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水仙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旱水仙根 | |
---|---|
![]() | |
图片来源 | 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1753119&sid=1853621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旱水仙根 汉语拼音:Hàn Shuǐ Xiān Gēn |
旱水仙根,中药材名。本品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根。功能主治为:治痈疮红肿。外用:捣敷。[1]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旱水仙根
拼音名:Hàn Shuǐ Xiān Gēn
出处
《贵州草药》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韭莲的根。
原形态
形态详"赛番红花"条。
性味
治痈疮红肿。
功能主治
外用:捣敷。[2]
摘录
《中药大辞典》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鳞茎卵形,高3.5厘米,粗达3厘米,外皮黑褐色,膜质,内侧基部生小鳞茎。叶24枚,绿色,稍肉质,线形,长1565厘米,宽7—10毫米,向先端渐狭,先端钝,背面隆起,腹面内凹,横切面为新月形,下部5—8厘米扩大为鞘,相互抱卷呈圆柱形,外被褐色外皮所包,叶基即为鳞茎中的鳞瓣,花茎通常短于叶,常先于叶萌出,长15—25厘米,花单朵顶生;总苞片1,淡紫红色,长3.5—4.5厘米,下部合生成管,先端2裂;花梗长2—3.5厘米;花被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干后常为青紫色;花被管明显,长1.5—2.5厘米,漏斗状,花被裂片6,倒卵形,倒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而钝,长(3—)56厘米,宽1.2—1.5厘米,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的基部,花丝长3.5厘米和4厘米;花药线形,长1.2厘米。丁字着生,开裂后两端下弯呈马蹄形;子房倒卵形,长4—5毫米,花柱细长,柱头深3裂。蒴果近球形;种子黑色。花期5—9月。[3]
分布区域
昆明、绥江、屏边、富宁、鹤庆等地普遍栽培,也有逸生的。原产墨西哥南部至危地马拉,我国南北各地庭园都引种栽培,贵州、广西、云南常见逸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