代文学家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称其诗“如鹰隼脱鞲,精采溢目。”他的骈体文擅六朝初之胜,著有《赏雨茅屋诗集》22卷、《骈体文》2卷、《外集》2卷以及《义学轩》、《西溪渔隐》各l卷,其骈文佳作被编入《八家四六文钞》,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将其列为骈文家。而他也与邵齐焘、吴锡麟、洪亮吉、刘星炜、袁枚、孙星衍、孔广森齐名,并称清代八大家。 同时,他也是开清代按地域论诗人新例的诗论家之一,辑录2000多名江西本籍诗人的诗作编辑纂成《江西诗征》94卷,对江西历代诗人均作了中肯评论,成为江西诗歌通代总集辑录的集大成之作。还辑有《江右八家诗》8卷,对有代表性的清代江西八位诗人作了评价,颇具艺术眼光,对研究清代诗歌有很大贡献。
据了解,《江西诗征》以编年为体,序次先后按列代年纪,不以郡县分编,并在诗人姓名之后各列小传,名氏、爵里而外有学术事功见于史传记载者,便于知人论世,考镜源流。同时,这本书成为乡里文化哲学经济等方面的史料汇集,让后人对江西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对今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