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景东翅子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景东翅子树
景东翅子树原图链接

中文名:景东翅子树

学 名:Pterospermum kingtungense C. Y. Wu ex Hsue

别 称:大翅子树、大毛红花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锦葵目

科:梧桐科

属:翅子树属

种:景东翅子树

命名者及年代:C. Y. Wu ex Hsue,1977


景东翅子树(学名:Pterospermum kingtungense C. Y. Wu ex Hsue)是梧桐科,翅子树属乔木,高可达12米,树皮褐色,叶革质,叶片倒梯形或矩圆状倒梯形,上面无毛,下面密被淡黄白色星状绒毛;叶柄密被淡褐色绒毛;托叶卵形,鳞片状,花单生于叶腋,无柄,小苞片卵形,萼片条状狭披针形,花瓣白色,斜倒卵形,雄蕊的花丝无毛,子房卵圆形,花柱有毛,柱头分离但扭合在一起。花期4至6月,果熟7至9月。

分布于中国云南景东。多生于海拔1400-1500米沟谷杂木林中的石灰岩石缝隙之间。适宜生长在中山河谷地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土壤 多岩石露头的淋中性碳酸盐土,有耐干、耐薄的特性。

景东翅子树是中国滇中地区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特有种,有一定科研价值。该种树干通直圆满、树形优美,叶形和果实形态较为独特,也可作为庭园绿化树种进行培植。树皮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药的功效,可作为风湿热痹、惊风、痈肿、疮毒和骨折的治疗用药。 [1]

形态特征

景东翅子树(5张) 乔木,高达12米,树皮褐色,嫩枝被深褐色短柔毛。叶革质,倒梯形或矩圆状倒梯形,长8-13.5厘米,宽4.5-6厘米, 顶端常有3-5个不规则的浅裂,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上面无毛,下面密被淡黄白色星状绒毛;叶柄长约1厘米,密被淡褐色绒毛;托叶卵形,全缘,鳞片状,长4毫米。

花单生于叶腋,几无柄,直径7厘米;小苞片卵形,全缘,被毛;萼分裂几至基部,萼片5枚,条状狭披针形,长4.5厘米,宽1.1厘米,外面密被深褐色绒毛,内面密被黄褐色绒毛;花瓣5片,白色,斜倒卵形,长4.8厘米,宽2.8厘米,顶端近圆形,基部渐狭,下面被星状微 柔毛,尤于基部为甚;退化雄蕊条状棒形,长3.5厘米;无毛,但上部密生瘤状突起,雌雄蕊柄长6毫米;雄蕊的花丝无毛,花药2室,药 隔顶端突出如尾状;子房卵圆形,密被淡黄褐色绒毛,花柱有毛,柱头分离但扭合在一起。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景东。 多生于海拔1400-1500米沟谷杂木林中的石灰岩石缝隙之间。适宜生长在中山河谷地区,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 平均温18℃,极端最高温30℃,极端最低温10℃,年温差较小,全年霜期仅5-7天,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多集中在5-10月。土壤多岩石露头的淋中性碳酸盐土,结构紧结,保水性差,PH值6-7。有耐干、耐薄的特性。

繁殖方法

可用种子繁殖。

主要价值

景东翅子树 科研:景东翅子树是中国滇中地区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特有种,是一种大径级用材树种,保存其种质资源,对今后推 广种植有一定价值。

经济:景东翅子树树干通直圆满、树形优美,叶形和果实形态较为独特,也可作为庭园绿化树种进行培植。
药用:该物种树皮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湿药的功效,可作为风湿热痹、惊风、痈肿、疮毒和骨折的治疗用药。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 色名录》(IUCN):极危(CR)。

濒危原因:生境破坏严重,居群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成熟个体数量极少于250株。致危因子:生境退化或丧失。分布区狭小,居群数量极少,加之毁林造田,成年植株难以找到。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实施就地保护:对景东翅子树的现存分布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测,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小区,其面积和范围以达到该物种生存繁衍的最低要求为准,可由无量山保护区景东管理局代为管理。通过建立保护小区,最大限度地就地保护现有植株。由于分布点为集体林及农地周边,因此在设立保护小区时,首先得征询当地社区群众和村委会的意见,采用置换或共管的方式进行管理。

生境恢复与改造:生境破坏是景东翅子树种群繁衍生息受到严重威胁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和恢复该物种的生存环境是十分有效的拯救保护措施。在建立的自然保护小区内,通过适当形式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逐步恢复适合该物种生存的森林植被,同时,结合该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加大保护小区的封山育林力度,实施改善群落内生存环境和种子发育地表环境等人工促进措施,重建或恢复其适宜的生境。

建立近地保护园:近地保护是介于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之间的一种保护形式,在中国云南无量山保护区的实验区或保护区外的就近区域,选择适合的生境,建立面积为2公顷的景东翅子树近地保护园区。在不破坏现有资源的前提下,通过繁殖和幼苗幼树移栽,将该植物物种 集中在以之相适应的园区内培植,并开展物种的繁殖、培育、移栽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通过自然保护与人工繁育相结合,科学、规范地开展珍稀濒危物种近地保护,以达到保存这些物种并使之种群数量扩大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与极小种群各物种相适应的回归模式,建立回归基地,以达到野外种群重建的目的。

实施迁地保护:依托云南省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中心、昆明植物园等相关科研单位,结合极小种群迁地保护中心建设,实施迁地保护。把由于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难以找到配偶及繁殖能力差等原因造成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景东翅子树这一物种科学的部分迁出原地,移人迁地保护中心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利用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其繁衍,可以实现该物种的异地保存,建立良好的来源和谱系档案,有效保存物种遗传多样性,为回归提供种源。

科研监测体系建设:根据景东翅子树及其生境地分布状况,依托相关科研单位和院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该物种专题性科研,了解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以及濒危的机理,并掌握其繁育技术。在原生地建立固定监测样地,配备必要的监测设施和设备,建立监测指标体系及评价体系,对其种群结构及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定期采集该物种近地保护及迁地保护的信息,分析人工培植的效果。

宣传教育:开展宣传与教育活动是提升景东翅子树原生地公众保护意识,扩大该物种保护影响力和知名度,调动当地政府和社区群众主动参与保护的主要途径。通过广播、电视和录像,对周边社区群众进行宣传;利用集市街日进行广播宣传教育群众;到周边中、小学校举办以自然保护为主题的讲座和发放宣传小册子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社区群众的保护意识。



参考来源

  1. 景东翅子树概述(附图),中国自然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