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旅行者与魔术师

旅行者与魔术师》(英语:Travellers and Magicians),是一部叙事小品文,由不丹藏传佛教上师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Dzongsar Khyentse Rinpoche, Khyentse Norbu,或译钦哲诺布)继1999年执导的《高山上的世界杯》(Phörpa)后再度推出的作品。

不丹电影《旅行者与魔术师》 图片来源:旅行者与魔术师十方准提

目录

导演简介

本片导演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1961年6月18日),出生于不丹,7岁时被十四世达赖喇嘛萨迦法王及十六世噶玛巴认证为宗萨钦哲确吉罗卓(Dzongsar Khyentse Jamyang Chökyi Lodro, 1893-1959)的转世,

 
旅行者与魔术师》导演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后由顶果钦哲仁波切为其进行昇座礼,曾在萨迦学院参研佛教哲学,是全球唯一具喇嘛(上师)身份的导演,仁波切身为不丹国师受人钦仰,出奇的编导才华也被世人肯定,但他并没有因电影而荒乎弘法本职,仍在世界各地积极宣扬佛陀教义,台湾有《正见.佛陀的证悟》、《佛教的修道与证悟》等书的出版。

小活佛》电影顾问

钦哲诺布自幼喜爱影视,13岁时第一次看到电视,就被声光影像所吸引。成年后际遇"末代皇帝"导演柏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拍摄《《Little Buddha》(译成"小活佛"或"小喇嘛")受聘为顾问,由于参与投入,产生对执导演筒浓烈的兴趣,进而开启电影艺术创作之门。

首部发光电影 《高山上的世界杯》

仁波切虽非科班出身,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但初次执导的作品《高山上的世界杯》甫一推出即获佳评,让世界注意到这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不丹王国。《高山上的世界杯》是部写实的喜剧片,演员皆来自寺院喇嘛,以自身诠释本色,演来生动自然。仁波切惯以单纯的音声影像,传达内在深层心灵探索。《高山上的世界杯》台湾卖出800万票房,仁波切以不到四十万美金成本完成制作,在各地热卖,法国以及加拿大版权费各40万美金,澳洲、德国版权各30万美金的佳绩,马来西亚热卖了半年,可谓名利双收。不过,出人意表的是,仁波切在入围坎城导演双周后,领取独立制片赞助完成后制时就将版权卖断,一毛好处都没有捞到,对一般人来说甚为可惜,但是仁波切淡然地表示,他已经赚到了辉煌的信誉与经验斯以足够…

剧情分析

叙事小品

旅行者与魔术师》全剧在不丹拍摄,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第一部在家乡拍摄的电影,也是不丹人亲制第一个打入国际舞台的电影,并以不丹国语“宗喀语”(亦称“宗卡语”Dzongkha)发音。电影主题是叙述一名追求美国梦的不丹年轻官员敦杜在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导演并没有以严肃教条方式劝说,反而是将禅理消化成可亲的人物,以轻松幽默的对话呈现,清新自然如同在炎夏中一股沁凉甘泉润入心肺,仁波切独具魔幻又写实练达的拍摄手法,让观者有如上了一堂丰富有趣的禅学课。

逐梦之旅

本剧片长108分钟,从不丹某村落新上任官员敦杜(Tsewang Dandup 饰)说起,敦杜的个性桀傲不逊,偏爱西方新事物,对于家乡沉闷的步调感到倦怠,他跟时下年轻人一样喜欢逐梦,梦土就在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他央请朋友帮他办了张美国签证,之后日夜守候等待邮差送来带领他前往美国的信。在引颈企盼下,他得到纽约一家公司寄来的信函,通知他三天内必须报到。敦杜兴冲冲穿上了胸前印有“我爱纽约”的T恤在帕罗节(不丹最大的宗教节日)期间请假,悄然包好行李,准备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

但是当他看见每日唯一的一班公车从眼前呼啸驶过时…心里满是懊恼,错过了这班他只好枯坐在路旁等著搭便车,此时他碰上一位卖苹果的老翁与一位话语充满智慧的僧侣及以及卖米纸的老伯与他的女儿苏南,他们不约而同前往另一个城市而一起等搭车。

欲望与金钱的诱惑

就在金钱欲望驱使下,敦杜一心想要永远离开这个国度,追求心中的梦土─美国。为了圆梦他宁愿放弃家乡的官职,当然年轻人有理想抱负要离乡背井闯一闯。但事实上往往不如预期,很多人被迫做低阶劳力如摘苹果等工作,也就是敦杜第一个遇见的卖苹果老人的工作,但是敦杜对老人却是嗤之以鼻,甚至不让座给他。

僧侣智语

再来敦杜遇上了一位喇嘛僧侣,喇嘛得知敦杜的意图,就对他说:“关于到梦土,你必须小心,因为当你醒来的时侯,可能会感觉到不太舒服。”随后为他讲述了一个故事:一名不丹青年塔西,他是个半调子不成火候的魔术师,镇日思量著如何到外地找女人,就算荒废了自己法术的学业也不在乎。这天,塔西骑上了新买的马,却被马儿丢弃在森林深处,所幸不远处有一户人家灯火通明,塔西向林中的隐居老人求助,老人看他可怜只好收留这个突来的陌生人,谁知塔西暗地里起了色心,被年轻貌美的女主人阿黛所吸引。不久塔西和老人的对立愈发明显……塔西的心中充满欲望和自私,他想占有阿黛,甚至想和她联手谋杀亲夫。

光影交错 魔幻写实

有一幕是导演刻意创造出来的二重空间交叠错置感:一边是喇嘛僧人说著魔术师塔西的故事,另一边演著敦杜的故事,两者互相穿插成为对照。

塔西趁著老人熟睡时,跑到外面偷看他老婆洗澡,看到一半却被草丛中的杂音吓到立刻转身,下一幕便转接到敦杜乘坐的巴士被传来轰隆的引擎声惊吓,偷窥者被草丛杂音惊吓与巴士引擎声吓到敦杜般两相对照,有异曲同工之妙。

 
旅行者与魔术师》电影海报

塔西很快从梦中惊醒,原来是他的弟弟在午餐里施了法,让他进入幻境,经历了与阿黛的情欲纠葛,欲求不满的失落导致美梦易碎。也许塔西的弟弟正是这位喇嘛僧侣,他想藉著故事来点醒敦杜,不要被美国梦冲昏了头,否则醒来是不舒服的。

老者金言

僧侣之后敦杜巧遇─对卖纸的父女。卖纸的老伯认得敦杜也知道他的身份,就告诉他:“年轻人,你是村子里很重要的人。”这短短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敦杜的心,老伯劝他别让梦想障蔽了双眼,这样会看不见眼前真实的景物,当然更感受不到身边人们的真诚。更确切地说,老伯看穿了敦杜是利欲熏心的人,老伯说女儿苏南因考不上大学就回家帮忙卖纸,女儿却偷偷告诉敦杜,其实她已考取大学,因为母亲早早过世,她不忍年迈的父亲这么辛苦,所以回家帮忙。女儿为了家庭舍弃了学业牺牲所有,对比敦杜无视于双亲,一味想离开家乡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对比。一向桀傲不逊的敦杜在这趟旅程中与大家热切互动,心头不禁暖和了起来。敦杜有抽烟的习惯,僧侣劝他戒烟,但敦杜不听当耳边风。第二次抽烟又被美少女苏南纠正,他马上将手中的烟立刻熄掉。这前后迥异的态度落差,突显了少女苏南在他眼中的地位,令人莞尔[1]

心的方向

 
旅行者与魔术师》海报

片尾车子转过一个山路,画面静止约十秒钟后渐渐淡出。显然在敦杜的内心也出现了一些转折,他与喇嘛僧侣两人都搭了车,僧侣又开始跟敦杜说起故事来了,当他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官员,他踏上寻求梦土的旅程…”敦杜会心一笑,知道僧侣谈的就是自己,但是影片却在此时转暗终至消失谢幕。这样的Ending留给观众什么答案?敦杜最终是去美国?或者回到村庄?他会不会为了找寻苏南而留在不丹?或是下决心坐到市集,拿了美签飞到美国?答案在各人心中。

明确的说,敦杜这个旅行者和魔术师塔西同样都从追梦中觉醒,似乎都在现实与梦想间找到了方向。正如法国著名作者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此语中的涵意也可以说,我们都是旅行者,航行在自己人生的海洋,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我们的心掌舵了前进的方向。

梦土非遥 即在身边

为梦土飞奔的敦杜和魔术师塔西二段看似平行的故事,却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物串连著,诚如塔西所言,“希望往往会带来痛苦”,意思并非消极地要人们不要去做梦,而是要看清自己,真正的天堂往往就在身边美丽的家乡,而非远在大洋洲外陌生的国度[2]

 
旅行者与魔术师》剧中人物敦杜与苏南

对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而言,一位以电影做为传教弘法的仁波切,他的心中有一块梦土是由光影构筑的乌托邦。他渴望拥抱西方的电影艺术,但东方的不丹才是自己的家园。去留之间成了导演人生中的难题,所以投射出旅行者敦杜不断地找寻留下来的目的。或许敦杜所遇的喇嘛僧侣的智慧语就是亲哲仁波切对世人的告白。也可能敦杜在旅途中看到苏南纯真的一面,以及喇嘛僧侣的故事促使他省思梦土的意义。导演试图留住不丹的纯洁,并批判、重新思考大城市的利欲,让观者的心把自己置位在旅行者敦杜和魔术师塔西,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正是宗萨钦哲仁波切导演电影的神奇魔法!


相关资讯

本片在2003年台湾金马影展时入围“亚洲视窗”观摩片,同年入围威尼斯国际影展“电影顺流”单元。

视频

旅行者与魔术师预告,By/安可,2013-12-15
Travellers And Magicians (w/Subtitles),By/oFLuXable,2016-12-14

参考来源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