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可以说是自笔者攻读博士学位直至工作的近十年来对两湖地区所做学习探讨和研究的一个结晶。其中上篇的专题研究除了“生态环境与江汉清浊”一节及“川江石坝”一节是近一二年来写成的外,其余各章节之内容或观点都形成较早,至少是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已有了一些想法;而下篇的三个个案研究写成时间较上篇要晚,其中关于沙洲演变的个案相对较早,另两个则都写成于近一二年。

基本内容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开本:16

ISBN:9787208078949、7208078947

语种:简体中文

书名: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

作者:尹玲玲 邹逸麟

页数:322页

品牌: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8年8月1日

内容简介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系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对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尹玲玲,1973年12月生,湖南邵东人。1994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0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获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现任该校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明清社会经济史、环境社会史方面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明清长江中下游渔业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在《湖泊科学》、《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月刊》、《中国农史》等期刊上发表《从明代河泊所的置废看湖泊分布及其演变》、《明代湖广地区重要水利史料简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与洪涝灾害》、《明清时期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沙洲演变》、《略论清代的渔盐》、《论我国古代对河流水文学与动力学的认识》等学术论文30余篇。

图书目录

总序

绪论

上篇 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的专题研究

第一章 两湖鱼米之乡:产业结构的转变

一 明清两湖渔业概况

1.河湖水域与水产资源概况

2.河湖水体的理化特性与鱼类的生长繁殖

3.明初渔政制度的创设与渔税征收

4.两湖渔业生产概况

二 湖北地区的渔业与鱼课

1.渔业课税

2.渔业经济地位及其变迁

三 湖南地区的渔业与鱼课

1.明代前期的渔业

2.明代后期的渔业

四“渔”、“农”地位的转换:产业结构的转变?

1.河湖淤废与河泊所裁撤

2.堤垸围垦与农业拓展

小结

第二章 过度垦殖与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演变

一 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1.关于泥沙沉积方式与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的改变

2.关于江汉湖群演变的不同看法

二 江汉平原河湖水系变迁举例

1.明代前期的江汉湖群

2.明中后期江汉湖群演变的时间特点

3.明中叶以后江汉湖群演变的空间特点

三 围垦一湖淤一洪灾的恶性循环与时空特点

1.围垦一湖淤一洪灾的恶性循环

2.洪涝灾害的时空特点

四 生态环境与江汉清浊

1.以往关于两湖平原生态环境与上中游开发的讨论

2.关于江、汉二水含沙量的相关研究

3.江汉清浊之逆转

第三章 官方干预与调控:制度因素的考察

一 河道疏堵与堤防修守

1.河道疏堵之争

2.堤防修守之制

二 产业之间与人群之间

1.“渔”与“农”:产业之间

2.“土户”与“客民”:人群之间

三 地域之间

1.江、汉南北及“以邻为壑”

2.“利益趋同”与“地区协济”

四 官垸、民垸与私垸:利益阶层之间

1.官垸、民垸与私垸之区分

2.私垸弊端与严禁私垸

第四章 两湖水利文化

一 明代水利志书编修举例

1.内容介绍

2.资料来源的推测

3.后修通志的继承与发扬

二 清代水利志书编修举例

1.作者简介

2.内容评述

3.流传及影响

三 川江石坝:“三峡工程”之祖

1.川江石坝的修建背景

2.关于陈瑞:川江石坝工程的总设计师

3.工程组织与管理及其分布、规模与效应

4.余论

附都御史长乐陈瑞《川江石坝志略》全文

下篇 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的个案研究

第五章 沙洲演变、港市变迁及其人工干预——关于明清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沙洲演变及其影响的个案考察

一 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沙洲演变

1.问题的提出

2.偏东岸武昌江面的沙洲演变

3.偏西岸汉阳江面的沙洲演变

二 科技史的考察:时人对河流水文学与动力学的认识

1.问题的提出

2.对河中沙洲演变和水流特性的认识

3.运用水文学与动力学原理对沙洲演变进行人工干预

4.对江流洲沙与两岸岸线间水文学与河流动力学关系的认识与应用

5.小结及余论

三 长江武汉段江面的港市变迁

1.东岸港市

2.西岸港市

第六章 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堤防协修问题及其争端——以武昌府江夏、成宁、嘉兴、蒲圻四县的长堤协修事件为中心

一 四县地缘关系剖析

1.四县政区沿革

2.四县河湖水系

二 四县长堤筑防论略

1.四县长堤兴筑史略列

2.四县协修制度及其变迁

3.四县长堤防护区域

三 四县协修争端及其解决

1.万历三十九年嘉、蒲两县协修争端

2.乾隆三年江、嘉两县协修争端

四 修防工程的组织与管理一

1.官、绅、民的角色体现

2.“按亩派夫”与“雇募兴修”及其利弊

第七章 地质灾害、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关于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及其影响的考察

一 历史时期新滩的滑坡与崩岸

1.三峡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地质背景

2.以往研究的失误和辨正

3.历史时期峡江新滩的多次滑坡与崩岸

二 交通形势与航道疏凿

1.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滑坡后

2.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滑坡后

三 交通安全与地方利益的两难选择

1.宋时期

2.明清时期

四 江事预防与赈救

1.江事预防

2.江事赈救

五 川、湖二省交界地的驿传变迁与改革

1.明代驿传制度

2.新滩滑坡后巫山、巴东二县境内的驿传变迁

3.驿站设置改革难产的原因

六 驿递、交通与军事活动之关系

文摘

各种鱼类的生长繁殖

鲟(Sturgeon),硬骨鱼纲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鲟科(Acipenseridae)鱼类的统称,属溯河性洄游鱼类。鲟有20余种,中国有7种,其中经济价值较大的是长江鲟、中华鲟、史氏鲟和鳇。鲟栖息于近海或淡水的中下层,主要摄食无脊椎动物和幼鱼。体型一般均很庞大,一般体长为2—3米。鳇属个体可长达5米以上,重数百公斤,寿命可达100龄以上。中国四川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之称。淡水和溯河性种类约各居一半,有些种类兼有淡水性和溯河性两种类型。产卵期一般在春季,部分在秋季。鲟的经济价值甚高,为鱼中上品。肉肥美,供鲜食,熏制后其味更佳。卵珍贵,鱼子酱在欧洲为名贵食品。皮可制革,鳔和脊索可制鱼胶。

鲥(Macrura reevesii),硬骨鱼纲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鲥属,名贵食用鱼类,也属溯河性洄游鱼类。因每年定时由沿海上溯人江而得名。鲥分布于中国沿海以及朝鲜、菲律宾、越南。平时生活于海洋,每年春夏之交,生殖群体即出现于中国东南沿海并分别溯入西江、长江和钱塘江,一般在4月底5月初人长江。繁殖后亲鱼即降海,仔、幼鱼在江、湖中索饵生长,秋后陆续降海。鲥入江后,其产卵场附近或江河下游狭窄处都是良好渔场。鲥鳞下富含脂肪,肉味鲜美,为鱼中上品,以鲜食为主。带鳞“清蒸鲥鱼”是名贵菜肴。据《本草纲目》记载,鲥能“补虚劳”,“蒸下油,以瓶盛埋土中,取涂汤火伤,甚效”。

鲚(Coilia),硬骨鱼纲鲱形目(Clupeiformes)鲱科(Clupeidae)鲚属的通称,属溯河性洄游经济鱼类。刀鲚经济价值较大,又名梅鲚、刀鱼。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沿海一带。成鱼摄食虾和小鱼,幼鱼以端足类、枝角类、桡足类为食。每年2—3月亲鱼开始由海溯江而上进入干流、支流和附属水体进行生殖洄游。仔、幼鱼常在河口区生活,第二年人海生长和肥育。

河鲀(Oriental puffer),硬骨鱼纲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纯科(Tetraodontidae)东方鲀属(Fugu)鱼类的统称,属溯河性洄游鱼类。栖息于近海底层半咸水中,性贪食,主要摄食虾、蟹、贝类及小鱼等。[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