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十九招——有違律例時,要換一種思路操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十九招——有違律例時,要換一種思路操作

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第十九招——有違律例時,要換一種思路操作
圖片來自 網易

[1] 在官場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人在升遷的考察過程中,往往因為一些私事而翻船,如公車私用、公款吃喝等被他人舉報,輕則被處罰,重則丟了烏紗帽。

其實,一個人無論官做得多大,地位有多顯赫,都有三親六戚,難免會有一些私事纏身,避免不了利用職務之便,為親朋好友獲得某些便利或好處。那麼,即使在違反律例的情況下,如何才能讓自己不受牽連,獲得升遷呢?

可能有讀者看到這裡後,會有疑惑:這不是提倡他人去違反律例、假公濟私嗎?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此人太愚蠢了!

晚清名臣、湘軍統帥曾國藩早年在京為官的時候,就曾因私事與大清律例產生衝突而苦惱過,不過,他的處理方法非常有謀略,起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最終在升遷時刻不僅未受到牽連,還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讓自己的仕途更加順利,甚至官升兩級。

下面,我們就通過曾國藩的兩個真實案例來詳解。

01 案例一:父親大人要違背大清律例

道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45年,這一年,35歲的曾國藩成為從四品翰林院侍講學士,眼看離朝廷大員僅一步之遙了。

這一年,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帶着一家老小到京城探親,這本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可父親卻給曾國藩出了一道難題。


曾國藩的父親是秀才,教了大半輩子書,到了京城後,最想去的地方就是翰林院

翰林院作為天下文人最為嚮往的地方,曾國藩的父親有這個想法也不奇怪。按照曾麟書的理由,自己的兒子既然是朝廷大官,而且經常和道光皇帝見面,不要說去參觀一下翰林院,就是想看看道光皇帝辦公的地方,也是能做到的。

曾麟書雖然是一名秀才,可對大清的律法並不了解。按照清朝的律例規定:翰林院官員擅自帶親屬進入辦事區,死罪!

可無論曾國藩如何解釋,其父親就是一根筋,認為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夢想,就是想看看翰林院到底長什麼樣子,否則,死不瞑目。

曾國藩是一個孝子,他既不想傷了父親的心,可也不想丟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況且,這還是殺頭的大罪。

那麼,曾國藩將如何處理呢?我們先看完第二個案例後,將謎底揭開。

02 案例二:曾國藩的弟子為何都能金榜題名 曾國藩在京城的時候,由於生活拮据,一邊當官,一邊收授門徒,而晚清赫赫有名的李鴻章、郭嵩燾等人,就是曾國藩的第一批弟子。

在曾國藩的第一批弟子中,總共有10人。讓曾國藩名聲大噪的是,他的10名弟子,均在當年的會試中,金榜題名,而且,名次都比較靠前,其中李鴻章是第五名,郭嵩燾是第十二名。

這樣的好成績,也奠定了曾國藩是當時的金牌導師、文人楷模的地位,而且,後面從來沒有任何人超越。

這真的是曾國藩教書教得很好嗎?並不完全是,而是曾國藩當時確實有一個非常大的權力,他是這一年會試的出題大臣和閱卷大臣。

可當時的考卷要經過20位大臣仔細看後,才能擇優錄取,難道曾國藩還能作弊嗎?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以上兩個案例,其實都和曾國藩的私事相關:

一個是要幫助自己的父親實現參觀翰林院的夢想,另一個是要幫助自己的學生們金榜題名。

無論曾國藩如何做,他都有違大清律例。可事情就真真實實發生在曾國藩的身上,不僅對他的升遷沒有絲毫影響,處理完這兩件事情後,他還官升兩級,先後被升授為正四品詹事府少詹事、正三品太常寺卿。正式成為大清王朝的大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