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曹本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2345 image file copy 24.jpg

曹本熹(1915年2月22日 - 1983年12月25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化学工程学家、核工业学家;1938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化学系,并在国立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植物生理组从事研究工作。1942年在云南昆明利滇化学公司任助理工程师。1943年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化工系留学,1946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被聘为国立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1948年,他组建国立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任教授兼代理系主任、首任系主任。1952年,他参与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任教务长、副院长。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任二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此外,他还曾担任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他是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文名 曹本熹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上海 出生日期 1915年2月22日 逝世日期 1983年12月25日 职 业 中国核化工专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信 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历任清华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 1948年筹建清华大学化工系 为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做出贡献 为创建北京石油学院奠定基础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人物贡献 3 人物纪念


人物简介

曹本熹,

曹本熹塑像 [1] 男,中国核化工专家、教育家;1915年2月22日生于上海,1983年12月25日卒于北京。 曹本熹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时为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6年在英国伦敦帝国学院化工系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到清华大学执教。 1948年筹建清华大学化工系。历任清华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参加创办化工系,并由代系主任荣任首届系主任职。 曹本熹一生主要从事化工教育、核化工的研究和领导工作。50年代初,曾在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军用油料的全部化验工作,并在1952年把化工系培养重心转向石油,为创建中国第一所石油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奠定了基础。 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车在朝鲜战场上因油料问题屡出故障,造成损失。此时,在北京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办公室,一位中年教授拍案而起,激愤地说:“我们有责任,我们有义务!”这位中年教授便是曹本熹。“石油太重要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油田、炼油厂、勘探专家、采油专家、冶炼专家。”曹本熹向学校打报告,要求在化工系设石油课程。不久,清华调整院系,成立了石油工程系。 1953年1月,中央决定筹建北京石油学院,任命曹本熹为建校筹备处副主任。正式建院后,曹本熹调至新创立之北京石油学院任教授兼副校长。 1963年初,曹本熹奉调至第二机械工业部工作,任二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当时二机部的负责人征求他的意见:“我们的大本营是在北京,可搞核燃料生产要进入沙漠荒原。请你考虑一下!”曹本熹回答:“我是搞科学的。只要是为了科学,就不考虑什么地方,也不考虑干哪项工作了!”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核工业建设,为发展中国的核武器作出贡献,成为氢弹试制成功的受奖人之一。 后来,他先后担任了核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并被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曹本熹参与了核工业部的化工生产──铀化工转化过程、热核材料生产、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等许多重大试验和工程项目的领导工作。 如用萃取法分离军用钚的核燃料处理及放射性废物处理等重大试验和工程建设与运行的领导工作;参与解决由四氟化铀转化为六氟化铀、由六氟化铀贫料加氢还原成四氟化铀等生产技术问题;领导了对苏联原有湿法生产四氟化铀工艺的改革试验;解决了将流化床技术用于由二氧化铀制四氟化铀的技术问题。 为确保核燃料化工生产装置的顺利投产,按期制出国家急需的合格军工产品,以及在某些生产技术上赶超世界水平,付出极大的心血和艰苦的劳动,中国核燃料化工生产装置的顺利投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2] 1980年,曹本熹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此后不久,曹本熹先生不幸患肝癌晚期及糖尿病、高血压病,但他仍坚持工作,出席会议;曹本熹本应长期休养,可他手术后未及半年,就急于工作,连续多次出席第二机械工业部和国家的重要技术会议。 1983年6月,国家在北京市郊区召开关于核科学技术军转民用论证会,此时,他除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压外,他的肝癌已到了晚期;就在他病逝前的一个月里,他还两次驱车去第二研究设计院商谈落实强放废液玻璃固化科研工作,亲自主持接待来访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技术代表团。 1983年12月14日,他的体力已明显不支,说话、穿衣都很困难,可他还亲自过问一项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的安排情况。 1983年12月25日,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离开了他热爱的这个世界。


人物贡献

曹本熹在创办国立清华大学化工系的过程中,披荆斩棘,艰苦创业,蜚声国内。他为创建中国第一所高等石油学府北京石油学院奠定了良好基础。 他以高尚的政治品质和卓越的组织才能,只用五六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一个高等石油学府的教学与科研的完整体系,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著功绩。 20世纪60年代,曹本熹开始从事核燃料生产的科研、设计及工程建设、技术改造等的组织与领导工作(包括铀化工转化过程、热核聚变材料生产、核燃料后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处理等),提出过许多积极的创议,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为保证中国核燃料化工生产的工程建设、顺利投产和技术改造,为促进中国的核科学技术与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曹本熹调入第二机械工业部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核工业建设之中,为发展中国的核武器做出贡献,成为氢弹试制成功的受奖人之一。 [4]


人物纪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名言,是曹本熹先生一生最好的写照;他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遗产,但却留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他的爱人及子女将他几十年的积蓄奉献给了国家。 为了表示对他的缅怀与纪念,清华大学1950年毕业的学生联名倡议,并得到1951年、1952年、1953年各届校友的积极响应,集资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系馆的门厅内建成了一尊曹本熹铜像。 [4] 参考资料 1.

清华人物雕塑作品 .清华大学新闻网[引用日期2013-07-07] 2.

曹本熹 .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引用日期2013-07-07] 3.

曹本熹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3-07-07] 4.

曹本熹 .中国农业大学[引用日期2013-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