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遊褒斜道(龔保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春遊褒斜道》是中國當代作家龔保彥的散文。
作品欣賞
春遊褒斜道
春節回漢中老家過年,和親朋好友遊覽了心儀已久的褒斜道。
汽車從南鄭區出發,穿越漢中市區,往北行駛約30多分鐘,就到了主管着褒斜道的石門水庫管理局大院。
雖是初春時節,天氣仍很冷,寒風陣陣,雪花飄飄。車子剛一停穩,熱情的石門水庫管理局辦公室主任蘇建忠先生就滿面微笑迎上來,簡短寒喧後,就帶領我們一行十幾人乘車登上石門水庫大壩,如數家珍地向我門介紹起褒斜道來……
褒斜道位於石門,因由漢中境內的褒河之谷入關中寶雞眉縣境內斜水之谷而得名,全長470公里,其南口在漢中的褒谷,北口在眉縣的斜谷,屬古老的漢中盆地歷史上眾多古棧道——子午道、金牛道、米倉道、儻駱道、陳倉道、連雲道、祁山道、荔枝道中的一條。
棧道是我國古代在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通道,也是兵家攻守的交通要道,工程艱巨,路途險惡,是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蹟。《戰國策·秦》記載「棧道千里,通於蜀漢」。川陝之間的棧道始建於戰國時代,拓展於秦漢兩代,由於古代戰火焚燒和2000年風剝雨蝕,古棧道留下斑斑痕跡,引起今人無限感嘆。據說古代的蜀道中,90%主體在漢中境內。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漢劉邦採納大將韓信建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奪取關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褒斜道是我國歷史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一條棧道,據傳其鼎盛時「五里一閣、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500里棧道有各類建築約6000餘座,且路面平闊,可行車馬,氣勢恢宏,令人嘆服。
褒斜道南端叫小石門,北端叫大石門,兩個石門通長16.3米、寬4.2米,南口高3.45米、北口高3.75米。當時開鑿山石不是用鐵器或火藥,而是原始的「火焚水激」法。隧道內壁和石門南褒河兩岸懸崖上,留有漢魏以來歷代著名官員和文人題名及詩詞石刻。其中最為著名的書法珍品是《石門頌》、《石門銘》和魏武帝曹操揮毫寫下的「袞雪」二字。
1971年,石門所在地褒河因興修水庫,有約17萬方主要石刻通過鏨削鋸割,移入漢中市古漢台博物館,供遊人緬懷欣賞。遠古時期的一部分褒斜道,隨着石門水庫高約80公尺雙曲線拱形大壩的建成,已沉進大壩匯聚起的一汪清流中。現在的褒斜道,部分雖然是今人模仿古人建成的,但其因保持了古棧道飛岩走壁「險、峻、奇」的特點和神韻,仍有很高的欣賞價值,也仍有很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站在石門水庫陡直險要的大壩頂上縱目四顧,大壩兩岸蒼灰色岩石高聳的群山,仿佛一部厚重的歷史書籍,記載着這裡千百年來歷史的滄桑;大壩下遊河道右側山腳和半山腰裡一座座古色古香、飛檐翹角的城樓,以及一個個活靈活現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則仿佛古代建築和人物穿過漫長的時光隧道,向我們走來;而大壩上游倒映着天光雲影和褒斜道雄姿的一泓碧藍色湖水,則如一幅剛柔相濟的巨幅寫意畫,展示着人類神奇的創造力。
離開大壩,我們跨過左側一條小橋拾級而上,踏上褒斜道。只見那一根根深扎進岩石中的樁柱,或擔或撐,依山就勢,起伏不定,托起一條緊偎崖壁的崎嶇棧道。棧道上亭台相連,洞隧時現,樓閣嵯峨,甚是壯觀。其一邊是巍峨的高山,一邊是深邃的峽谷,行走其上,浴着空中翻飛不止的飄飄雪花,吹着呼嘯嘶鳴的獵獵野風,令人恍若置身歷史的煙塵中,不但感受到古人行路的艱難,還感受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更感受到曾演繹在這棧道上的一個個或悲壯激烈、或纏綿悱惻、或哀惋淒切的歷史故事……並讓人禁不住在內心裡自問:這難道就是一笑千金、烽火戲諸侯的冷美人褒姒曾踏足過的棧道麼?這難道就是劉邦、項羽和諸葛亮、劉備、曹操等歷史名人曾揮戈統兵,南北馳驅,導演過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歷史名劇的棧道麼?
蘇主任詳細給我們介紹了褒斜道歷史後,還給我們介紹了管理着褒斜道的石門水庫管理局。從他的話語中我們不難聽出,這是一個積極向上、努力奮發有為的團隊。近年來不但使這裡旅遊業得到大發展,將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還使發電、灌溉、防洪、養殖等綜合效益得到較好發揮,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為了使管理局進一步多部頭多產業發展,既為社會分憂解難,又把事業做大做強,他們在搞好旅遊、發電、灌溉的同時,還打算把石門水庫優質清純的水源送進漢中市區,用粼粼清波滋潤居住在漢中城裡的千家萬戶。
臨別時,我們還專門在景區旁邊一家小店,品嘗了石門水庫養殖的鮮魚。
這裡的魚因品種多,無污染,個大、肉嫩、味美,再加之烹調手法多樣,吃起來爽口、宜心、怡神……
凡來這裡遊覽的旅客,在遊覽結束時,能吃上一頓這兒各種風味的褒河魚,真不愧為人生一大享受…… [1]
作者簡介
龔保彥,男,作家,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