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普立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普立彝语为普鲁着,含义为彝族普鲁家的住处,汉语记为普立,行政区划以普立为名,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云贵两省交界处,国土面积173.58平方千米,全乡辖13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174个自然村,汉、彝、回、苗、白、布依等六个民族杂居,全乡人口35388人(2017年),全境略似扇形,东南沿清水河,北及东北沿尼珠河(可渡河下游),与贵州省水城县坪寨、都格、鸡场三乡镇接壤,边界线长71公里,西面、南面分别与文兴乡、宝山镇毗邻。最高海拔(西面的涧水海梁子)2715.9米,最低海拔亦为宣威市最低海拔(腊龙村岔河)920米,海拔差近180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全境山高谷深,立体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适合种植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等农作物,盛产生姜、花生、柑橘、红薯等。野生动物种类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据不完全统计,约有5群近300只,分布在簸火、官寨、更底等村委会一带。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1]

概况

普立乡位于宣威市东北部,与贵州省隔清水河相望。面积173.58平方千米,人口35388人(2017年)。辖普立、阿基卡、迤兴、鹤谷、腊龙、戈特、老厂、簸火、攀枝戛、官寨、更底、格学、卡乌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普立。

沿革

普立,彝语为普鲁着,普鲁是彝族的姓氏,着指住处,含义是彝族普鲁家的住处,汉字记为普立,行政区划以普立为名。民国时属宝山区,民国29年(1940)分属宝山、鹧鸡乡,1949年属宝山区(新二区)为鹧鸡乡,1950至1957年属宝山区(七区)为官寨乡、普立乡迤兴乡、鹤谷乡,戈特乡、老厂乡、攀枝嘎乡、格学乡;1953年属三区(宝山区),1958至1960年属宝山区为普立、官寨两公社,辖11个管理区,1961至1963年属宝山区为普立、河从、攀枝嘎、格学4个小公社;1963年析宝山区,设普立区;1970至1983年为普立公社,辖13个大队;1984至1987年为普立区,辖13个乡;1988年为普立乡。1997年,面积170.2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2017年,面积173.58平方千米,人口35388人 ;辖普立、更底、格学、官寨、攀枝戛、簸火、老厂、卡乌、戈特、腊龙、鹤谷、阿基卡、迤兴13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全乡辖普立、阿基卡、老厂、簸火、攀枝戛、官寨、格学、更底、迤兴、鹤谷、腊龙、戈特、卡乌等13个村委会,84个村民小组,174个自然村。

气候条件

普立地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带,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山地逆温效应明显,年平均气温21℃,年平均降雨900--11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90%,年平均日照1400--1700小时,无霜期270--300天。

交通条件

境内两条跨省公路:普响公路(普立至响水电站)、普坪公路(普立至贵州省水城县坪寨乡)纵贯全境,分别串联13个村委会。随着国道主干道杭瑞高速(G56)入滇首段普宣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普立已成为宣威乃至云南省面向黔渝开放的前沿阵地,交通区位的优势进一步凸显。[2]

经济发展情况

境内矿产资源匮乏,无大型工矿企业,农民收入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截止2015年年底,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同比增11%;固定资产投资2.43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29万元,同比增32%;完成招商引资90万元,大春作物播种面积3.6万亩,小春作物播种面积3000亩,年人均有粮388.5公斤,同比增长1.6%;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2365元,同比增13%;人口自然增长率6‰。

基层组织建设

全乡有党委1个,党总支15个,党支部85个,党员928名,农村党员729名。近年来,乡党委结合全乡农村工作实际,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围绕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推动基层党建与干部教育培训结合,促进和谐发展。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整体素质,不断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开展乡情再认识、发展大讨论活动,集中智慧、凝聚共识、理清思路,不断激发党员干部深化乡情认识,坚定发展信心,切实提高党员干部思发展、谋发展的能力。二是推动基层党建与项目建设、精准扶贫结合,促进协调发展。把基层党建工作同民生工程、重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扎实抓好以交通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明确"五个一"产业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扎实有序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全覆盖。三是推动基层党建与产业调整结合,促进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村级组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土地资源,专业合作社,采用"农户+合作社+公司"的模式,大力发展以重楼、当归、独定子、黑枸杞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和以冬桃、冬枣、雪梨等特色林果种植,全面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加大资源宣传推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特色农作物

生姜:姜属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开有黄绿色花并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茎,株高0.5-1米;根茎肥厚,多分枝,有芳香及辛辣味,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无毛,无柄;叶舌膜质,总花梗长达25厘米;穗状花序球果状;苞片卵形,淡绿色或边缘淡黄色,顶端有小尖头,花萼管长约1厘米;花冠黄绿色,裂片披针形;唇瓣中央裂片长圆状倒卵形。普立产的小黄姜口感好、品质高,主要种植于腊龙、鹤谷、簸火、官寨、更底等村委会,年产量1000余吨,普立小黄姜一身是宝,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化妆品香料中。

花生: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之称,在普立乡官寨、更底、簸火、腊龙、鹤谷等村委会种植,由于受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的影响,普立的花生营养价值更高,传统种植,施农家肥,味道更纯,绿色健康,年产量达120余吨。

柑橘:味道甜酸适口,受人欢迎,营养价值要比一般水果高,无论是果皮、核、叶和橘络,全是"道地药材"。橘皮入药称陈皮,味苦、辛,性温,有理气健脾的功用。橘络味苦,性平,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的功效。橘核味苦,性平,有理气、散结、止痛的效用。如患感冒咳嗽、胃寒呕吐,用橘皮和生姜煎服有显著疗效。普立柑橘口感纯正,品质优良,主要在尼珠河、者麻河沿河一带的官寨、更底、腊龙、鹤谷等村委会种植,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达3000余吨。

旅游资源

全乡生态优良,山川壮美,自然人文景观、景点星罗棋布,发现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有普立雾海、尼珠河大峡谷、官寨沟大峡谷、普立大峡谷、四大天然睡佛、簸火千亩梯田、涧水海万亩草山、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世外桃源尼珠河村、普立石林、官寨、簸火溶洞以及尼珠河大桥、普立大桥等自然和人文风光十余处,旅游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均处于未开发状态,当前,普立乡抢抓各级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业机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把普立打造成为滇东北著名的旅游景区。

旅游景点

尼珠河大峡谷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与贵州省水城县坪寨乡、都格镇交界处(尼珠河在上游叫可渡河,名为可渡,当地也称泥猪河),上至木通河大桥,下至腊龙岔河,是北盘江上的一条支流,峡谷相对高差在300至700米,河谷一般宽200至400米,大峡谷长约10公里。大峡谷山势巍峨,河谷幽深,崇山峻岭,依岸对列,峰林怒拔,千岩竞秀,云腾雾绕,水流湍急,是探险的天堂,是观光的胜地。峡谷两岸悬崖峭壁上生存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猕猴、金雕,幽深秀丽的官寨沟、光怪陆离的溶洞、倒挂依壁的老树、色彩斑斓的悬崖峭壁、飞泻百米的雌雄双瀑、千奇百怪的牛肝马肺、异常繁茂的千年菩提、躺满一河的亿万奇石成为尼珠河大峡谷中独有的景观。大峡谷中坐落着尼珠河自然村(海拔1100米),山村在高山断崖的映衬下,显得宁静安然,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村庄依山傍水,橘树成林,老农在田间地头忙碌,村旁靠山脚处有一棵要12个成年人才围得拢的菩提树,枝繁叶茂,洒下一地荫凉,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这滇东北地区最恢弘、最秀美、最神奇的大峡谷,是徒步探险、生态观光、漂流攀岩最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尼珠河以其独特的景致吸引着各地游客。

攀枝嘎农业学大寨遗址分布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攀枝戛村委会周围山上,总面积850亩。攀枝嘎农业学大寨始于1969年,攀枝嘎村全体党员群众以农业学大寨的革命精神在贫瘠的土地上搬山、炸石造田地谱写了一段传奇,奏响一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战天斗地的英雄赞歌,前后经过4年艰苦奋斗,全村粮食总产量翻番,经济收入增长83%,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典型。

大寨遗址距宣威城区99.5公里,距普立乡政府所在地29.5公里,国土面积21.17平方公里。遗址由第二招待所、礼堂、大寨地组成。招待所坐南朝北,面阔7间29.4米,进深10.15米,为三层木结构建筑。礼堂坐西朝东,通面阔19.4米,进深11.9米,为单层木结构建筑。南面设有宽约5.8米,高0.71米的半圆形主席台,可容纳观众400余人。

当年,攀枝嘎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怨天不怨地不怨祖宗,像大山一样地巍然,坚定信念;以大山一样的执着,扎实苦干;如大山一样地坚挺,勇于担当;似大山一样的进取,攀高不止。这是山里人骨子里的所传达出来的一种精神,一种大山精神。在这种大山精神下的坚持,攀枝嘎人前后经过4年的艰苦奋斗,劈开了11个山头,填平了3条大沟,在海拔1600米到2400米的悬岩陡壁上,凿通一条25华里的盘山公路;在乱石滚滚的大沙河夏,筑起了27道防洪淤沙石坝,垒砌了2350多条石埂,建成1260多亩梯地,搬土、石共60万方,垫土7万多方,建成了"大寨地",使"山高谷深坡陡,人多地少难耕"的攀枝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粮食总产量翻番,经济收入增长83%,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后来演绎成红遍全省的"攀枝嘎精神"。从省级领导到一般群众,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仅仅从1973年11月6日到1974年1月14日短短68天时间里,中共宣威县就组织了当时全县20个公社379个大队4565个生产队7353人和部分县直厂矿职工350人到攀枝嘎学习参观。

普立睡佛位于宣威市普立乡尼珠河特大桥的西岸(簸火与戈特两个村委会的交界处)。长2500米,由锅圈崖和马家大山构成。睡佛有着高高的发髻,五官清晰逼真,形象深邃,饱含哲思,双眼微闭,睫毛浓密整齐,鼻梁直挺,嘴唇微张,两唇丰腴,上唇微翘,下颔圆润,面容安详,仿佛置身于天地间,沟通天与地,带着造福百姓的使命安居于此,不慌不忙的神情展现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盛世太平,尽管饱受风吹日晒,也有和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游戏云端的雅致,这也许就是佛家慈悲为怀的空灵。

普立睡佛所在地区四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达60%,物种丰富,有猕猴、金雕、穿山甲、麂子珍稀动物,也有榕树、七叶树、紫荆、红豆杉等名木古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洞、瀑布群、石潭、壁画等自然奇观,是不可多得的旅游探险目的地。

簸火梯田,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簸火村。簸火梯田背靠老厂狮子峰,面临尼珠河大峡谷,与贵州坪寨隔河相望。距普立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距宣威市81公里,梯田总面积约3000亩。

簸火梯田坐落在崇山峻岭之中,最高海拨1550米。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0度至60度之间。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23度左右。簸火梯田开垦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依靠最原始的刀耕火种,历经数十代人的毕生心力,垦殖了成千上万梯田。并发挥他们巨大的创造力,在大山上挖筑了大小上百条水沟干渠,条条沟渠如银色的腰带,将座座大山紧紧缠绕,大大小小沟渠中流下的溪水被悉数引入田中进行灌溉,这些溪水最终汇聚在一起,便成了雄伟壮观的雌雄双瀑布,以雷霆万钧之势注入尼珠河,簸火梯田是喜欢田园风光,爱好徒步旅游及摄影者的最佳去处。

这里景色秀丽、如诗如画,梯田整齐有序,线条丰富多彩。线条形状以曲线为主,曲线赋于人们一种动态美,尤其是那些长长的曲线和波浪线,使人联想到这些梯田好像是天上飘落的彩带。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簸火梯田奇特的自然景观。日出时,红霞满天、云雾滚动、婆娑竹影,身临其境如入世外桃源;满坡的梯田,波光粼粼,金灿灿、亮闪闪,好似一架架直上云霄的天梯,一派美不胜收的壮丽画卷;日落时,山村、树林、牧童披着金色的纱巾,千山万壑,如诗如画,让人赞不绝口,梯田一年四季景观各异:春来,油菜花开,如厚厚金毯铺满山;夏至佳禾吐翠,似层层绿浪排苍穹;金秋,稻穗沉甸,像座座金塔顶玉宇;隆冬,白雪皑皑,若环环白玉砌云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尼珠河大桥位于云南省宣威市普立乡腊龙村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都格乡交界的尼珠河大峡谷上,尼珠河大桥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桁梁斜拉桥,同时也是杭瑞高速的控制性工程。该桥全长1341.4米,主跨720米,建成后尼珠河大桥以564米(1850英尺,相当于200层楼的高度)的垂高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的世界第一高桥,同时还以720米的主跨成为世界上主跨最长的连续钢桁梁斜拉桥,同类桥梁跨度上的世界第一。

尼珠河大桥建成后将以564米(1850英尺,相当于200层楼的高度)的垂高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的世界第一高桥,同时还以720米的主跨成为世界上主跨最长的连续钢桁梁斜拉桥,同类桥梁跨度上的世界第一。

尼珠河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在结构型式、跨度、构造和施工工艺等方面均有较大创新,许多工程指标刷新了世界记录。大桥建设工艺融入了拱桥、悬索桥、斜拉桥、连续梁桥等桥型的特点。钢管拱管内首次使用C80混凝土顶升技术为国内首创。大桥建成后,将实现"五大突破":即钢筋混凝土拱桥最大跨径、高速铁路桥最大跨度、大跨度桥梁无砟轨道铺设技术、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工法和大跨度桥梁刚度控制。尼珠河大桥建成后以564米(1850英尺,相当于200层楼的高度)的垂高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当之无愧的的世界第一高桥,同时还以720米的主跨成为世界上主跨最长的连续钢桁梁斜拉桥,同类桥梁跨度上的世界第一。

普立大桥是G56杭瑞高速云南境内首段三座特大桥之一,横跨普立大峡谷,是普宣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设计车速80km/h,设置双向四车道,无人行道,仅设检修道。于2015年8月25日正式通车。

普立大桥是主桥设计为单跨628m(全长104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主体结构包括锚碇、索塔、缆索系统和钢箱梁。普立特大桥由53节长12m,宽28.5米,高3米,重146吨的箱体组成。普立特大桥塔高153.5m,峡谷谷底距主塔顶达653.5米,不仅是世界最高的悬索桥,而且是各种桥梁中桥面最高的,桥面超出普立大峡谷500米,它的建成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令人震撼。普立大桥主桥采用单跨流线形单箱单室扁平钢箱梁结构,钢箱梁总长626.7m,全宽28.5m,桥轴线处净高3.0m,顶面设有2%双向横坡。钢箱梁设计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预计运营期多运煤等重载车辆,桥面板厚采用16mm;底板与上斜板厚为10mm,索塔区段底板局部加厚至16mm;桥面板、底板均采用U形肋加劲。钢箱梁每3.0m设一道横隔板,其中非吊点处板厚为10mm,有吊索吊点处板厚为12mm,而在设置支座处及端横隔板等特殊部位,根据受力需要,板厚采用了16mm。全桥共设2对竖向支座、2对横向抗风支座及2对纵向阻尼器。竖向支座、抗风支座及阻尼器沿桥轴线方向分别设置于索塔中横梁上。钢箱梁节段最大吊装重量146t。活载作用下钢箱加劲梁最大上挠为0.883m,最大下挠为1.568m(L/4处),挠跨比小于规定的L/250。百年风作用下,加劲梁最大横向位移0.986m,小于规定的L/150。桥中钢箱梁第一体系应力水平较低,满足设计要求。

普立大桥在2016年底尼珠河大桥(北盘江腊龙特大桥)和2020年塔库金沙江大桥建成前将始终保持世界最高桥的地位。建成后的尼珠河大桥桥面离河谷564m,塔库金沙江大桥桥面离河谷512m。塔库金沙江大桥建成之后普立特大桥高度仍然稳居世界第三。普立特大桥是国内首座采用钢箱加劲梁跨越深谷的山区悬索桥,由于受到地形、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山区悬索桥一般采用钢桁加劲梁的架设方案,国内山区有且仅有普立特大桥采用钢箱加劲梁悬索的方案建成通车,因此它是中国山区钢箱加劲梁悬索桥零突破的标志。也中国第一座采用"缆索吊机旋转架梁法"实施钢箱梁节段吊装的悬索桥,是云南第一次(中国第三次)使用火箭抛掷输送先导索[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