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市赫店鎮宏林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無為市赫店鎮宏林小學始建於1951年,時名「赫店小學」。1977年,學校遷址新建。1996年再次遷至無為西郊無開公路旁,更名為「無為縣赫店鎮中心小學」。
學校概況
學校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擁有教學樓、綜合樓各一幢,。配有會議室、衛星收視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1]、「映山紅留守兒童工作站」、圖書室(藏書12000餘冊)、閱覽室、儀器室、實驗室[2]、少先隊活動室、舞蹈室等。校園內涼亭、水池交相輝映,花草樹木搖曳生姿。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學生850多人,設17個教學班。教職工40人,小學高級教師25人,教師隊伍學歷合格率100%。在職教師中,獲「華東六省一市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教師1人,市教壇新星1人,縣教壇新秀2人,縣教學能手5人。
辦學理念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面向全體、注重個性、培養特長」的辦學理念,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堅持德育為先,科研興校,質量立校。通過外塑形象,內強管理,全面提高了教育質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95年,學校被國家基礎教育司授予貧困地區「女童教育項目工作先進單位」。1999年,學校被評為「巢湖市花園式學校」和「巢湖市文明單位」。2001年,學校獲「巢湖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學校」稱號。2004年,學校被評為「巢湖市示範小學」。2006年學校又被評為「巢湖市綠色學校」。2010年,學校被無為縣委縣政府授予「綜合治理先進單位」。
櫛風沐雨,春華秋實。無為縣赫店鎮中心小學將繼續開拓進取,勇往直前,以百倍的努力和飽滿的熱情,實現學校新的騰飛。
位置
赫店鎮赫店老糧站。
校園諮詢
無為往事丨赫店宏林小學拾憶
每次回鄉總要途經我的小學——無為縣赫店鄉宏林小學,這是我上學時學校的全稱。學校早已停辦,後來好像有一段時間成了村辦小工廠,小工廠倒閉後就一直這樣荒廢着。雖然現在只有殘垣斷壁、青青荒草,破敗不堪,但我每次路過,總不禁停車、駐足,仿佛遇到兒時的玩伴,雖不再熟悉,打聲「招呼」,總會勾起塵封在記憶深處的點點滴滴過往。
圖片
記憶中,兩棟相對的五間紅磚灰瓦平房,兩堵相對的紅磚矮牆圍成了一片四方天地,小天地空曠平整,有一個水泥乒乓球檯、一個旗杆,兩棟房子前四棵青松,這便是校園。校園雖小,但不乏活潑。課間,我們三五一群,聚集在一起打陀螺、彈蛋子、滾鐵環……僅有的課間十分鐘也能把自己弄得「灰頭土臉」。學生的力量總是強大的,泥土地的操場被我們一屆一屆地「打磨」,也變得「油光鋥亮」,一點兒也不輸於現在的鋼筋水泥地。鄉下孩子的成長總離不開泥土,上課的課桌也是一半土、一半木,兩個土堆堆兩邊,中間放上一塊長長的木板,便是一組小學生的課桌,板凳是自家帶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排座位不論個頭大小,只論板凳高低。
如今,矮矮的圍牆一半坍塌一半顫顫危危,十間校舍也有大半空頂朝天,僅有幾間完好的教室堆滿了銹跡斑斑的機械,曾經空曠平整的泥土地操場雜草叢生,只有那四棵青松在雜草、矮牆和斷壁中高高聳立,翠蔓挺拔,圍牆邊的乒乓球檯雖殘破,但依舊能看出原有的模樣。這個乒乓球檯,讓我記憶猶新的倒不是揮拍打球的場景,而是每天早讀課後,我站在乒乓球檯上,大聲喊着:「1、2、3、4、5、6、7,2、2、3、4……」的廣播體操節拍,那時的學校還沒有大喇叭,廣播體操全靠人喊,我從三年級「上崗」和另外一位同學輪流喊了三年的廣播體操。
操場中間的旗杆早已不翼而飛,只有露出地面的一節樁。旗杆下有我們莊嚴的時刻,也有我們「傷心」的一瞬。莊嚴的是每周一升國旗,一群衣衫襤褸的孩子,縱隊排開,用最響亮的聲音,唱着國歌,目視國旗冉冉升起;「傷心」的是誰要是調皮搗蛋了,亦或作業沒有完成,就會被老師請到國旗下罰站,我們那時叫「站相」。時至今日,國旗迎風飄揚,我們在下垂頭喪氣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現在想來,老師這樣安排也許是用心良苦,讓我們面對國旗「懺悔」自己的過錯。
睹物思人,想起小學生活,不禁憶起我那些至真質樸的小學老師們。我的小學老師大多數是民辦教師,那時鄉村學校教師不足,但凡有點文化的大多要被請去當老師,我的一年級語文老師姓周,聽說是上海下放知青,後來在農村成了家,一直紮根農村。據說當時學校會教拼音字母的老師不多,周老師是知青,有文化、會拼音,便承擔了一年級語文啟蒙教學,所以周老師是我們村幾代學生的啟蒙老師。周老師雖然長期生活在農村,即便穿着最簡樸的衣服,也顯得端莊優雅,上課聲音雖不洪亮,但娓娓道來,那略帶上海腔的「a、o、e……」開啟了多少農村孩子的夢想之門。後來聽村上人說,周老師生活極不易,丈夫守着幾畝田,自己民辦教師工資微薄,一個曾生活在大都市的女青年,就這樣把她幾乎一輩子的時光奉獻在了一個窮鄉僻壤的鄉村小學。
當時,鄉村學校民辦教師的處境都是非常窘迫的,他們大都有兩個身份,一個是老師,一個是農民。記得教我們數學的謝老師,常常是在田裡幹完活,光着腳、帶着鍬到學校,在辦公室換上鞋就到班上上課,放學後拖着鍬繼續到田裡幹活。他們一邊在莊稼地里辛勤勞作,一邊在三尺講台勤奮耕耘,在那個師資匱乏的年代裡,正是這些勤勞、質樸、善良的鄉村教師,為農家孩子們點燃了人生的第一盞明燈。
現在的鄉村基本沒有小學了,我所讀的這所小學曾在離它不到一里的地方重建,校舍環境大有改善,但沒幾年,因生源過少,孩子們轉到鎮中心小學上學,這所鄉村小學也就徹底關停了,只留下這些塵封的校舍,斑駁地記錄着兒時懵懂的歲月,爛漫的時光。
參考文獻
- ↑ 一步搞定新一代多媒體教室,這都不知道你就out了! ,搜狐,2019-06-12
- ↑ 「理化生實驗室」應該如何設計,豆丁網,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