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景考祥”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7 categories;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using HotCat
 
(未显示3个用户的1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景考祥'''({{bd|1698年||1778年|catIdx=J景}}) ,號履齋 ,[[ 河南]][[ 汲縣]] ,[[ 中國]][[清朝]]官員
+
'''景考祥'''({{bd|1698年||1778年|catIdx=J景}}),[[ ]] 旋吉,[[ ]] 履齋 ,[[ 揚州]] 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鎮三橋村)人,幼隨父於禮至衛,故佔籍汲縣
  
== 生平 ==
+
== 生平 簡介 ==
 +
[[File:景考祥.jpeg|thumb|right|
 +
[https://01imgmini.eastday.com/mobile/20180909/20180909070530_bc004a38969e033f9a8cbeed496b7a3e_3.jpeg原圖鏈結]
 +
[https://www.google.com/search?q=%E6%99%AF%E8%80%83%E7%A5%A5&sa=N&rlz=1C1ASUC_zh-TWTW840TW840&biw=1131&bih=474&tbm=isch&source=iu&ictx=1&fir=lg_9uW_ZQQZEaM%253A%252COfniHfJKDbAlHM%252C_&vet=1&usg=AI4_-kQbfKJ3UBrQOz4hKBcL9K4rUyO3dw&ved=2ahUKEwiP-JfqrJ3kAhVkxosBHXKtBpw4HhD1ATAJegQIBhAP#imgrc=UliLJHEKf5rW7M:&vet=1AlHM%252C_&vet=1&usg=AI4_-kQbfKJ3UBrQOz4hKBcL9K4rUyO3dw&ved=2ahUKEwiP-JfqrJ3kAhVkxosBHXKtBpw4HhD1ATAJegQIBhAP#imgrc=UliLJHEKf5rW7M:&vet=1] ]]
  
康熙五十二年(1713 )癸巳恩科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散館]]授 編修。雍正三年(1725 年)4 任[[ 巡視 台灣監察御史]] 同年農曆 九月 在職升任[[ 吏科]][[ 給事中]] ,十一月轉任福建[[ 鹽運使]]
+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轉任福建鹽運使===
 +
[[康熙]]四十四年(1705)戊子科河南經魁, 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進士,選[[ 翰林院]][[庶吉士]] 。歷任翰林院 編修 、充御纂《尚書》館、丁酉科(康熙五十六年,1717)分校順天鄉試、戊戌科(康熙五十七年,1718)會試同考官 [[ 雍正]] 三年(1725 )四 月任[[台灣]] 監察御史,九月 改補 吏科給事中,十一月轉任[[ 福建]] 鹽運使。
  
  在台期間,與同任滿監察御史[[禪濟布]]曾呈請[[清世宗]] [[ 台灣]][[ 鹿耳門]][[ 天后宮]] 題匾。在軍事方面,他曾奏報[[內門區| 羅漢門]][[ 汛兵]] 為台灣原住民所害,並認為該事件乃前[[ 福建提督]][[藍廷珍]]委管[[蔡克俊]]墾越番地,致生糾紛所致。為此,清廷曉諭督府嚴禁官員私行開墾。
+
===根據現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見聞”有較大價值===
 +
[[景考祥]]為官正直清廉,時刻關心人民疾苦。為官盡職,忠於朝廷。到任台灣之後,宣諭總兵[[林亮]],傳皇上諭旨,要總兵等人“守朝廷法度,務要人人小心謹慎,安分守職,不負皇上委任封疆大臣,體恤遠方將士之意。”又將“一路見聞”附在“到任奏聞事”折中,據實入奏。根據現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見聞”有較大價值。他在折中將一路之上所察所訪,擇聲名最著者,上至督撫,下及州縣,共計優劣大小文武官吏十人,一一為皇上敬陳,受到雍正帝的嘉獎。景考祥在台時間雖僅半年,然多有政績。
 +
===景考祥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
 在台期間, 與同任滿監察御史[[禪濟布]]曾呈請 雍正帝 為台灣鹿耳門天后宮 (即媽祖廟) 題匾。在軍事方面,他曾奏報羅漢門汛兵為台灣原住民所害,並認為該事件乃前福建提督[[藍廷珍]]委管[[蔡克俊]]墾越番地,致生糾紛所致。為此,清廷曉諭督府嚴禁官員私行開墾 。不過,景考祥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
禪濟布向清廷參奏隨景考祥來台的親屬與民爭地、擅作威福,景考祥亦同時參奏禪濟布諸種劣跡。吳、禪二御史因此失和並產生兩群黨。台廈道[[吳昌祚]]、台灣府[[範廷謀]]、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台灣鎮參將[[呂瑞麟]],屬景考祥,台灣鎮總兵[[林亮]]則屬禪濟布。
 +
雍正帝對兩人互控,展開審調,並前後歷時三年。參與審理者,前後計有閩浙總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撫[[朱綱]]、內閣侍讀學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貽直]]等等。雍正七年(1729)二月,景考祥與禪濟佈各予以交部嚴加議處結案
  
  不過, 景考祥 與禪濟布亦爭功互參 禪濟布向清廷參奏隨 景考祥 來台的 屬與民爭地 擅作威福 。景 考祥亦同 參奏禪濟布諸種劣跡 吳、禪 御史因此失和並產生兩群黨 。[[臺廈道]][[吳昌祚]]、[[臺灣府]][[范廷謀]]、[[海防同知]][[王作梅]]、[[淡 ]][[王汧]]及[[台灣 ]][[參將]][[ 呂瑞麟]],屬 景考祥 ,台灣鎮總兵[[ 林亮]] 則屬禪濟布。
+
===出資修葺擴建茶庵,建牌坊勒石於茶庵===
 +
 景考祥 雖佔籍汲縣,仍心系故鄉親族 乾隆《汲縣志》說:“( 景考祥 )素不事生產,而於維揚買田宅,分給昆弟。生平慷慨尚義,遇桑梓 知以窘乏告,即解囊相助。雖生計蕭然,宴如也。”乾隆《江都縣志》也說他:“性孝友,返里門,日所以周贍弟兄 宗族者備至 ”他在去南方赴任時,曾幾次路過家鄉,替父輩祭祖,探視鄰里鄉親,並多次出資修葺擴建茶庵(位於今宜陵鎮南許莊村許西組,初為 氏家庵。此庵毀於解放戰爭 期),建牌坊勒石於茶庵 其間受邀於揚州天寧寺,並書“杏園” 字,勒石於西園內 <ref>[http://m.jinciwei.cn/e419701.html  小七聚藝堂>乾隆之師景考祥]</ref>
 +
===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上有鐫字“ 皇恩浩蕩物阜民豐”===
 +
晚年時景考祥歸隱家鄉,後乾隆多次詔其赴京頤養天年,於是年邁的景考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動身由 路坐船北上,不幸於途中吞食'鶴頂紅'自殺。遠在京城的乾隆得 恩師的死訊,傷心不已,後家人將其安葬在景家祠堂墓地(今宜陵 雙橋村李近).
 +
2010年曾在祝家橋一處河邊發現了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一根,上有鐫字“ 皇恩浩蕩物阜民豐”。
 +
[[File: 景考祥.jpg|thumb|right|
 +
[http://www.zgjszq.com/upload/20180503/5aea7f63b3491.jpg原圖鏈結]
 +
[http://www.zgjszq.com/index.php/Article/index?st=1&cid=7&id=599] ]]
  
 清 世宗對兩 互控 展開審 調, 並前後歷時 三年 。參與審理者 前後計有[[閩浙總督]][[高其倬]] [[ 福建巡 撫]][[ 朱綱]]、[[ 內閣]][[侍讀]][[ 學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貽直]]等等。1729年2月 景考祥 與禪濟布各予 交部嚴加議處結案
+
 
 +
 
 +
==雍正帝賜尚方寶劍,並製“如朕親臨”四字金牌,以寵異之==
 +
 
 +
據揚州江都新聞網載: 景考祥(1698-1778), 揚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鎮三橋村) 人, 幼隨父宦河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纂修官、文穎館提 調 提督陝甘全省學政。康熙帝曾手書“尊訓堂” 字額及“興賢遵昔軌,崇文育群倫”五字聯賜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湖南鄉試副主考官,雍正元 (1723)禮闈會試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順天鄉試同考官 雍正五年(1727)會闈監試、日講起居住官 翰林院待講,並任上書房行走。景考祥曾被朝廷 命為山東濟泰武臨道、陝西延榆綏兵備道、福建都轉鹽運使司兼署 福建 等處提刑按察使,統轄傳全省事務按察使,銜台灣 道察院兼管提督學政。雍正帝賜尚方寶劍,並製“如朕親臨”四字金牌,以寵異之。<ref>[http://www.zgjszq.com/index.php/Article/index?st=1&cid=7&id=599  揚州景氏—歷史遺跡與歷史名人>景考祥}</ref>
 +
 
 +
== ==
 +
  
 +
渺矣澎湖嶼,海中天一涯。島開環四面,民聚約千家。
 +
 
 +
風剝山無樹,潮侵石有花。捕魚生計足,不解植桑麻。
 +
<ref>[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  五言律詩《過澎湖嶼》詩作]</ref>
 +
 
 +
==《汲縣荒旱,奉文賑濟》詩==
 +
 
 +
景考祥作為乾隆之師,一代名臣,影響深遠。從先生作的《汲縣荒旱,奉文賑濟》詩可以看出和許多同時代的清官一樣,景考祥為官正直清廉,時刻關心人民疾苦:
 +
 
 +
               柳絮炊朝飯①, 榆皮裸宿糧②。 
 +
 
 +
                           樹根肪肉③白,人面菜花黃。 
 +
 
 +
                            詔下先為粥,使來更發倉。   
 +
 
 +
                            君恩回造化④, 感泣頌無疆。 
 +
 
 +
 【註釋】
 +
 
 +
①朝飯:早餐,早飯。
 +
 
 +
②宿糧:即隔宿糧。第二天吃的糧食,存糧。
 +
 
 +
③肪肉:指樹之脂肪,肌肪。
 +
 
 +
④造化:福份;幸運。
 +
 
 +
 【簡析】
 +
 
 +
雍正元年,汲縣荒旱,奉文賑濟。當時,景考祥在朝中任職,家鄉大旱,地方官“奉文賑濟”,景考祥有感此事,作本詩。
 +
 
 +
前四句寫災荒之情狀,為人民悲慘生活的縮影。作者從食糧入手,沒有糧食,吃的是柳絮、榆皮,即使是柳絮、榆皮也快食盡;樹根裸露,因為樹皮早已被剝光,人面如菜花般枯黃。這四句可謂寫實名句,非親身體驗者無法寫出。
 +
 
 +
大災之年,朝廷必須賑濟。後四句寫對朝廷賑濟的感恩。其實,讓蒼生生活安定餘裕本就是朝廷君王之責,天災如此,必有人禍在其中,作為朝廷 君王應反思朝政的得失,應以民為本!
 +
 
 +
==為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成交的先生的一幅書法==
 +
[[File:景考祥.png|thumb|right|
 +
[http://www.zgjszq.com/upload/20180503/5aea85c232ffb.png原圖鏈結]
 +
[http://www.zgjszq.com/index.php/Article/index?st=1&cid=7&id=599] ]]
 +
 
 +
 其與揚州八怪處於同一時代,然並非以書畫為專業,但其書法作品雍容端莊,圓融渾厚,出入晉唐,一派正大的君子氣象,深得藏家的喜愛和追捧。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先生的一幅鈐印臣考祥之私印、履齋一字鶴與 敦本堂的有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集》 P26 刊載的206 × 45 cm 約8.3 平尺的行書書法立軸估價150000-250000元,最終以253000元的高價拍出。
 +
 
 +
==上海崇源2013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成交的先生的喜上眉梢開光銀鼎 ==
 +
 
 +
上海崇源2013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上金銀流霞錢幣專場清中期 景考祥 款喜上眉梢開光銀鼎 (一隻) 估價25000 元,最終 高出數倍的價格拍出,足見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藝術價值
 +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dc051b3e0101l4i3.html  景考祥翰林藝術作品價值初探]</ref>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第25行: 第94行:
 
{{end box}}
 
{{end box}}
  
 +
{{DEFAULTSORT:Jing景}}
 +
 +
==參考資料==
  
{{DEFAULTSORT:Jing景}}
 
[[Category:清朝福建驿盐道]]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Category:清朝军政人物]]
 +
[[Category:清朝书法家]]
 +
[[Category:中國人]]

2021年1月19日 (二) 23:40的最新版本

景考祥(1698年-1778年),旋吉,履斋,扬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镇三桥村)人,幼随父于礼至卫,故占籍汲县。

生平简介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转任福建盐运使

康熙四十四年(1705)戊子科河南经魁,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充御纂《尚书》馆、丁酉科(康熙五十六年,1717)分校顺天乡试、戊戌科(康熙五十七年,1718)会试同考官。雍正三年(1725)四月任台湾监察御史,九月改补吏科给事中,十一月转任福建盐运使。

根据现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见闻”有较大价值

景考祥为官正直清廉,时刻关心人民疾苦。为官尽职,忠于朝廷。到任台湾之后,宣谕总兵林亮,传皇上谕旨,要总兵等人“守朝廷法度,务要人人小心谨慎,安分守职,不负皇上委任封疆大臣,体恤远方将士之意。”又将“一路见闻”附在“到任奏闻事”折中,据实入奏。根据现有史料,景考祥入奏的“一路见闻”有较大价值。他在折中将一路之上所察所访,择声名最著者,上至督抚,下及州县,共计优劣大小文武官吏十人,一一为皇上敬陈,受到雍正帝的嘉奖。景考祥在台时间虽仅半年,然多有政绩。

景考祥与禅济布亦争功互参

在台期间,他与同任满监察御史禅济布曾呈请雍正帝为台湾鹿耳门天后宫(即妈祖庙)题匾。在军事方面,他曾奏报罗汉门汛兵为台湾原住民所害,并认为该事件乃前福建提督蓝廷珍委管蔡克俊垦越番地,致生纠纷所致。为此,清廷晓谕督府严禁官员私行开垦。不过,景考祥与禅济布亦争功互参。 禅济布向清廷参奏随景考祥来台的亲属与民争地、擅作威福,景考祥亦同时参奏禅济布诸种劣迹。吴、禅二御史因此失和并产生两群党。台厦道吴昌祚、台湾府范廷谋、海防同知王作梅、淡水同知王汧及台湾镇参将吕瑞麟,属景考祥,台湾镇总兵林亮则属禅济布。 雍正帝对两人互控,展开审调,并前后历时三年。参与审理者,前后计有闽浙总督高其倬、新任福建巡抚朱纲、内阁侍读学士西桂、吏部左侍郎史贻直等等。雍正七年(1729)二月,景考祥与禅济布各予以交部严加议处结案。

出资修葺扩建茶庵,建牌坊勒石于茶庵

景考祥虽占籍汲县,仍心系故乡亲族。乾隆《汲县志》说:“(景考祥)素不事生产,而于维扬买田宅,分给昆弟。生平慷慨尚义,遇桑梓亲知以窘乏告,即解囊相助。虽生计萧然,宴如也。”乾隆《江都县志》也说他:“性孝友,返里门,日所以周赡弟兄、宗族者备至。”他在去南方赴任时,曾几次路过家乡,替父辈祭祖,探视邻里乡亲,并多次出资修葺扩建茶庵(位于今宜陵镇南许庄村许西组,初为景氏家庵。此庵毁于解放战争时期),建牌坊勒石于茶庵。其间受邀于扬州天宁寺,并书“杏园”二字,勒石于西园内。[1]

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上有镌字“ 皇恩浩荡物阜民丰”

晚年时景考祥归隐家乡,后乾隆多次诏其赴京颐养天年,于是年迈的景考祥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动身由水路坐船北上,不幸于途中吞食'鹤顶红'自杀。远在京城的乾隆得知恩师的死讯,伤心不已,后家人将其安葬在景家祠堂墓地(今宜陵镇双桥村李近). 2010年曾在祝家桥一处河边发现了景考祥墓地牌坊的石柱一根,上有镌字“ 皇恩浩荡物阜民丰”。


雍正帝赐尚方宝剑,并制“如朕亲临”四字金牌,以宠异之

据扬州江都新闻网载: 景考祥(1698-1778),清扬州江都宜陵景家垛(今江都市宜陵镇三桥村)人,幼随父宦河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 )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官、文颖馆提调官,提督陕甘全省学政。康熙帝曾手书“尊训堂”三字额及“兴贤遵昔轨,崇文育群伦”五字联赐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雍正元年(1723)礼闱会试同考官,雍正四年(1726)顺天乡试同考官,雍正五年(1727)会闱监试、日讲起居住官、翰林院待讲,并任上书房行走。景考祥曾被朝廷任命为山东济泰武临道、陕西延榆绥兵备道、福建都转盐运使司兼署福建等处提刑按察使,统辖传全省事务按察使,衔台湾巡道察院兼管提督学政。雍正帝赐尚方宝剑,并制“如朕亲临”四字金牌,以宠异之。[2]

   渺矣澎湖屿,海中天一涯。岛开环四面,民聚约千家。

风剥山无树,潮侵石有花。捕鱼生计足,不解植桑麻。 [3]

《汲县荒旱,奉文赈济》诗

景考祥作为乾隆之师,一代名臣,影响深远。从先生作的《汲县荒旱,奉文赈济》诗可以看出和许多同时代的清官一样,景考祥为官正直清廉,时刻关心人民疾苦:

              柳絮炊朝飯①, 榆皮裸宿糧②。   
                          樹根肪肉③白,人面菜花黃。   
                           詔下先為粥,使來更發倉。     
                           君恩回造化④, 感泣頌無疆。   
【註釋】

①朝饭:早餐,早饭。

②宿粮:即隔宿粮。第二天吃的粮食,存粮。

③肪肉:指树之脂肪,肌肪。

④造化:福份;幸运。

【簡析】

雍正元年,汲县荒旱,奉文赈济。当时,景考祥在朝中任职,家乡大旱,地方官“奉文赈济”,景考祥有感此事,作本诗。

前四句写灾荒之情状,为人民悲惨生活的缩影。作者从食粮入手,没有粮食,吃的是柳絮、榆皮,即使是柳絮、榆皮也快食尽;树根裸露,因为树皮早已被剥光,人面如菜花般枯黄。这四句可谓写实名句,非亲身体验者无法写出。

大灾之年,朝廷必须赈济。后四句写对朝廷赈济的感恩。其实,让苍生生活安定馀裕本就是朝廷君王之责,天灾如此,必有人祸在其中,作为朝廷、君王应反思朝政的得失,应以民为本!

为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卖会上成交的先生的一幅书法

其與揚州八怪處於同一時代,然並非以書畫為專業,但其書法作品雍容端莊,圓融渾厚,出入晉唐,一派正大的君子氣象,深得藏家的喜愛和追捧。2011年北京翰海秋季拍賣會上先生的一幅鈐印臣考祥之私印、履齋一字鶴與、敦本堂的有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館藏書畫作品集》 P26 刊載的206 × 45 cm 約8.3 平尺的行書書法立軸估價150000-250000元,最終以253000元的高價拍出。

上海崇源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成交的先生的喜上眉梢开光银鼎

上海崇源2013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金银流霞钱币专场清中期景考祥款喜上眉梢开光银鼎 (一只) 估价25000 元,最终以高出数倍的价格拍出,足见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价值。 [4]

参考文献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 《台湾通志》,职官。
  • 《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4辑。
  • 《皇清书史》卷26,辽海丛书本。
  • 陈捷先〈禅济布巡台事迹考〉,《台北文献》,1983年。
官衔
前任:
丁士一
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汉)
雍正三年(1725年)上任
继任:
汪继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