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施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施績(?-270),字公緒,三國時期丹楊故鄣(今浙江省安吉縣)人,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之子,孫亮登基後恢複本姓"施"。施績有將領之才,轉戰四處,是吳國中後期的大將,主要負責荊州重地的軍事,官至上大將軍、左大司馬(當時吳國最高的軍階)。

施績年輕時,因為父親的關係而當上郎,後來擔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後,施績統領朱才的兵馬,跟隨太常潘浚征討五溪(荊州西南部山區)的蠻人,以膽量和勇力受人讚揚。後來施績任職偏將軍營下督,處理盜賊事件,執法公正嚴明。

生平

[1]

  施績年輕的時候,因為父親的關係而當上郎,後來擔任建忠都尉。叔父朱才死後,施績統領朱才的兵馬,跟隨太常潘濬征討五溪(荊州西南部山區)的蠻人,以膽量和勇力受人讚揚。後來施績任職偏將軍營下督,處理盜賊事件,執法公正嚴明。

242年,吳帝孫權封三子孫和為太子,又封四子孫霸為魯王,此後吳國爭愈演愈烈。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孫和;而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孫權寵愛的魯王孫霸,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魯王孫霸積極結交知名人士,曾經親自到施績的官署,挨近他坐著,想和他套交情,施績卻從座位上站起來,推辭表示不敢承當。後來孫霸奪嫡失敗,250年被孫權賜死,而太子孫和也被廢為庶人。

249年三月,施績的父親朱然去世,他承襲父親的事業,擔任平魏將軍、樂鄉(今湖北省江陵縣西南)督。次年,魏徵南將軍王昶上表,認為孫權在爭中罷黜賢臣,機不可失,以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縣(今重慶市巫山縣)、秭歸(今湖北省秭歸縣),荊州刺史王基攻擊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王昶自己進攻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共三路兵馬伐吳。吳國以施績堅守江陵城。

王昶無法攻下江陵,想要引出施績到魏軍擅長的平地決戰,於是令五軍從大道退還,使吳軍高興而鬆懈;又將所斬獲的人馬鎧甲等環繞城池,激怒吳軍,設下伏兵等待吳軍的追擊。施績見狀,在信中與奮威將軍諸葛融約定:「王昶軍隊遠來疲睏,馬沒有糧食,因為戰力不足而退走,這真是上天幫助我們。現在追擊所需要的力量小,可以引兵接應;我破王昶於前,你乘勢追殺於後,就不只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了。」諸葛融答應了施績。於是施績率領士兵追擊王昶的軍隊,一直到距離城池三十里的紀南(今湖北省江陵縣北),而諸葛融卻沒有進軍,造成施績後續失利,大敗而歸,折損了部將鍾離茂、許旻。雖然最後施績戰敗,但吳帝孫權仍然十分嘉獎他在此戰的表現,斥責諸葛融的失職;而諸葛融因兄長諸葛恪的權貴,才勉強保住官位。施績和諸葛恪、諸葛融兄弟的關係一直不好,在這次事件之後又更加惡劣。

252年,孫權卒,孫亮繼位,施績被任命為鎮東將軍。253年三月,諸葛恪舉吳國大軍進攻魏國的合肥新城(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要施績和他合作,便將施績和諸葛融一起留置在半州(柴桑附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北),卻讓諸葛融代理施績的職任。諸葛恪行事囂張,大肆興兵而失利,以致民怨沸騰,而這次戰敗回國,十月便被武衛將軍孫峻在筵席上暗殺。孫峻又派遣無難督施寬前往荊州,指示當時屯駐在江陵的施績軍隊以及在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的孫壹軍隊,前往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擊殺奮威將軍諸葛融和他的三個兒子;諸葛融則服毒自殺身亡。施績復還樂鄉後,得到了「假節」(不經請示,便代朝廷行事)的權利。

257年,施績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當時丞相孫綝把持朝政,大臣都不心服,施績擔心吳國內部不安,魏國會趁虛而入,便秘密與蜀漢通信,結交蜀漢一同防禦。蜀漢於是派遣右將軍閻宇率領五千將兵增強防守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待必要時支援施績。258年十月孫休登基,同年臘月孫休與張布、丁奉等密謀,除掉專權的孫綝,施績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管轄範圍從巴丘(今湖南省岳陽市)到西陵(今湖北省宜都市)。

263年十月,魏大軍伐蜀漢,蜀漢告急於吳國。吳帝孫休命大將軍丁奉督諸軍向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將軍留平到南郡(即江陵)與施績商議進兵方向,將軍丁封、孫異到沔中(漢水中游)以救蜀漢。但是施績還沒出兵,蜀漢就滅亡了。

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268年十月,孫皓命施績兵至江夏(上昶城,今湖北省雲夢縣南),萬彧進攻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魏國以司馬望統領步騎二萬迎擊,聲援二城,而荊州刺史胡烈這一路則打敗了施績。

陳壽評施績有將領之才,可以說繼承父業。270年四月施績卒,之後吳國荊州的軍事大任便交到了陸遜之子陸抗手上。

特徵

  朱績執法不偏不倚,對上司以禮相待,如魯王孫霸坐下,朱績必會站起來,以視尊重。

  

家庭

  祖父母

  朱治,本為朱然之叔,後成為養父。為東吳孫家三代元勛。

  施氏,朱然生父。

  朱氏,朱然生母,為朱治之姊。

  父

  朱然,朱績之父,本為朱治之甥,後收為養子。為東吳的重要將領,繼承呂蒙的位置。

  朱才,朱績二叔。繼承父爵,官至偏將軍。

  朱紀,朱績三叔。娶了孫策之女,官至校尉。

  朱緯,朱績四叔。數歲早夭。

  朱萬,朱績五叔。數歲早夭。

之女

 张姜子,西州人,张济妹也。李惠姑,齐人,夏侯玄妇也。施淑女,山阳人,施绩女也。郑天生,邓芝母也。此数女子昔世有仁行令闻,并得在洞中。洞中有易仙馆含真台,皆宫名也。含真台是女人已得道者,隶太玄东宫。此二宫盖女子之宫也。又有童初萧闲堂二宫,以处男子之学也。——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施姓起源

歷史來源 「施」源出 ; 一 、出自「子」姓,為「殷民七族」之一。據《左傳》所載,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為制旗幟的工匠。

二 、以國為氏。夏代諸侯國有「施氏」之國,在今湖北省恩施縣,其後有「施」氏。

三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魯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孫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為氏。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認的施姓發源地,則是3000年前的魯國。這是根據《姓纂》上面的記載。《姓纂》是這樣說的:「魯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孫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孫也,因氏焉,漢有博士讎。」由此可見,施姓是周代的諸侯魯惠公的後裔,魯惠公的兒子名叫施父,是魯國的大夫,傳到惠公的五世孫之時,乾脆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其他家族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