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易经」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易经'''》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
 
Oak對話 | 貢獻
行 3: 行 3: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亦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亦是诸子百家的开始。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
  
 +
==成书背景==
 +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ref>
  
==''' 成书过程'''==
+
==成书过程==
 +
《易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1]''' 
 
 在《汉书•艺文志》有两句话描述了《易经》的成书过程:“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他们三位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应该说起来《易经》是属于集体创作的。
 
 在《汉书•艺文志》有两句话描述了《易经》的成书过程:“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位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经历的时间非常长,所经历的圣人也很多,他们三位是不同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应该说起来《易经》是属于集体创作的。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2]
 
 《周易》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华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军事、科学、文学、农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为易、诗、书、礼、乐、春秋群经之首,设教之书,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2]

於 2019年1月9日 (三) 16:48 的修訂

易經》指《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其中《連山》和《歸藏》已經失傳,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 

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闡述關於變化之書,長期被用作「卜筮」。後人多學習其哲理,因而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辯證法哲學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亦是諸子百家的開始。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是群經之首。

成書背景

中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不發達,先民們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現象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認為在事物背後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間一切。當人們屢遭天災人禍,就萌發出藉助神意預知突如其來的橫禍和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的欲望,以達到趨利避害。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最能體現神意的《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ref>

成書過程

《易經》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1] 在《漢書•藝文志》有兩句話描述了《易經》的成書過程:「人更三聖,世立三古」。三位聖人——伏羲、周文王、孔子。伏羲在上古,周文王在中古,而孔子在近古,所經歷的時間非常長,所經歷的聖人也很多,他們三位是不同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所以應該說起來《易經》是屬於集體創作的。


《周易》即《易經》,是傳統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是華夏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周易》囊括了天文、地理、軍事、科學、文學、農學等豐富的知識內容,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