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晚菊(林芙美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少女的优雅很久以前就被轧成粉末,血、泥、砂弄得我浑身脏透,但最终我长成了一团有头无尾的蔓草。”

单本作品狂销六十万册、惊艳文坛的传奇女子

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名家齐声盛赞

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先后六度改编其作品

昭和时代女性文学巅峰 林芙美子 短篇杰作全收录

❁她们在时代的乱流里漂荡,在生活的泥淖中挣扎,在遍地瓦砾间野蛮生长,日常的裂缝与创口处,盛开着爱和欲望的花朵。

1、日本传奇女作家林芙美子是昭和时代女性文学的典范,被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等名家盛赞,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更是钟情于她,曾六度将其作品改编搬上银幕。历经艰难求生岁月与坎坷情路,林芙美子始终热烈地爱、灿烂地活、充满激情地写,在逆境中奋力向上,在爱和欲望的滋养下蓬勃生长。她将这份野性与生命力注入作品和人物,凭借独特的“放浪”风格,在私小说的领域留下璀璨身影。

2、《晚菊》 是林芙美子的短篇杰作全收录,包括被成濑巳喜男改编为同名电影的经典作品《晚菊》,以及《手风琴和渔乡小镇》《清贫记》《牡蛎》等其他代表作品。另收录随笔《文学自传》《恋爱的微醺》,是林芙美子对文学人生和感情经验的真诚自白。全书涵盖了林芙美子每一个阶段的创作,完整呈现了她文学生命的轨迹。由专业译者刘小俊翻译,为译者精心修订后的再版之作,附有全新导读序言。

3、作家、行脚商、舞女、艺伎……一个个女性角色鲜活立体、坚强独立,她们的故事彰显着女性在时代乱流中的求生意志,记录了琐碎日常里的爱欲缱绻。对女性心理的细腻刻画、对战争前后人们精神状态的精准捕捉、对复杂人性的细致勾勒,通过林芙美子质朴澄明的文字直击人心,引发共鸣。

年老艺伎与旧日情人重逢,却发现过往风华与激情都已然凋零,美好的回忆在炉火里化为灰烬,只剩现实的疲惫;旅居巴黎的女作家久坐在阁楼的椅子上,被苦闷与孤独吞噬,灵魂被驱散到异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乡下女孩在东京成为舞女,沉沦于夜晚的舞场,在男女关系中游走,不念明天,拼命活着……晦暗时代,她们在泥淖中挣扎求生。

本书是日本女性文学代表林芙美子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具有代表性和知名度的作品。温情与残酷交织,虚无绝望与生命本能相互拉扯。林芙美子以苦难为底色,用质朴温柔之笔,谱写出一首首女性生命之哀歌,流淌着充满野性的希望。其文笔细腻真挚,直击人心,勾勒出情感的百转千回。

川端康成评价林芙美子:“能如此感叹女人悲哀的人非常罕见。”传奇小说家、永远的文学少女,林芙美子的魅力横扫文艺界。她凭借对女性经验的自传式书写,成为日本女流文学的典范,其独树一帜的“放浪”风格更是扩展了私小说的疆域。她是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钟情的作家,其作品曾先后六度被他搬上银幕,包括收入本书的短篇小说《晚菊》。

林芙美子的小说并非追求立体地呈现人生断面,而是从一扇小窗中,窥见人生的洪流从眼前奔流而去。人生从被称作“短篇小说”的器皿之其中一端汇入,又从另一端流泻而去。读后不仅不觉形式生硬,反而感到一股强烈的写实氛围扑面而来。——三岛由纪夫

作者简介

林芙美子

一九〇三年生于日本山口县,一九五一年因病过世。作家、诗人。一九四八年获女流文学者奖。在正式成为作家之前历经艰难求生的岁月,做过女佣、店员,但始终未曾放弃文学梦想,努力挣钱维持生计的同时笔耕不辍,终于在二十七岁时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创作出了成名作《放浪记》。著有长篇代表作《浮云》,短篇代表作《晚菊》《清贫记》《牡蛎》等。

【译者简介】

刘小俊

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1986年赴日留学,2005年获日本文学博士学位。现任京都女子大学文学部教授,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日本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之余也进行日本文学翻译。主要译著有《不毛之地》等。

原文摘录

“我读了谷崎先生的《盲目物语》,感到战国时代的日本武士道很可笑。诸侯们一本正经地争夺小小的领地,几次三番交换誓文,又彼此怀疑对方,并以突袭的方式开战。织田信长的亲妹妹嫁给了小谷城主,织田将妹妹的亲生孩子骗到自己哪里,命藤吉郎将其斩首,并挂在木杆上示众。这是何等的残酷?日本人的血脉里竟流淌着如此残暴的血液。砍掉一个五六岁孩子的头能换来什么?难道因为害怕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后找自己报仇,人就可以干出如此残酷的事情吗?我感觉到,我在自己国家的历史中发现了某种令人费解的东西,心里很不安。我开始检讨自己一直持有的外侨心态,一想到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自己都确切无疑是这个国家的女人,我心中便愈加不安,不寒而栗。正因为我认识到日本有很多好的地方,所以看完这部作品后,我不由得为日本人血液中流淌的这种不安因素陷入深思。书中写道,织田信长看下敌方大将的头颅,剥下人皮,涂成朱红色,把它当做迎新春的装饰品,在庆贺会上展示给大小诸侯。这是何等残暴的行为?织田信长又是多么令人可恶?织田信长最终被明智光秀擒拿,并在京都的本能寺被杀。即使是因果报应来诠释信长的下场,仍是令我不解——很想了解一下战国时代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水深火热。那些诸侯们偏爱的茶室,也不过是一个谎言交错的场所。 从前故事中的人物现在早已步入黄泉,他们一定正在冥府的某个地方彼此跟对方说,我们尽做了些蠢事。一定……《盲目物语》中还写道,城堡陷落,城主剖腹自杀,一些家臣也随之自戕性命。历史把这些盲从于主从关系的家臣视为忠臣,倍加推崇。我们将这样的历史教给今后的孩子们,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古时的武将没有丝毫宗教意识,我因此感到某种羞耻。武将的宗教就是权力,权力之下产生的为我所用的教条被广为传播。由于过分重视一城之主的名分,武将们只能置身于忠义的谎言之中,随波逐流。这种野蛮在教条中变得一点儿都不野蛮。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一直把... 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里,父亲的声音听上去声嘶力竭。一个渔妇买了一包“降胎毒”,一个头上插着樱花簪子的女孩子买了一盒装在贝壳里的眼药,还有个脚夫买了一盒“跌打膏”。父亲变戏法似的,从被手摸得油光发亮的黑包里拿出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药,在围成一圈的人们面前晃来晃去,向他们炫耀手中的商品。 手风琴被扔在了木材堆上。一群孩子觉得很新奇,在琴键上摁来摁去。手风琴被弄得晃晃悠悠,还不时突然地呜呜叫几声。琴声让孩子们像炸了锅的豆子,笑作一团。听到被侵占的琴声,我受不了了,从人群里钻了过去。 我拨拉开围在木材堆上的孩子们,夺过手风琴,背在肩上。“你们干什么?!这是我家的……” 那帮孩子见我留着短发,活像个男孩子,就起哄起来: ”噢,披头散发,披头散发,假小子!“ 父亲正了正破旧的军帽,回过头来对我说: ”别在这儿捣乱,快回去找你妈去,听见没!“ 父亲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悲伤。

书评

林芙美子是日本昭和时代的传奇女作家,川端康成对她赞赏有加,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也曾六度将她的作品搬上银幕。但在林芙美子成为作家之前,曾饱尝贫困生活之苦,在东京做过女佣、店员等底层工作。但林芙美子并不把这些视为不幸,而是化作日后文学作品的底色。 本月,我们出版了林芙美子的两部代表作品《浮云》《晚菊》。《晚菊》收录了林芙美子的短篇小说杰作,而《浮云》是林芙美子生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作品大都描摹了日本衰败的社会图景,苦难之下的人心变迁,也表达了对时代乱流中女性命运的深切悲悯。《浮云》中的句子“为人的悲哀,就像漂泊无依的浮云”,亦像是林芙美子本人的人生写照。 本次推送分享译者吴菲为《浮云》《晚菊》两部作品撰写的代序——林芙美子的终章。从这篇文章,读者可以大致了解林芙美子的人生历程和创作特点,看到这位生命力旺盛的女性作家身影。

吴菲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身寒微的林芙美子就凭着一支笔,赢得了著名女作家的声名。日记体自传小说《放浪记》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战争结束的前一年,林芙美子突然停止写作,与家人避居长野乡间,直到一九四六年一月才回归文坛,创作出《浮云》《河虾虎》《晚菊》等一系列优秀的长篇和短篇小说。

一九四五年九月八日,日本战败后还不到一个月,林芙美子在给川端康成的明信片中写道:

很欣慰从此可以写不说假话的好作品了。仅此而已。我想仅以此活下去。 寥寥数句,渗透着作家企盼自由创作的急切心情。


战后林芙美子的创作可以用“井喷”来形容。 据研究者调查统计,自一九四六年一月复出文坛到一九五一年六月末的五年半里,林芙美子在报刊连载和发表长短篇作品共计四百一十四篇(每回连载按一篇计算),出版著作八十八部(广畑研二,《林芙美子全文业录》,论创社,二〇一九年六月)。最忙碌的时候,林芙美子在不同的报刊上同时连载着七部作品。这种对写作的贪欲也招来不少同行的白眼,但林芙美子并不介意他人的眼光,只管埋头笔耕,将自己对战争的反思和反省都融汇于作品之中。 一九五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凌晨,林芙美子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享年四十八岁。有人写闲文嘲笑说,她是因贪吃鳗鱼而引发了心脏病。也有人认为,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写作太过拼命,过度劳累才是她真正的死因。从林芙美子生命中最后几年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来看,显然后一种看法更具说服力。

位于鹿儿岛古里公园的林芙美子文学纪念碑 概观林芙美子战后的小说创作,多是通过描写生活中小人物的挣扎来刻画现实与人性的纠葛。对人物的刻画细腻精准而又满含着温情,这是出身贫寒的林芙美子与生俱来的视角,也是她自年少时代就随母亲辗转各地,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的映现。 短篇小说《河虾虎》创作于一九四七年。主人公千穗子是东京近郊农家的媳妇,在丈夫出征期间,身不由己地与公公陷入乱伦关系,并生下一个女儿。在得知丈夫即将归来时,她的惶惑达到了极限。自始至终,作者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批判,而是以冷彻的笔触客观呈现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与困顿。 在桥上蹲得太久了,千穗子的小腿肚开始发麻。她一跃身跳到桥下的草丛里,用鞠躬的姿势解了手。她觉得很惬意。 小说收尾于此,故事的结局如何、人物关系的是非对错,都任由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晚菊》无疑是林芙美子战后短篇小说的最高杰作之一。年老色衰的艺伎阿欣满怀着期待迎来了旧情人田部的来访。见面后阿欣才发现对方不过是为借钱而来。当年的纯情少年田部已被生活打磨成一个冰冷市侩的男人。 整部作品犹如一部紧凑的室内剧,戏剧冲突都发生在男女主人公丝丝相扣的对话和精当的细节描写之中。当阿欣意识到重叙旧情已毫无意义时,便干脆利落地打发了旧情人。在最后的场面中,阿欣趁田部没注意的时候,不动声色地把多年来珍藏的旧照片扔进了火盆。为了掩盖照片烧焦的味道,她顺手把一片奶酪也扔进火里。小说是这样收尾的——

白色烟雾里一股黑烟升腾而起,电灯罩一下子变成了云中的月亮。屋里充斥着油脂烧焦后的刺鼻气味,阿欣被烟呛得直咳嗽,她起身用力打开所有的隔扇和拉窗。 无须说明,人物内心的决断已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在谈及《晚菊》的创作时,林芙美子写道:“突破观念,突破形而上,我只想捕捉人内心深处的东西。” 如果说战后的短篇小说最能体现林芙美子作为小说家的圆熟技巧的话,长篇小说《浮云》则可说是林芙美子的集大成之作,充分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高超的创作手法。 《浮云》的故事不只是大时代背景下的一出恋爱悲剧,情节之外细节之中凸显的是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性的丑陋与悲哀。如果把男女主人公看作是作者的不同侧面的话,也可把《浮云》当成一部“私小说”来阅读。

女主人公对人情冷暖的洞察、对生活的绝望,男主人公脑海里时时浮现的自我审视和自我剖析,显然都是林芙美子的切身感悟。在描写男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时,作品反复提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中的情节,由此也可看出俄国文学对作者影响之深。另外,除了主要人物之外,作品中出现的配角们也个个形象鲜明,拥有各自的魅力,仿佛任选其一都可扩展出一部新作品。还有战后数年的历史事件如东京审判、朝鲜战争爆发等都如实地反映在日常描写之中。印度支那和屋久岛的章节也可当作纪行文学来阅读,宏大的景观描写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很难看出前一部分其实参照了前人的纪实作品,而屋久岛的部分则源自作者在连载期间亲自前往当地取材获得的实际经验。

《浮云》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开始连载,完成于一九五一年三月,并于同年四月出版了单行本。在单行本的作者后记中,林芙美子对创作过程的回顾仿佛也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 这部作品亦是某个时代的我的体现。是好还是坏,应该由读者来评判,但我在写完这部《浮云》之后觉得非常疲惫。周围环境变化万端,速度飞快。在孜孜不倦地做着如此朴素的工作时,历史不断地旋转变化而去。不过,这部作品对我而言,也是最为艰难的工作,所以我一直心无旁骛地沉潜于其中。我想写的是那种流动在被众人忽视的空间中的人的命运,没有条理的世界,无法说明的小说之外的小说,不受任何人影响的、经我思考的道德。这些才是我所意图的。所以,不需要两位主角生来的履历、家世或故乡之类的描述,这些都被故意舍弃了。对我而言,重要的是两位主角相遇之后的事情。神就在近旁,却不断摸索着神的所在。我在这部作品中想要描绘的是我自身的生的虚无。社会的道德感只在毁灭人世的审判之时起作用。我感觉这二十世纪越来越衰老疲惫了。 走到一切幻灭的尽头,从那里再次萌生的东西,就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浮云”这个标题由此而生。 在写下这篇作者后记三个月之后,林芙美子因心脏病发作离开了人世。据说在葬礼当天,众多读者和民众自发前来吊唁,甚至堵塞了林家门前的交通。

井上厦在林芙美子的评传话剧《吹笛打鼓》初次上演前夕写道:“我们不论谁都会犯错。但林芙美子明确地直视着自己的错误, 在战后写下了真正的好作品。” 依然是凭着一支笔,林芙美子为自己写下了扎实而耐人寻味的终章。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