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傅友德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史·傅友德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傅友德,其先宿州人。元末走武昌,從陳友諒,無所知名。太祖攻江州,至小孤山,友德帥所部降。帝與語,奇之,用為將。從常遇春援安豐,略廬州。從征武昌,城東南高冠山下瞰城中,漢兵據之,諸將相顧莫前。友德帥數百人,一鼓奪之,流矢中頰洞脅,不為沮。同陸聚守徐州,元將擴廓遣將李二來攻。友德度兵寡不敵,遂堅壁不戰,以二千人溯河至呂梁,登陸擊之,敵敗去。度且復至,亟還,開城門而陣於野。李二果至,鳴鼓,士搏戰破擒二。召還,進江淮行省參知政事,鼓吹送歸第。元丞相也速來援青州,友德以輕騎誘敵入伏,奮擊之。洪武三年,蜀將吳友仁寇漢中。友德以三千騎救之,攻斗山寨,令軍中人燃十炬布山上,蜀兵驚遁。
太祖諭友德日:「蜀人聞我西伐,必悉精銳以抗我師。若出不意,直搗階、綿,門戶既隳,腹心自潰。兵貴神速,患不勇耳。」友德疾馳至階,晝夜行。抵階州,敗蜀將丁世珍,克其城。後渡漢江,趨綿州。時漢江水漲,不得渡,伐木造戰艦。欲以軍聲通綿州,乃削木為牌為千,書克階、綿日月,投漢水,順流下。蜀守者見之,皆解體。及聞友德破階、綿,搗江油,壽始分兵援漢州.以保成都。未至,友德已破其守將向大亨於城下,繼而進圍成都。壽等以象戰。友德令強弩火器沖之,身中流矢不退,將士殊死戰。象反走,躪藉死者甚眾,成都平。友德身冒百死。自偏裨至大將,每戰必先士卒。雖被創,戰益力,以故所至立功,太祖屢敕獎勞。尋副宋國公馮勝征山西,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
二十五年,友德請懷遠田千畝。帝日:「祿賜不薄矣,復侵民利何居?」藍玉誅,友德以功多內懼,定遠侯王弼謂友德:「上春秋高,旦夕且盡我輩,宜自圖。」太祖聞之,會冬宴,從者徹饌【注】,友德有一蔬不盡。太祖責友德不敬,友德出匕首袖中,日:「不過欲吾父子頭耳。」遂自刎。太祖怒,分徙其家屬於遼東、雲南地,而王弼亦自盡。
【注】徹饌:撤去食物。(摘編自《明史·傅友德傳》)
譯文
傅友德,他的祖先是宿州人。元末到武昌,跟隨陳友諒;默默無聞。太祖進攻江州,至小孤山,傅友德率部下投降。太祖與他交談,覺得他非同尋常,便任他為將領。傅友德跟隨常遇春支援安豐,奪取廬州。隨征武昌,許多將領叢城東南的高冠山俯視已被漢兵占據的武昌城,他們相互觀望,不願前進。傅友德率領數百人,一鼓作氣奪下武昌,飛箭射中面頰穿透兩頰也毫不氣餒,與陸聚駐守徐州,元軍大將擴廓遣將領李二來攻。傅友德估計寡不敵眾,於是堅守不應戰,另率領二千人逆河而上到達呂梁,登陸迸攻,敵軍敗退。傅友德料到敵軍還會再來,便迅速返回,打開城門,在野外列陣。李二果然來了,傅友德立即下令鳴鼓,士兵奮力搏擊拿下了李二。傅友德應召回京,晉升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太祖命人敲鼓吹號―將他送回府宅。元丞相也速來支援青州,傅友德以輕騎誘敵進入伏擊點,然後奮力追殺敵軍。洪武三年蜀將吳友仁侵犯漢中,傅友德率三千騎兵前去援救,進攻斗山寨,命軍中士兵每人燃起十個火把分布山上,蜀兵見此驚慌逃走。
太祖對傅友德說:「蜀人聽說我軍西伐,必定將其全部精銳部分抵抗我軍。如果出其不意,直島階、綿兩州,門戶被毀壞,蜀軍自己便會潰散。兵貴神速,只怕軍隊不勇猛啊。」傅友德晝衣行軍,疾馳至階州。抵達階州後,擊敗蜀將丁世珍,攻克此城。然後渡過漢江,直逼綿州。當時漢江水漲,不能渡江,傅友德軍為此伐木營造戰艦。為了將軍威傳達至綿州,傅友德竽走削成數千木牌,將攻克階、綿的日期刻上,投入漢水,讓它們順流而下。蜀地守軍見後,全部潰散而逃。等到聽說傅友德攻克階、綿兩地,直搗江油後,戴壽才分兵支援漢州,來保衛成都。援軍還未到達,傅友德的軍隊已經在城下打敗其守將向大亨,接着進閨成都^戴壽率部下驅象出戰^傅友德下令以強弓火器迎擊,他身中飛箭卻毫不後退,手下將士也殊死作戰^大象調頭而逃,踩死許多蜀人,成都平定。傅友德出生入死多場戰役,從偏將升至大將,每戰必定身先士卒。雖多處受傷,作戰卻更勇猛,因而屢立戰功,太祖多次下詔獎勵慰勞。
不久,傅冬德協助征西將軍馮勝遠征山西,因為功勳卓著封潁國公,加封太子太師.
洪武二十五年,傅友德請求獲得懷遠民田千畝。太祖說:「我給你的年祿、賞賜不薄,你為什麼年要去侵犯百姓的利益呢? 」藍玉被殺後,傅友德因為自己功勞很大而十分害怕,定遠侯王弼私下對傅友德說:「皇上已經年老,早晚會把我們全部殺掉,我們應該為自己考慮一下。」太祖聽說了這件事,恰逢冬天大宴文武,侍從撤席的時候發現傅友德有道菜沒有吃完,於是太祖指責傅友德不敬,傅友德從袖中抽出匕首說:「你不過想要我們父子的頭罷了。」於是自刎。太祖大』怒,流放傅友德的家屬到遼東、雲南,而王弼也自盡了。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