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安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晏安澜 | |
---|---|
出生 |
晏文采 1851年 |
逝世 | 1919年(67-68岁) |
别名 | 丹右、虚舟 |
籍贯 | 陕西镇安县 |
职业 | 晚清京官,近代著名盐政专家 |
知名于 | 近代著名盐政专家,提出因地制宜的办法和产、运、销并重的措施,解决老百姓因盐税繁苛,盐价高昂而吃盐困难的问题,百姓大喜。 |
知名作品 | 《盐法纲要》、《盐政官制》、《两淮盐法要录》、《沿海产盐州县地理志》 |
晏安澜 (yan an lan)(1851~1919),本名晏文采,字海澄,号丹右,别号虚舟,陕西镇安县青铜关镇月西沟悦爱村人. 近代著名盐政专家,晚清京官,中华民国盐运使。
目录
生平简介
自幼勤奋好学,10岁时去旬阳沙沟程西园学馆就读。后又从名孝廉潘家亭学习,后在县试和州试时均名列前茅。 清光绪元年(1875)被推荐入三原宏道书院深造,省试中举,两年后殿试中进士。曾任户部山东司主事,莞榷司郎中兼司长,盐政院院丞,四川盐运使等职。
主持盐政30馀年
晏安澜为官主持盐政30馀年,殚尽竭虑,造诣颇深。晏主持盐政,注重实际调查。清宣统元年(1909),他不顾酷暑炎热和秋雨水涨,对江苏、浙东、河南等七省盐场进行了六个月的调查,深入了解盐政的弊端和人民之疾苦,如盐商囤积居奇、盐里掺沙、高抬市价,使许多平民百姓无盐可食。 他整顿淮北票盐,于宣统二年(1910)草拟整顿盐政办法24条,经清政府核准实施北盐销减价一半,使汝光十四州人民受益匪浅。河南正阳诗人严溦在《咏晏公榷政新法广惠群黎》一 诗中赞曰:"鹾政一新万民欢,堪称良法恩溥沾。佑民福国颂善举,街衢歌讴舞翩跹。" 注重调查研究,积累经验,编纂了《盐法纲要》、《盐政官制》、《两淮盐法要录》等书。那时就有人评价:“清一代陕儒官户曹最有声绩者获二人,一三原王公宏祚手纂《赋役全书》,一镇安晏公安澜手纂《盐法大纲》。”
“行旅歌于途,商贾歌于市,农夫歌于野。”
他对盐法颇有研究,详细地考察的记载沿海一带的地理风貌,以及当时的食盐运销和产量产值状况。视察江苏、浙江、河南等七省盐场。著有《沿海产盐州县地理志》一书,调查解决老百姓因盐税繁苛,盐价高昂而吃盐困难的问题,百姓大喜,“行旅歌于途,商贾歌于市,农夫歌于野。” 晏安澜在盐政上提出因地制宜的办法和产、运、销并重的措施,并据理抵制来自西贡、椰东等地的外商私商,努力维护国产盐利,在盐政方面的专著有《两淮盐法录要》。 [1]
甲午战争
1894年冬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湖南巡抚吴大瀓自请率湘军出关,督师辽东,以安澜“耿介朴诚,实事是”,奏调行营营务处兼办督操。期间,安澜经常策马先行,安排宿营井井有条,粮食供需心中有数,对日军行迹,运送辎重情况更是详细洞察。此外,还重视了解民情,严禁士兵骚扰百姓。然而由于缺乏战略配合等种种原因,清军第四次反攻海城失力,吴大瀓兵败革职,晏安澜随之返回。
建商山会馆,有碑为记
回京后,他便同山阳籍京官吴怀清筹划设立商山会馆,二人合捐3000金,又拜托商州知州李素在地方募捐6000金(其中李素带头捐了500金),1897年在老墙根炭机库买了官房一座(清末、民国为8号,现41号),创立商洛人自己的驻京会馆,作为陕西商县、雒南、镇安、山阳、商南五县公产,方便旅京学子、商人聚会,官员住宿办事,功莫大焉。 该馆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金柱大门一间,合瓦硬山顶过垄脊,门前石砌坡道。倒座房西三间、东一间,合瓦硬山顶清水脊。门内为两进四合院。一进院正房五间,合瓦硬山顶清水脊,带前廊。东西厢房各三间,合瓦硬山顶清水脊。二进院正房五间,合瓦硬山顶过垄脊,步步锦装修;东西厢房各三间。前后院有沿墙过道联通。宣统后,晏安澜又个人出资2000多两,重修馆舍,时有瓦房29间,灰平房15间,共44间,形成了中等规模的会馆。 1954年后,该房移交北京市房管部门,作为会馆存在了近60年,现为民居杂院。目前,除添建小房略显拥挤,装修后将前廊改为室内,部分厢房改建以外,基本保留了清末始建时的原貌。他还爱好诗文,其诗意深邃,气势豪迈。曾任清廷会典馆、礼制馆、宪政编查馆、资政院等纂修监修、顾问、谘议。[2]
捐资修建学堂
晏安澜秉直、正义。清末,陕西蒲城发生县令无故殴打教员、拘捕学生、封闭学校事件。受害者赴京伸冤,一时投拆无门,晏安澜知悉后,主动协助呈奏,终于胜诉,使肇事者受到惩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晏安澜捐资修建镇安县高等小学堂(原安业书院)。
民国元年(1912),晏安澜任四川盐运使前往沪州。1915年后时值护国战争,南北对峙,泸州城里流弹纷飞,官员多避难离城,唯独安澜留下料理政事,并大义凌然地说:“临难而去非夫也!”护国军蔡锷将军得知,致电称赞他:“今日之民国非公不成,今日之蜀士非公莫治,今日之川盐亦非公不能复振。”北洋军直隶督军曹锟闻讯后也指示各军:“遇有盐船,只准查验,不准刁难。”
晏回京养病时,四川商民屡次上书总统请其回任,赞扬他“莅川数载,清风亮节,有口皆碑”。 民国八年(1919)晏安澜在京去世,葬于西直门外法华寺村,胶州书法家柯劭忞为他撰写墓表。傅增湘、胡景伊、蒲殿俊等14位名人上《川绅呈大总统请立传文》,要求国史馆立传,编辑了《晏海澄先生年谱》。民众在四川乐山牛华溪建立祠堂,祠中供奉晏安澜遗像,匾书“有功于民则祭之”。 与此同时,为了纪念两位商州会馆的捐助者,吴怀清等人“建龛设主馆前院……集而致祭”,“保山先生(李素)……以院丞(晏安澜)并祀”。于是会馆前院正厅便成为晏安澜、李素在京的“祠堂”。 蜀人京人乡人,敌人友人后人,不约而同,可见大家对于晏氏的怀念和敬重,这就是安澜的人格魅力,不正是他的“绝处”么? 国史馆为其立传并纂写《镇安县晏海澄 先生年谱》。今四川乐山牛华溪建有“晏公祠”,祠堂悬匾书“有功于民”。[3]
清廉勤政,兴利除弊
晏一生清廉勤政,兴利除弊,生活朴素。他逝世后,四川人民在乐山县中华溪为其建立祠堂,以作永久性纪念。祠堂前临大江,后倚青山,祠中供奉晏的塑像,上悬匾额大书"有功于民则祀之",可见四川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著作
编纂了《盐法纲要》、《盐政官制》、《两淮盐法要录》等书。那时就有人评价:“清一代陕儒官户曹最有声绩者获二人,一三原王公宏祚手纂《赋役全书》,一镇安晏公安澜手纂《盐法大纲》。”
诗文专著
有《虚舟东行录》、《方山唱和集》。“万里南游良不负,载将墨妙满船回”的诗句,脍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