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影犯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戰後「本格派」坂口安吾短篇偵探推理小說全作品集
★多重推理與詭異手法的日本戰後初代本格經典
★特別收錄早稻田大學推理俱樂部讚譽名篇《暗號》
★與太宰治齊名的「無賴派」旗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推崇備至的文學大師
★日本超人氣動漫《文豪野犬》原型人物
《無影犯人》是「無賴派」旗手坂口安吾的短篇偵探推理小說全作品集,為國內首次翻譯出版。共收入了《投手殺人事件》《無影犯人》《金表殺人事件》《選舉殺人事件》等10篇偵探推理小說,其中特別收入了早稻田大學推理俱樂部讚譽名篇《暗號》。此外,還收入了2篇作者關於偵探推理小說的核心思想評論文。作者坂口安吾通過懸念和圈套的設置對戰後的本格推理做出了不同以往的推理寫作探索,將推理小說的重點更加集中在鬥智推理的過程。本書同名篇目作品《無影犯人》中的偵探只推斷出兩名嫌疑人,卻缺乏物證指出犯人,似乎表現作者希望與讀者互動,請讀者幫助小說主人公來指出誰是真兇的意圖。作為日本戰後本格推理小說的經典作品,整部小說集注重推理純味,因此是喜愛推理小說讀者的入門佳作。
·首次以全新精裝版致敬日本文豪坂口安吾,國內首次翻譯出版其推理短篇全部10篇作品
·特別收錄早稻田大學推理俱樂部讚譽名篇《暗號》
·以築摩書房《坂口安吾全集》為底本,北大日文系博士、北科大副教授傾力翻譯
知名推薦
我未有機會見過坂口安吾先生,但我一直很欣賞他的作品。在戰後的一段時期,他通過混亂來表達混亂的方式來貫穿其作品和生活,且他從未被虛假的安寧所欺騙。他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諷刺作家,他與時代的關係是冰冷的。 ——三島由紀夫
坂口安吾的文學作品都很有意思,因為顯示了他對事物不受約束的看法和活潑的個性。與太宰的文學是現代青年的文學相比,坂口的文學是未來的成年人的文學。 ——佐藤春夫
安吾的文字就如大壩開閘,奔流滾滾,直擊讀者諸君靈魂深處。高雅與通俗,深邃與浮誇,文學之精髓化為混沌,盡在書中。每一卷,都是安吾在縱情大笑;每一章,都是安吾在扼腕長嗟。 ——石川淳
作者簡介
坂口安吾 Sakaguchi Ango
(1906—1955)
日本戰後著名作家,「無賴派」文學領軍人物。本名坂口炳五。
出身豪門世家,幼時叛逆,小學、中學時期經常逃課,老師斥責其自甘墮落,不配以「炳五」為名,不如改名「暗吾」(日文音同「安吾」)。後其便以「安吾」為筆名。16歲時,因考試交白卷而被學校開除。後考入東洋大學文學部就讀,專攻印度哲學倫理。
1946年,發表《墮落論》,衝擊傳統主流觀念,一時風行日本。同年6月,發表小說《白痴》,獲譽「日本戰後文學的樣板」,一躍成為日本戰後新文學「無賴派」旗手,與太宰治齊名。其作品反抗固有傳統,揭露人性的虛偽和矯飾,力圖消除籠罩戰後日本的「進步主義」思想幻影,呼籲回歸人的真正本性。
1947年發表小說《盛開的櫻花林下》,成為流行作家。同年連載發表的推理小說《不連續殺人事件》,獲得第二屆「偵探作家俱樂部獎」(後改稱「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堪稱日戰後本格派推理小說的傑出典範。1955年,因突發腦溢血逝世,終年49歲。
譯者高西峰
北京大學日本文學博士,現為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
書評
提到坂口安吾這個名字,想必了解的人最先會想起他「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的名號。筆者早先也讀過他所寫的《墮落論》,對其頗有好感。之後,又因動漫《UN-GO》知曉他亦在推理小說方面有所創作,便去讀了原著《明治開化安吾捕物帖》(上下兩本於今年再版,與本作同系列,譯名為《時鐘館的秘密》和《小偷家族》)。而在本作開頭,坂口安吾闡述了其對推理小說的一些觀點。在筆者看來,既有些許的「暴論」,也有值得肯定的「堅持」。故而,筆者意欲小論一二,對其之於「古典本格」的理解及個人創作的風格淺做分析。當然,筆者才疏學淺,如有失言之處,還望海涵。
關鍵詞:坂口安吾;戰後本格;推理小說創作
2011年,一部名為《UN-GO》的原創動漫正式上線。這部番劇由骨頭社製作,以坂口安吾所著的《明治開化安吾捕物帖》為藍本進行改編,將原作中的時代背景放置到了近未來。故事以單元劇模式呈現,視點均以主角「最後的名偵探」結城新十郎,以及他的搭檔「因果」展開。
但這部番並非單純賣設定,而是在坂口安吾老師的原作基礎上,試圖向觀眾展現其思想內核。最鮮明的點便是,每次新十郎解開案件後,都會向着劇中角色,亦是向觀眾闡述其「墮落」的觀點。而隨着後期主線的展開,其原作中濃厚的時代感也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以筆者前期最為喜歡的一集(第五集)為例,新十郎在解開案件後所說的話,深有坂口安吾的「墮落意味」。
而緊隨其後的第六集《非常簡單的暗號》,其藍本即是收錄在本作《無影犯人》中的《暗號》一文。這部作品也是筆者在本作全部短篇之中頗為喜歡的一篇,坂口老師圍繞whodunit的設計甚為精彩,最後的結局也是十分契合筆者口味。不過,對於其他短篇而言,筆者的評價其實並不高。大多傳統而古典,但倒也契合坂口老師的創作觀點。
那麼,坂口安吾老師的推理創作究竟為何呢?
1.推理創作
坂口安吾老師曾總結出自己對推理作品的一些評價標準:
1.謎題的設置不應要求讀者具備某種專業知識;確有必要時(如使用了特殊性質的毒藥),須提前向讀者告知。 2.謀殺手段儘量簡單,複雜的物理機關不可取。 3.登場人物各式各樣,人人都有作案的可能。 4.殺人動機必須合情合理,且不得事先向讀者隱瞞。 由此可見,坂口安吾老師對於推理小說的觀點,即是將其視作純粹的解謎遊戲,亦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公平挑戰。在《無影犯人》開篇的緒論一《所謂偵探小說》中,他就明確指出「推理小說比文學的謎題要素多」。他認為就創作方法而言,推理小說與一般文學也是不同的。
其一者就在於,一般的小說創作過程之中,作者雖提前有構思,但仍會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之中被打亂設想。筆下人物會「脫離作者自己的掌控」,自行發展。這點,筆者認為恐怕與坂口安吾老師在自己文學創作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換言之,坂口老師在此方面屬於經驗之談。而在推理創作過程之中,坂口則強調在落筆前對於謎題的設置與解答就應妥善構思好了。如若讓人物自行發展,劇情任意妄為,則「不成體統」。(諸如作者後期改兇手之類,更則是不行)
坂口安吾特別重視推理小說所具有的邏輯性,認為當時(該文章發表於1947年)的日本並沒有很好的發展推理小說的土壤。其對當時一同被概稱偵探小說中的怪奇變格小說的態度也可想而知。另外,江戶川亂步也說過,在日本,怪奇靈異小說的受眾比純粹的解謎推理更為廣泛。不過,坂口老師認為當時的推理小說「幾乎沒有任何發展」這點,仍是有些偏頗。(暴論了)
坂口安吾還認為,推理小說作家一旦職業化,就很難寫就好的推理小說。推理小說是高度解謎的遊戲。坂口非常強調謎題屬性之於推理小說的重要。(也正因這個觀點,他對木木高太郎的觀點頗為不喜。同時,他也在後續的《推理小說論》中指出,含有犯罪元素的小說,如《罪與罰》等,並不可以歸為推理小說之類)他認為作家需要不斷寫出好的推理小說,就需要不斷注重自己筆下故事的謎題、詭計。要不斷變化,產生新的詭計,新的構想。在他看來,職業作家會出於主動(金錢主義)或被迫創作眾多作品。鮮能有作者能長期、高效地產出優秀且不同的詭計,於是大部分作者則會在此後去創作推理以外的作品,不得不遠離「推理」,或者發表一些拙劣的作品。(騙稿費)
當然,就以現在的視角來看,坂口的觀點似乎不能全然算錯。但,也並非就可以此認同。隨着時間的推進,推理小說中的不同流派的創作也在不斷更新着讀者們的眼界。即便其要點仍聚焦「謎題」,但展現方式、包裝手法、作者的表達重點也在變化着。只能說,坂口安吾確實有着對古典本格的堅持。
也正因為這個觀點,他認為推理小說的創作,一定是從愛好者開始為最適合的發展模式。另外,他還給之前自己所提到的「難點」,也就是作者如何多產而保證質量這點,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通過合作來解決。如若他能知曉後世岡嶋二人的出道的話,不知會露出什麼表情。不過,儘管如此,直至目前而言,合作作家似乎也是少數。至於坂口這一觀點,權當看過便可。
且讓筆者將話題重新拉回坂口安吾對推理小說評判的標準之上。光從這四條準則來看,即可發現坂口安吾老師對於whodunit一類的作品是更為喜愛的。而在上述他口中所認可乃至極為喜愛的「鮮有的多產且高質量」的作者,便也是一位在whodunit上頗有造詣的作家——
阿加莎·克里斯蒂。
2.「指指點點」
誠如江戶川亂步所言,坂口安吾是一位外國本格推理小說(尤其克里斯蒂)的愛好者。收錄在本作開篇的緒論二《推理小說論》發表於1950年,在那時,日本已引進阿加莎的作品有七本,短篇暫不可考。其中四本,都被坂口老師老師提及,並加以讚賞。
坂口安吾相當認同「推理小說是一種高級娛樂,是作者與讀者的智力競賽」。但他也認為,推理小說除此以外,推理小說應不做他想,與「藝術絕緣」。在此,可能會有人舉出松本清張及其以後的社會派來反駁。筆者可稍作辯解,其實松本清張在當時也有希望重振「本格推理」的解謎屬性, 他還主持監修了一部試圖展現其理念的推理小說作品集,但因為參與的作者們文風已定,沒能達到「新」的效果 。而江戶川亂步亦有對其筆下《點與線》做出邏輯解解謎方面的好評。可見,坂口這樣的觀點其實不算過激,對於推理小說文學性的爭論自古有之,在此處不作詳談。而是如筆者先前有言,是一個純粹的古典本格推理愛好者所持有的觀點。而事實上,筆者亦是認同將推理視作娛樂,視作一種智力競賽——所有線索均已給出,推理由此展開——fair-play於今日依舊是所有(本格)推理作品的基點。但無疑,這一在如今有着繁多頗具魅力作品的類型文學發展至今,也絕非靠着純粹的「推理謎題」的創作所致。
除了繼續強調推理小說的謎題屬性以外,坂口安吾還對當時的一眾推理作家「指指點點」。當筆者看到被亂步認為是堅守本格創作的甲賀三郎等人,被坂口安吾認為是「作品之中缺乏那種令人信服的推理和詭計」時,着實是有些哭笑不得。他對小栗蟲太郎老師更是印象頗差,認為其不過是在專注效仿范·達因作品中最差的那一部分。換言之,坂口安吾對於炫學一流的推理相當厭惡。不過之於這一點,筆者要稍作反駁。「炫學」絕非是一種掩飾,而是對邏輯解謎的一種特殊的鋪墊。儘管坂口認為其讓作品不再輕快,甚至增加了閱讀難度,但私以為,正因如此,才讓一部分作品變得更加有「嚼勁」,更可體現作者的(另類)功底。
另外,坂口安吾對複雜的機械詭計好感度不高,這點可以想見。但在後世,以複雜而意想不到的howdunit直球取勝的作家不在少數,其精彩的詭計依舊能讓讀者驚嘆作者精巧的構思。不知坂口安吾老師又將如何評判。不過,在那時他也與江戶川老師一樣,發出了各種機關詭計乃至手法已屢見不鮮,甚至是過度使用的感慨。本文之中,他認為推理小說原本就是以發明新詭計為主要課題。就筆者個人的閱讀而言,這裡的含義應是更加傾向於「推理小說的梗更多在於底層邏輯的再包裝」而產生的「新詭計」,從不同視角到不同情境下的不同演繹能帶給推理小說以更多的空間。「詭計」當然是推理的主要課題,而「推理的形式」或許也可被視作重點之一。或者說,推理解開謎題是一種必然存在的要素,而坂口安吾極為在意這一點。
被坂口盛讚的作者有三位,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還有橫溝正史。坂口認為阿加莎頗具天賦,對其謎題的設置、推理的合理性大加讚賞。在他的觀點裡,奎因的推理合理性則不及阿加莎。(從某種意義上,又是一暴論)當然,有這一觀點的原因,據他個人所述,是奎因的推理缺乏「決定性的證據」。本文在描述時稱「奎因亦是繼克里斯蒂女士之後的天才」。雖然奎因的出道作《羅馬帽子之謎》(1928年)確實比阿加莎的出道作《斯泰爾斯莊園奇案》(1920年)晚了8年。但如此翻譯,實在有種這兩位似乎處於兩個時期的錯覺。希望讀者們不要誤會。這兩位是在同時期同台競技的兩位偉大作家。(新星版的「奎因是緊隨克里斯蒂女士之後出現的天才」更好一點)
除了這幾位以外,坂口對於其他作家的評價並不高,認為他們的作品缺乏關鍵要素,雖然真相大多以外,但沒有「合理的,令人信服的意外」。黃金時代三大家中剩下的那位約翰·狄克森·卡爾被他認為太過於追求意外。其筆下名著《三口棺材》被其認為是「不合格」的。在筆者看來更是有些「暴論」。不過,必須要跟各位讀者提及的是,在《三口棺材》初次被引進到日本時,包括江戶川亂步在內一眾人物對其評價都不高。筆者在此貼出日文wiki的截圖以作論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