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黑陶
日照黑陶 |
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制陶技艺,有色如墨,声如钟,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原始气息的古拙的美。日照黑陶”地理标志于2011年成功获得注册。目前日照黑陶地理标示使用单位仅日照兆启黑陶一家。
目录
基本内容
俗称:日照土陶
中文名:日照黑陶
工艺:练泥、造型、打磨、烧制
历史渊源
日照黑陶俗称日照土陶,是日照土陶器中的灰、黑色陶器。日照黑陶最早民间称谓出自明洪武年间村落族
谱,:“祖上以制作土陶器为生,土陶器包括红色、灰色、黑色土陶器”。据考证日照制陶的烧制方法为水润闷窑法,是烧制实用性黑色陶器的主要方法。1959年之前,在《日照市志》、《五莲县志》、《莒县志》、《安东卫志》等日照地方志上,日照制陶业被称谓为“日照土陶器业”。1959年至1990年被称为“土陶器业”、“陶瓷业”及”砖瓦业”等称谓,1990年以后改称“日照黑陶业”。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黑陶的名称也随着其形态以及功能的改变而发生变化。黑陶在1990年前称谓为日照土陶,功能为实用性生活器皿,包括黑碗、黑盆、青砖、青瓦等,官方记载从业人数上千人,产值上百万。土陶中的工艺品如泥哨、泥塑等也有记载。1990年以后,日照土陶官方称谓为日照黑陶,功能为高档工艺品,如花瓶、人物雕塑等,日照官方报纸、年鉴、地方志上都有记载。官方记载的黑陶工艺品企业已达30家,工商企业注册从业人员已达500人,年产值上千万。黑陶中的实用性器皿如黑碗、黑盆、青砖、青瓦已淡出市场。
以1990为分水岭,日照黑陶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百姓生活中的灰黑色实用性土陶,发展为高档黑陶工艺品。功能从实用到观赏。黑陶的形态也随之变化,从花盆到花瓶,青砖青瓦到平面浮雕、陶制大缸到大型工艺品、泥哨到各种模制工艺品、泥塑-----雕塑。工艺由简单的雕刻工艺发展到镂空、挑点、剔泥、平雕、浮雕等近80种工艺技法。
在日照市志中,共有26个村庄以窑命名。制作土陶器的村庄多达100个,因日照最早的地方志为《莒县志》,为明洪武年间编著,故日照黑陶器的传承历史可追溯到明朝,1920年日照县署设劝业所,管理全县的手工业,1955年7月,县人民政府设手工业管理科。
1959年后设县陶瓷厂,1990年设市黑陶厂,但因派系太多故无法区分,所以我们统称为日照黑陶手工艺传统技术。
“日照黑陶”的官方志称谓最早出现在日照经济开发区大事件中,1990年7月29日,出口加工区管委会与日照市文化局在黄海宾馆就日照市黑陶工艺品厂隶属关系改变事宜达成协议,文化局将黑陶工艺品厂无偿转让给出口加工区管委会管理。在此之前的莒县志(1981)、日照市志(1989)年、五莲县志(1991)中均称为“土陶器”。日照土陶器在官方地方志中明确包括黑碗、青砖瓦、缸瓮盆罐等,在官方记载中80年代手工艺人已达1000余人,烧制用的土窑也达到百余个,传承派系更是多达上百。最为著名的为兆启黑陶。
工艺流程
日照传统黑陶工艺包括练泥--造型--打磨--烧制四个基本工艺。
中国黑陶文化之乡
日照黑陶是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日照因此有“中国黑陶城”之美誉。日照历史悠久,陶文化源远流长。在距今约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陶器多以表面透黑的砂质陶和乌黑光亮的细泥质陶为主,有部分磨光黑陶,器表以素面为主,有的饰弦纹、划纹和缕孔,各类黑陶制品均制作精细、美观,特别是蛋壳黑陶高柄镂孔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制作工艺之精,堪称盖世一绝,系珍贵文物,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
日照的黑陶是中国的传统陶艺,这种陶器通体漆黑,闪闪发亮,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带有原始气息古拙的美,正是这种朴素的美,恰恰符合今天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时尚,而成为人们欣赏和收藏的精美艺术品.
龙山文化的代表——日照高柄镂空蛋壳陶杯
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黑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日照两城——“四、五千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
日照,这个中国新时期时代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这个境内两城、丹土等遗址被史学界称为“四、五千年前亚洲最大的城市”的濒海文化圣地,曾一度并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考古大师和寻宝者接踵而至。日照境内古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是中国龙山文化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的瑰宝”“华夏艺术之魂”,日照的黑陶制作迄今已具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
龙山文化的继承者
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国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七十万件。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门,着手系统地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龙山文化黑陶技艺,成立了“日照市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集民间和科研机构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待方面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在烧制上,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掌握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并已形成规模生产力。
大事记
1994年5月 日照龙山艺术院举行黑陶艺术家精品展。
1995年10月 中美联合考古龙山时代、两城镇遗址区域调查、勘探和发掘研究。
1995年10月 举办日照市金秋艺术黑陶作品展。
1996年12月 日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
1997年7月 日照黑陶作品《盛世龙瓶》代表日照庆香港回归在北京中国科技馆、北京艺术馆展出
1999年12月 举办“迎澳门黑陶艺术研讨会”。
2000年元月 举行迎新世纪黑陶文化艺术展暨研讨会。
2001年11月 中央四套播出《中国风日照黑陶》。
2003年12月 举办“庆元旦黑陶艺术大展”。
2004年8月 日照黑陶参加中央电视台“中国魅力城市”展示节目录制。
2005年10月 2005中国·日照龙山时代与早期国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12月 召开日照黑陶文化艺术研讨会。
2006年9月 举办日照黑陶创作展。
2006年11月 举办日照黑陶艺术创作研讨会。
2007年1月 举办第三届全国残疾人员职业技能竞赛,日照黑陶技艺展示。
2007年3月 举办“大海有约”2007年中国水上运动会(黑陶艺术水运纪念品)博览会。
2008年5月 参加日照市对口支援灾区绵阳募捐活动。
2008年8月 日照黑陶作品参加中韩文化交流展。
2008年8月 参加山东省大众艺术节,邢葆东、王炳山黑陶作品荣获金奖,苏兆启黑陶作品荣获泰山文艺奖三等奖。
2008年12月 举办庆祝龙山文化发掘80周年暨首届黑陶艺术研讨会。
2008年12月 举办日照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黑陶艺术展。
2009年9月 参加山东省第二届2009大众艺术节,邢葆东黑陶作品荣获泰山文艺奖二等奖,王炳山黑陶作品《看戏》荣获民艺类特别最佳奖,苏兆启黑陶作品《盛世鼎》获民艺类金奖。
2010年6月 召开山东省黑陶艺术家艺术作品研讨会。
2011年3月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东港区“中国黑陶之都·日照东港”称号并授牌。
2011年5月 两城镇被评为“山东黑陶产业第一镇”。[1]
参考文献
- ↑ 日照黑陶新风格的设计探索的方法.doc豆丁网,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