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曾希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曾希圣

来自 腾讯 的图片

曾希圣(1904~1968年) ,别名曾勉,革命家政治家[1],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2]、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3]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

别 名 ---- 曾勉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湖南兴宁(今资兴)州门司镇

出生日期----1904年10月11日

国 籍 ---- 中国

逝世日期----1968年7月15日

职 业 ---- 革命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毕业院校----黄埔军校

家族成员----曾钟圣(又名曾中生)

人物生平

曾希圣(1904年~1968年) ,曾名曾勉,中共著名军事家曾中生(原名曾钟圣)之弟。

1904年10月11日出生在湖南兴宁(今资兴)州门司镇一户书香人家。

1920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赴苏联学习。

1927年回国。1927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南、山东从事秘密工作和兵运活动,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秘书长、中共中央军委谍报科科长、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局长等职。

参加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到中共中央社会部、中央南方局、新四军军部等处工作。1943年延安整风运动,和康生、许建国三人组成中央保卫委员会,任委员;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7师政治委员兼19旅政治委员,第7师兼皖江军区政治委员,中共皖江区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山东野战军第7师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华东局国民党统治区工作部部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大跃进"中积极推行极左路线,给安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后,又推行"包产到户",被毛泽东严厉批评。

"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于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逝世。1978年中共中央为其恢复名誉。

师范黄埔事兵运

1904年10月11日出生于兴宁县州门司牵牛拗村一乡绅家庭。1920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在校期间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曾就读于中国国民党政治讲习班,加入改组后的国民党。1926年7月,随军北伐,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团指导员、汉口教导团军事队队长等职。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被派往国民党军队任职,从事中共兵运工作。

军旅生涯立奇功

1930年,调汉口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任秘书长。同年冬,调上海中共中央军委任谍报科科长,曾获取了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中央苏区的军事计划。1931年冬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红军总司令部侦察科长。1932年参与创建中共中央军委二局(情报局),任局长。1933年8月中央军委授予二等红星奖章。周恩来称他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他领导的二局,多次截获并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密码,为红军反"围剿"作战和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称赞说:"没有二局,长征是难以想象的;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还多次对他表示慰问。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到中共中央社会部、中央南方局、新四军军部等处工作。1940年起任新四军第七师政委(师长未到职),后又兼任中共皖江区党委书记,负责筹建新四军第七师。多次指挥部队与日、伪军作战,开辟了皖江抗日根据地。同时,发动根据地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创办了一大批军需民用工厂,为兄弟部队提供了大量物资和财政援助。所部有"富七师"之称。到1945年日军投降时,七师由创建时不足2000人发展到3万余人,收复领土达15万平方公里。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原人民解放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淮海战役。1949年3月任中共皖北区委书记兼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司令员、政委。

顺风耳识天书

对长征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委二局,毛泽东也作过高度的评价:"长征有了二局,我们好像打着灯笼走夜路。"甚至还说过,"没有曾希圣的二局,就没有红军。"毛泽东还先后两次为红军的侦察电台题词:一次是"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另一次是"你们是革命的鲁班石"。

周恩来称他为红军情报工作"创业的人"。

叶剑英说:"曾希圣不简单,是个可以认识'天书'的人。"并说,"毛主席用兵如神,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曾希圣等同志提供的准确情报。"

主政安徽

新中国建立后,先后任安徽省委书记、第一书记。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60年10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二书记、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济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50年代,他主持治理淮河工程时,提出了"蓄泄兼顾"的治水方针。还总结出 "三改"方针,即"改变夏秋两季收成的比重,扩大夏季作物面积;改种耐水作物和高产作物;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习惯,实行精耕细作"。

大跃进中毛泽东多次纠"五风"而曾希圣仍无改过,甚至处分了敢讲真话,赈济百姓的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张恺帆,直接导致安徽饿死人在600万以上,对安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曾说过曾希圣应该开除党籍。曾希圣觉得对不起安徽百姓,于是在1960-1964年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冒着丢官的风险同意下边搞包产到户。为了应付中央,他在名词上动脑筋,起名为"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包工包产责任制。从1961年3月6日起,在全省推行。到秋后,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占了全省的85.4%。据省里对36个县的调查表明,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长38.9%。农民得到了温饱,看到了希望;安徽各级干部增强了信心,遂继续普及推行责任田。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为历年来最高。"责任田"被干部群众誉为"救命田"。

调离安徽入四川

1961年12月,毛泽东到苏州视察,他打电话叫来曾希圣,明确地对他说:"生产已经恢复,是否把这个办法(指责任田)变回来?"曾希圣不解其意,恳求道,群众刚刚尝着甜头,再让群众搞一段时间?毛泽东沉默不语,但没有表示反对。

毛泽东的沉默意味深长,曾希圣没有正确体会,或者他猜测这是一种默许,或许他过于沉浸在成功之中。

不久风云突变,曾希圣搞的责任田遭到灭顶之灾。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即所谓七千人会议),会议期间着重批评曾希圣领导的安徽省在三年自然灾害时,饿死人甚多,同时批评曾希圣搞的责任制是"单干",是复辟资本主义,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中央派人发动大家"揭发批判"。当时会议的气氛十分紧张,曾希圣连座位都没有,自己拉把椅子坐到会场边上。在会上,曾希圣做了深刻检查,但对其推广的责任制持保留态度。于是,会上有的人主张开除曾希圣的党籍;有人提出要杀曾希圣的头……

毛泽东没有表态。最后中共中央决定,免去曾希圣安徽省委第一书记职务,调离安徽,任华东局第二书记。安徽省第一书记由李葆华继任。

1965年秋,曾希圣调成都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

社会评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严重批斗。1968年7月15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4岁。1978年7月18日,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都知道,安徽70年代末的"包产制"与60年代初的"责任田"是一脉相承的。他的勇敢探索功留史册。

视频

军委二局局长曾希圣,有何妙计让红军顺利渡江?丨故事中国 2021年6月2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