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阳古城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易阳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永年县西阳城村东、洺河北岸台地上,距县城临洺关西偏北7.2公里。现城基轮廓夯土清晰可见,西城墙北段有一段残存达四、五米之高,五十多米长。北城墙西段残存十五米,宽五米,高二米。城墙和城内发现有丰富的战国和汉代文物。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发展历史

古城形成于战国时期,是当时赵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自西汉时置易阳县始,历史上曾为易阳县治、易阳郡治、紫州治所、临洺县治。

易阳县,西汉置县始,属西汉赵国,东汉建安时改属魏郡,西晋属广平郡,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省入邯郸县。寻复置。建义初(528年)为易阳郡治。天平初(534年)易阳郡废,易阳县改属魏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属襄国郡。后周仍改为易阳县,属魏郡。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易阳县为邯郸县,开皇十年(590年)又改临洺县,属武安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于临洺县置紫州,武德四年(621年)州废,属磁州;武德五年(622年)属洺州;开皇十年(590年)改为临洺县,唐代为临洺县,属洺州武安郡。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临洺县为镇并入永年县。

易阳城是赵国邯郸西北的重要城邑,信宫是易阳城内赵王一处重要行宫。信宫,《春秋后语》亦称信武宫,地点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称:“在洺州临洺县也。”唐代临洺县在今河北永年县境内。赵国凡接见它国君王、贵宾、节日大朝、国家议事等多在信宫举行。如《史记-赵史家》载:“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梁襄王与太子嗣、韩宣王与太子仓来朝信宫”。“武灵王十九年春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

关于信都、信宫和檀台(信都的前身)的问题。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历史所所长、研究员孙继民,邯郸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郝良真考证,认为信都是赵国建立邯郸之外的陪都,是赵国的第二政治中心其地点为我们所指易阳古城遗址及周围附近。至于为什么要建陪都,二位专家认为,自赵国赵敬侯之后,直到公元前228年,赵国的政治中心一直是邯郸。

邯郸位于赵国疆域的东南部,东距齐国的聊城、西距韩国的上党地区都不过百余里,南距魏国的邺只有几十里,而且东、南两面有无天险屏障。在当时诸国间频繁政治斗争和军事纷争的背景下,赵国都城处于易受攻击的不利位置,难免随时受到来自敌国的威胁。在赵孝成王时期,不到百年时间,国都频遭危险,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邯郸有其地理位置接近敌国的不足,赵国统治者亦面临着都城一旦失陷,任何控制全国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应变的措施便是建立陪都,亦即建立邯郸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况且建置陪都是战国时期盛行的建制。关于建立时间及历史沿革,二位专家也认为,信宫的前身应为檀台,是君主居住使用的宫室,檀台、信宫、信都三者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名称。信都营建的最早年代已知是赵成侯二十二年(前355年)。

主要景点

易阳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省永年县西部的西阳城乡西阳城村东,遗址在洺河北岸的台地上,距县城临洺关7.2公里。洺河自西向东从城南流过,隔河与洺山、朱山、娄山相望。现城基轮廓夯土清晰可见,西城墙北段有一段残存达四、五米之高,五十多米长。北城墙西段残存十五米,宽五米,高二米。古城周长4.5公里,面积1.3平方公里,现古城址内有南阳城、北阳城、东阳城和戴庄四个村庄。这里的阳城地名应是汉代以来易阳城的略称。

在易阳城遗址西南隅,今西阳城乡政府所在地南约二百米处,有一高出周围地面两米多的台地,东西宽约三百米,南北约五百米,地下发现有许多汉之前的砖瓦和陶片,当地百姓称之为“紫禁城”,是“九连王”(或为“景梁王”之类的谐音)居住的地方。此外,城内保留有南校场、北校场、王法台等名称。这些流传下来的地名说明易阳城遗址在秦汉之前决非普通县城,“紫禁城”遗址的高大也决非普通建筑物的台基。易阳城遗址很可能是赵信都遗址或是原在信都遗址上的重建。[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