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通鸬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通鸬鹚

中文学名: 普通鸬鹚
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
别 称:黑鱼郎、水老鸦、鱼鹰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
目:鲣鸟目
科:鸬鹚科
属:鸬鹚属
种: 普通鸬鹚
亚   种: 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名称: Great Cormorant
英文名称:Black Shag
英文名称: Cormorant
英文名称: White-breasted Cormorant
保护级别: 无危(LC) IUCN标准

普通鸬鹚[1](学名:Phalacrocorax carbo)是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繁殖期间脸部有红色斑,头颈有白色丝状羽,下胁具白斑。

常成群栖息于水边岩石上或水中,呈垂直站立姿势。在水中游泳时身体下沉较多,颈向上伸直,头微向上仰。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分布于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北美。从北美东北海岸和格陵兰岛西部到冰岛、法罗群岛、英伦三岛、北欧,往东到萨哈林岛、日本,往南到中欧、非洲、东欧、土耳其、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外形特征

普通鸬鹚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羽缘暗铜蓝色;尾圆形、尾羽14枚,灰黑色,羽干基部灰白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灰褐色,缀绿色金属光泽;颊、颏和上喉白色,形成一半环状,后缘沾棕褐色;其余下体蓝黑色、缀金属光泽、下胁有一白色块斑。冬羽似夏羽,但头颈无白色丝状羽,两胁无白斑。生殖时期腰之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白斑。头部及上颈部份有白色丝状羽毛,后头部有一不很明显的羽冠。

虹膜翠绿色,眼先橄榄绿色,眼周和喉侧裸露皮肤黄色,上嘴黑色,嘴缘和下嘴灰白色,喉囊橙黄色,脚黑色。

幼鸟似成鸟冬羽,但色较淡,上体多呈暗茶褐色,头无冠羽,胸、腹中央为丝亮白色。

鸬鹚的羽色主要为黑色面带有紫色的金属光泽,到了生殖季节,雄鸟头部和颈部会长出许多白色的丝状羽。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栖息于海滨、湖沼中。飞时颈和脚均伸直[2]

生活习性

迁徙:普通鸬鹚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中国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3月末4月初,秋季一般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

习性:常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游泳时颈向上伸得很直、头微向上倾斜,潜水时首先半跃出水面、再翻身潜入水下。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两翅扇动缓慢,飞行较低,掠水面而过。休息时站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呈垂直坐立姿势,并不时扇动两翅。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主要食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鸬鹚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鸬鹚的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鸬鹚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鸬鹚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鸬鹚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只有借助敏锐的听觉才能百发百中。 鸬鹚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候无声。但群栖时彼此间为争夺有利位置发生纠纷时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咕"的叫声。

食性: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地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地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叫声:繁殖期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侯无声。

栖息环境

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亦常停栖在岩石或树枝上晾翼。野生鸬鹚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夏季在近水的岩崖或高树上,或沼泽低地的矮树上营巢。性不甚畏人。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

生长繁殖

繁殖期4-6月。通常以对为单位成群在一起营巢,到达繁殖地时对已基本形成。营巢于湖边、河岸或沼泽地中的树上,有时一棵树上有近10个巢,也有在湖边或河边岩石地上或湖心小岛上营巢的。巢由枯枝和水草构成,亦喜欢利用旧巢,到达繁殖地后不久即开始修理旧巢和建筑新巢。每窝产卵3-5枚,淡蓝色或淡绿色,呈卵圆形、钝卵圆形或尖卵圆形,大小为51-70mm×34-49mm,平均65mm×41mm,重42-49g,平均46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雏鸟晚成性,刚孵出时全身赤裸无羽,大约在孵出2周左右,身上才被满绒羽,同时飞羽和尾羽开始长出。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咽部取食半消化的食物,经过亲鸟约60天的喂养,幼鸟才能飞翔和离巢,3年左右性成熟[3]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部分鸟为季候鸟。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各地的适宜环境。大群聚集青海湖。迁徙经中国中部,冬季至南方省份、海南岛及台湾越冬。于繁殖地常见,其他地点罕见。大群在香港(米埔)越冬,部分鸟整年留在那里。

世界上北美洲东部沿海、欧洲、俄罗斯南部、西伯利亚南部、非洲西北部及南部、中东、亚洲中部、印度、中国、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均有分布。部分鸟为季候鸟。

多数为留鸟,特别是在南方繁殖的种群一般不迁徙。在黄河以北繁殖的种群,冬季一般都要迁到黄河或长江以南地区越冬,春季迁到北方繁殖地的时间一般在3月末和4月初。秋季一般于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北方繁殖地。往南方越冬地迁徙。迁徙时常集成小群。有时亦有多达近百只的大群[4]

亚种分化

序号 中文名称 名称
1 普通鸬鹚指名亚种 Phalacrocorax carbo carbo
2 普通鸬鹚日本亚种 Phalacrocorax carbo hanedae
3 普通鸬鹚东非亚种 Phalacrocorax carbo lucidus
4 普通鸬鹚北非亚种 Phalacrocorax carbo maroccanus
5 普通鸬鹚澳洲亚种 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
6 普通鸬鹚欧亚亚种 Phalacrocorax carbo sinensis

种群现状

普通鸬鹚在中国南方是较普遍和常见的,长期以来就被人民群众驯养用来捕鱼。由于长期大量捕捉和环境破坏,野生种群数量已变得很稀少和不常见。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中国大陆见到2,031只,加上香港3,407只,台湾130只,总计越冬种群数量为5,568只;1992年大陆273只,加上香港1,473只,台湾337只,总计越冬种群数量为2,083只。种群数量下降达一半以上。在整个亚洲,1990年越冬种群数量东亚为19,305只,东南亚20只,南亚10,371只,西南亚2,505只,总计为42,201只;1992年西亚为40495只,南亚7547只,东亚2126只,亚洲总的越冬种群数量为50,168只,种群数量略有所增加。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5]。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视频

普通鸬鹚在丽水的诗意栖息

普通鸬鹚

参考资料

  1. 普通鸬鹚(附图),新浪网,2010-01-25
  2. 普通鸬鹚外形特征 ,中国上海崇明鸟类图库
  3. SM公普通鸬鹚的生长繁殖,鸟类-百问中文,2017-02-08
  4. SM公普通鸬鹚的地理分布,鸟类-百问中文,2017-02-08
  5.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党政机关,2017-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