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闻调查」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
 
行 1: 行 1:
 +
==《新闻调查》==
 +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 ,时长45分钟,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新闻调查》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发挥着作用。
 +
===发展历程===
 +
'''创办背景'''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三大趋势,对此专家用三个走向进行了概括:走向娱乐、走向财经和走向调查。而"走向调查"的标志则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
  
行 19: 行 24:
 
 王志,1996年加盟,任出镜记者,代表作《与神话较量的人》。现任《面对面》出镜记者和第二任制片人。
 
 王志,1996年加盟,任出镜记者,代表作《与神话较量的人》。现任《面对面》出镜记者和第二任制片人。
  
折叠 节目形态
+
''' 节目形态'''
 +
 
 
 《新闻调查》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刚刚汇聚到一起的这个团队并不是特别清晰。
 
 《新闻调查》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刚刚汇聚到一起的这个团队并不是特别清晰。
  
行 44: 行 50: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开播时节目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正式开播,首播节目《宏志班》。开播时节目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由于《宏志班》强烈的形式感,从形式到内容上呈现出的独特形貌,所以这个节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闻调查》的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态一直沿用至今。
  
折叠 理论探求
+
''' 理论探求'''
 +
 
 
2003年当《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但是当时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大多是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理论探讨。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新闻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2003年当《新闻调查》旗帜鲜明地打出调查性报道的口号,但是当时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研究还不是特别深入,大多是在舆论监督的语境下进行的理论探讨。因此,在进行调查性报道实践的同时,《新闻调查》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理论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行 58: 行 65:
  
 
 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完整的调查过程。就是记者作为调查行为的主体,他的行为贯穿节目的始终。记者在调查当中,提出问题,求证问题,得出结论或者判断。得出结论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调查性报道的最高境界。
 +
 +
'''运作机制'''
 +
 +
为了追求节目的高品质和职业化,《新闻调查》设置了最专业化的细致分工,有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录音、策划、秘书、制片、统筹、后期制作等工种。一个节目的完成,需要这些工种分工合作。制片人负责栏目的整体运作和日常管理,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记者,专司采访,编导整体把握结构故事,摄像实现内容的影像化,录音负责声音的纪录和表达,等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专业特点都发挥到极致,以确保这个栏目的高品质。
 +
 +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为保证节目生产运作的效率,从2003年开始《新闻调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力资源专家的帮助下,在中国电视界首次引入资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评估体系;调查性报道的风险机制;记者中心制;积极借助外脑等等。
 +
 +
'''制作过程'''
 +
 +
《新闻调查》的节目制作,从立项到完成整个传播过程,一般有七个过程:选题遴选-选题申报-前期调查与拍摄-后期制作-样片送审-节目播出-总结评价。
 +
 +
选题申报:每周一、周四栏目定期召开选题会,节目组成员将自认为符合选题标准的信息提交选题会筛选讨论,经制片人认可后,按照节目规定的统一格式撰写选题报告,交制片人审阅,然后呈送分管台领导审批。批复后的选题报告是制片人安排拍摄任务、编导选择题材的依据。《新闻调查》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观众十分关注,另外,调查性还特指选题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
 +
准备调查:为保证节目的真实深入,立项的选题在摄制组进行前期拍摄之前,往往都要进行先行调查,称作前前期调查。一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确定哪些人可以在镜头前接受采访,选择调查方式和路径等。
 +
 +
前期:摄制组赴新闻事件发生地进行拍摄、采访。开机拍摄前,摄制组应该召开会议,就策划案的内容进行充分沟通,就调查重点、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案。
 +
 +
后期剪辑:后期剪辑是调查成片的关键环节。编导需要组织起画面、声音和语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逻辑、展现调查的过程、突出调查重点。
 +
 +
'''节目的营销'''
 +
 +
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提高节目传播效果,从2003年开始,《新闻调查》逐渐形成了一套节目营销的理念和体系。确立了单期节目的营销、品牌的营销和重大活动营销等多种方式。就单期节目的营销来说,包括节目播出前的预告、节目播出后的二次传播、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等。节目预告主要渠道是通过央视新闻频道《约会新七天》和每日滚动的导视以及综合频道的导视等窗口进行。另外,《新闻调查》和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络有合作,优秀的节目会被一些平面媒体和网络再次传播,形成舆论热点。如果时机适合,还会组织节目的主创人员和网友交流。再者,每年《新闻调查》还会把优秀节目结集出版,形成文本方便读者长久阅读。
 +
 +
为了提升品牌的影响力,《新闻调查》还开展了多次校园行活动,和在校大学生交流新闻理念和职业理想,并就节目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广播学院举行了第一次校园行活动--"电视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节目发展高级论坛"。2004年6月1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第二次校园行活动--"调查性报道"暨《新闻调查》节目研讨会。2004年11月又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华东地区的高校举行了第三次校园行活动。
 +
 +
==发展阶段和具体定位==
 +
从1996年到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新闻调查》也经历了从多样化探索向调查性报道的飞跃,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
 +
第一阶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时期。当时分管《新闻调查》的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袁正明提出 "从现实到理想"的"三步走战略": 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内幕调查,在以主题性报道为主的同时,也对多种类型的节目进行了探索。
 +
 +
从1996年到1997年,是主题性调查占据主流的阶段。所谓主题性调查,就是先宏观立论然后找素材印证。选题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国企改革备忘录》、《明天怎么看病》、《公交能否优先》、《铁路面临重大改革》、《买房:梦想还是现实》等等,后来还触及到相对敏感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比如北京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
 +
 +
经过前面两年的探索和人员的磨练,1998年年初,《新闻调查》在节目定位和节目质量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总结和调整,逐渐确立了进军新闻主战场的节目定位。对此,节目的宣传词做了这样的表达:"重大新闻事件背景调查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热点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
 +
 +
1998年,《新闻调查》在重大新闻事件的主战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克林顿访华、政府机构改革、抗洪等重大历史事件历史时刻,《新闻调查》都有充分而厚重的表现,播出了《跨世纪的政府》、《面对分流的公务员》、《大国的握手》、《保卫荆江》、《荆江:第六次洪峰》、《钢铁八连》、《江总书记到安徽》等很有影响力的节目。
 +
 +
进军新闻主战场也使得《新闻调查》的收视率在1998年有了显著提高,平均收视率一直在列中央电视台9点时段前茅,80%的节目进入当年全台收视率排名的前15名。这一年,《新闻调查》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逐渐成为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节目。
 +
 +
另外,在这一阶段,《新闻调查》也进行了多种类型节目的探索,有舆情性调查,比如《一言难尽择校生》、《安全套进校园》;有历史揭秘调查,代表作是《恢复高考二十年》、《探寻东方马其诺防线》、《羊泉村记忆》;有纪录式调查,最著名的是两部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大官村里选村官》和《第二次生命》,还有心理层面调查,《从市长到囚犯》、《贪官胡长清》、《少年凶犯独白》、《戒毒者自白》;也有标准的调查性报道,即当时所谓的内幕调查--《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对于探索时期的《新闻调查》来说,这期节目显得弥足珍贵。
 +
 +
第二阶段(2000年到2002年)--发展时期,提出"探询实事真相"。从1996年开播到2000年,《新闻调查》进行了多元探索,不断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领域,制作了一系列反响强烈的节目。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包罗万象的印象。如何解决《新闻调查》的节目收视期待问题,解决节目内容个性化问题,这也是困扰《新闻调查》多年的一个问题。
 +
 +
要解决观众的收视期待,解决节目的个性问题,就必须把《新闻调查》与同类新闻评论节目、深度报道节目、专题节目区分开,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节目诉求。于是,《新闻调查》开始思考放弃一些东西,提出了"探寻事实真相"的创作理念,并对真相做了解释和界定:"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实施。有的真相被权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观念和偏见遮蔽,有的被集体意识遮蔽,有的被狭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识技术遮蔽"。而《新闻调查》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个机构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
 +
 +
这个定位清晰后,主题性、话题性的选题逐渐淡出,突出的是对事件背后黑幕的调查,比如南丹矿难调查,山西煤矿的矿难调查,海登神话的背后、东突恐怖势力揭秘等等,《新闻调查》的品质越来越纯粹。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节目得以问世,如《行贿日记》、《少女董书君》、《黑色交易》、《温岭黑帮真相》、《绛县的经验》、《海登神话》、《行贿大公家》、《范李之死》、《远华大案》、《艾滋病人小路》、《南丹矿难内幕》、《黑哨内幕》、《药品回扣内幕》、《向农民道歉》、《与神话较量的人》、《揭密东突恐怖势力》等等,《新闻调查》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第一个收视高峰是1998年,由第一季度的《从市长到囚犯》、《大官村选村官》,到年中的抗洪系列报道,再到年底的《透视运城渗灌工程》,形成了《新闻调查》历史上的第一次收视高峰。
 +
 +
但是,"探寻事实真相"的道路,并不好走,从节目播出的现实情况来看,只能达到百分之五十的播出率;尤其在2002政策年中,"有真相被隐藏的地方就应该有新闻调查"就变得更为艰难,有十多期节目被毙,那一年类似《"东突"揭秘》、《与神话较量的人》这样能够代表《新闻调查》品质的标志性节目,仍是凤毛麟角。竭尽全力调查真相的《新闻调查》发现"一期一个真相"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
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成熟时期,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2003年,《新闻调查》的生存环境再次发生变化。2003年5月8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改版,《新闻调查》的播出时间从周六晚21:15改为周一的22:35,由于播出时间的改变,造成了《新闻调查》两千多万的观众流失。和《新闻调查》处于同一时段的还有《实话实说》、《艺术人生》、《幸运52》、《曲苑杂坛》、《同一首歌》、《开心辞典》。与这些娱乐性很强的名牌栏目同台竞技,竞争非常激烈。
 +
 +
其次,2003年5月1日新闻频道开播后,出现了很多新的新闻评论节目,共同争夺受众市场,尤其在央视实行末位淘汰制之后,收视率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成为节目生死攸关的参考因素。面对市场的压力,《新闻调查》作为一档高品质的新闻节目,如何既坚守品位又能抓住观众,避免被市场淘汰,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
 +
而由《新闻调查》创办的大型新闻人物专访节目《面对面》于2003年的元月十一号正式开播。《面对面》开播以后,《新闻调查》由《从市长到囚犯》开创的被证明屡试不爽的一对一专访的节目样式,被剥离了出去。而这个被动的放弃,恰恰从另一个角度促使《新闻调查》的定位必须更加单一和明确。
 +
 +
这一时期,不仅中央电视台的小环境发生了变化,国家宣传政策的大环境也有了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十六大顺利完成了第四代领导人的交接,新一届领导人创造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提出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给舆论监督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使得《新闻调查》做调查性报道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为此台、中心、评论部各级领导要求《新闻调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增加刚性报道,做真正的调查节目。而从开播那天开始,《新闻调查》人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天然追求就一直没断过。
 +
 +
2003年4月,《新闻调查》在居庸关召开会议,新上任的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明确提出调查性报道将作为节目发展的终极追求目标,把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调查》在电视市场上进行竞争的惟一优势。如果说2000年提出"探寻事实真相"解决了节目的观众期待,那么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则最终彻底解决了一个电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此后《阿文的噩梦》、《"非典"突袭人民医院》、《农民连续自杀调查》、《张润栓的年关》、《派出所里的坠楼事件》、《无罪的代价》、《迟来的正义》、《命运的琴弦》、《山阴的枪声》、《钟祥投毒案再调查》等产生极大社会影响力的节目相继诞生。在历经7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之后,《新闻调查》终于得以把调查性报道作为节目终极追求目标和核心竞争力。
 +
 +
调查性报道的全面推行,使得《新闻调查》节目的收视率明显上升,在中央台一套精品时段的排名中名列前三名,在2003年全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名列第七,其中专家评价一项第一,并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节目一等奖。另外,据央视公众资讯统计,自2003年第三季度起,《新闻调查》的观众会员量名列榜首。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所有节目的综合排名中,满意度居第六位。
 +
==播出时间==
 +
首播:周六21:30-22:15
 +
 +
重播:周日0:15-1:00、2:15-3:00、5:10-5:55、14:10-14:55
 +
 +
==记者、制片人==
 +
现任记者:沙晨、长江、孙宝印、王晓清、柴璐、张晓楠
 +
 +
历任记者:董倩、胡劲草、敬一丹、王志安、柴静、杨春、王志、白岩松、张羽、李小萌、古兵、李文静
 +
 +
制片人:胡劲草
 +
 +
历任制片人:首任制片人王坚平、张步兵,二任制片人王坚平、夏骏,三任制片人赛纳、张洁
 +
 +
注:以上名单按照拼音顺序排列。
 +
 +
==获得荣誉==
 +
1996年,《宏志班》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社教政治类二等奖;
 +
 +
1998年,《生命》获得第36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特别奖;《大官村里选村官》获得第39届蒙特卡洛电视节纪录片类女神银质奖;
 +
 +
1999年,《首钢如何面对首都天空》获得第四届"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国企最大破产案》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十二届优秀播音与主持作品奖二等奖;
 +
 +
2000年,《藏羚羊之死》获得第40届蒙特卡洛电视节提名奖;《戒毒者自白》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长片类一等奖;
 +
 +
2001年,《左肾未探及》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电视社教类节目二等奖,《婚礼后的诉讼》获得第39届亚洲-太平洋地区广播联盟电视信息类大奖;《厦门特大走私案》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1年度优秀电视评论节目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电视社教节目类一等奖;
 +
 +
2002年,《范李之死》获得全国法制好新闻一等奖;《与神话较量的人》获得2002年度全国电视评论类节目一等奖;
 +
 +
2003年,《揭密"东突"恐怖势力》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长片类一等奖;《红豆杉》获得第六届"杜邦杯"环境好新闻奖;《北京非典阻击战》获得"礼来杯"抗击非典好新闻奖、2003年度全国电视评论类"十佳节目奖";
 +
 +
2006年,《幼童》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之优秀纪录片奖;《以生命的名义》获得中国影视"学院奖"之中国影视作品叙事艺术年度大奖;《地贫患儿死亡悬疑》获得2006年度全国电视评论类"十佳节目奖";
 +
 +
2007年,《天价住院费》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之优秀纪录片奖。
 +
<ref>[https://www.360kan.com/va/Yc5tbKlv82Q2Dz.html],新闻调查在线观看网</ref>
 +
 +
==参考资料==

於 2019年2月9日 (六) 11:25 的修訂

《新聞調查》

《新聞調查》是中央電視台一檔深度新聞評論類節目 ,時長45分鐘,每周一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廣泛的影響。 在中國社會發生重大變革的時候,《新聞調查》注重研究新問題,探索新表達,以記者調查採訪的形式,探尋事實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為促進和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發揮着作用。

發展歷程

創辦背景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媒體的發展呈現出三大趨勢,對此專家用三個走向進行了概括:走向娛樂、走向財經和走向調查。而"走向調查"的標誌則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的創辦為標誌的。

如果說1993年5月,《東方時空》的問世是中央電視台新聞改革的第一步,那麼1994年4月1日推出《焦點訪談》,則是中央電視台進行新聞改革的第二步。而《新聞調查》的創辦則是第三步。逐步走向深入的新聞節目改革,標誌着中央電視台正向國際大台邁進。 正是由於這個節目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對於從業人員的要求也就特別高。

1996年年初,當時的評論部主任孫玉勝找到了時任《焦點訪談》一組製片人的張步兵和《東方時空·音樂電視》的製片人王堅平來擔綱重任。很快,中國電視界最優秀的一批電視人逐漸匯聚在《新聞調查》的大旗之下。

張潔,從《東方時空·東方之子》加盟《新聞調查》,編導的節目《生命》獲第36屆亞洲-太平洋地區廣播聯盟特別獎,2003年起任《新聞調查》第四任製片人。

夏駿,1996年加盟《新聞調查》,《改革開放20年》總導演,1998年任《新聞調查》第二任製片人,曾任民營銀漢電視公司總經理。

賽納,1996年加盟《新聞調查》,2000年任第三任製片人,2003年創辦《面對面》並任首任製片人,現負責新聞評論部的節目研發。

王利芬,1996年加盟做出鏡記者和編導,代表作《透視運城滲灌工程》、《跨世紀的握手》,後創辦《對話》、《經濟信息聯播》,曾任中央電視台廣經信息中心資訊節目工作室主任。

劉春,1996加盟《新聞調查》,曾任執行製片人,編導了《山頂上的希望》、《成克傑腐敗案》等,現為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

錢鋼,著名報告文學作家,1996年9月加盟,任記者、策劃,後任《南方周末》主編,現任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項目"負責人。

王志,1996年加盟,任出鏡記者,代表作《與神話較量的人》。現任《面對面》出鏡記者和第二任製片人。

節目形態

《新聞調查》到底要做成什麼樣?剛剛匯聚到一起的這個團隊並不是特別清晰。

後來,時任新聞評論部主任孫玉勝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確提出:"我們要做中國的《60分鐘》。"讓大夥明白了要幹什麼,並由此自然而然地構想出未來節目的形態。

《60分鐘》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王牌節目,是美國歷史最悠久、收視率最高的10個節目之一,曾經連續22年高居全美收視排行榜前10名。在分析研究《60分鐘》節目的過程中,確立了把《新聞調查》做成調查類節目的共識,並提出用調查的方式來做這種深度新聞節目的設想,對理想中的節目形態做出了初步界定。比如採用紀錄式的雙機拍攝方式,使用專任出鏡記者,節目既是拍攝採訪對象,也是拍攝記者的活動,這在當時的中國電視界是開創性的。

第一期開拍的節目《西古縣村紀事》:1996年4月,中央電視台對晚間9點段實行競標,共有近10幾個欄目參加招標。為了迎接這次競標,製片人張步兵確定了兩個選題作為樣片開拍,一個是西古縣村紀事,一個是宏志班。《宏志班》由夏駿負責,《西古縣村紀事》由張潔負責。

在張潔帶領攝製組出發前,製片人張步兵交待了三句話:《焦點訪談》的題材、《東方之子》式的採訪、《生活空間》的拍攝方式。

但是誕生於1996年的《西古縣村紀事》,她的命運註定是多舛的。

由於節目涉及到上訪,涉及到三農,涉及到基層民主這些尖銳的矛盾,並且當時還出現過類似節目播出後成百上千的人上訪的現象,所以《西古縣村紀事》在當年未能播出也就不奇怪了,更重要的是它使《新聞調查》不得不轉換路數。

首播節目《宏志班》:《新聞調查》開拍的第二個樣片是《宏志班》。

節目講的是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為救助北京地區成績優秀而經濟困難的學生,將這些學生編在一個班裡,學校免全部學費,並在高中三年每年給予1500元的生活補助。幾個月以後,《宏志班》節目面世,製片人張步兵和王堅平意外地發現,節目比他們想象的要好。

《宏志班》這樣一個小的題材,做出了特殊的味道,讓人感到很豐富飽滿入情入理,不乏情感和故事,更閃現出理性的光輝。這給《新聞調查》的創作提供了一種思路:小選題也可以從理性的角度進行多層次透視。而這種多層次的深刻理性,又可以通過一些細節和故事來表達和展開。

緊接着,《宏志班》作為《新聞調查》的樣片參加中央電視台晚間九點時段節目競標,以排名第一的實績脫穎而出,奪得周五黃金時段。

1996年5月17日,《新聞調查》正式開播,首播節目《宏志班》。開播時節目打出的口號是"正在發生的歷史,新聞背後的新聞"。由於《宏志班》強烈的形式感,從形式到內容上呈現出的獨特形貌,所以這個節目一面世就奠定了《新聞調查》的基準節目樣態:雙機拍攝、記者現場採訪、現場評述,對事件多角度分析、遞進式探究。這種節目形態一直沿用至今。

理論探求

2003年當《新聞調查》旗幟鮮明地打出調查性報道的口號,但是當時國內關於調查性報道的理論研究還不是特別深入,大多是在輿論監督的語境下進行的理論探討。因此,在進行調查性報道實踐的同時,《新聞調查》對於調查性報道的理論進行了較為全面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操作理念。

《新聞調查》認為,一個選題能否算得上調查性報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調查的內容是損害公眾利益的行為;第二,這種行為被掩蓋;第三,調查是記者獨立展開的。只要符合這三個要素,就是調查性報道。

而電視調查性報道是調查性報道中的一類,從實現的過程來看,電視調查性報道有四個特點:

獨立的電視媒體調查。是電視媒體自身進行的調查,並非報道他人的調查行為和調查結果。藉助司法或者是紀委的力量所做的大案要案屬於調查節目,不是調查性報道,因為它不是獨立調查。

個性化的調查記者。對於電視調查性報道來說,出鏡記者的表現尤為重要,既是調查行為的主體,同時也是一個節目的結構元素,他是調查行為的實施者、調查過程的表現者,是節目的外化標誌和品牌形象。

深入的獨家發現。強調的是調查記者必須有新的獨家發現,這種發現對揭示事實真相具有推動的作用,能夠深化節目的主題。

完整的調查過程。就是記者作為調查行為的主體,他的行為貫穿節目的始終。記者在調查當中,提出問題,求證問題,得出結論或者判斷。得出結論完整地揭示真相是調查性報道的最高境界。

運作機制

為了追求節目的高品質和職業化,《新聞調查》設置了最專業化的細緻分工,有製片人、記者、編導、攝像、錄音、策劃、秘書、製片、統籌、後期製作等工種。一個節目的完成,需要這些工種分工合作。製片人負責欄目的整體運作和日常管理,欄目實行製片人負責制。記者,專司採訪,編導整體把握結構故事,攝像實現內容的影像化,錄音負責聲音的紀錄和表達,等等,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專業特點都發揮到極致,以確保這個欄目的高品質。

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為保證節目生產運作的效率,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人力資源專家的幫助下,在中國電視界首次引入資源管理的概念,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機制。包括:績效評估體系;調查性報道的風險機制;記者中心制;積極藉助外腦等等。

製作過程

《新聞調查》的節目製作,從立項到完成整個傳播過程,一般有七個過程:選題遴選-選題申報-前期調查與拍攝-後期製作-樣片送審-節目播出-總結評價。

選題申報:每周一、周四欄目定期召開選題會,節目組成員將自認為符合選題標準的信息提交選題會篩選討論,經製片人認可後,按照節目規定的統一格式撰寫選題報告,交製片人審閱,然後呈送分管台領導審批。批覆後的選題報告是製片人安排拍攝任務、編導選擇題材的依據。《新聞調查》選題遴選的標準有三個:第一是調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運感。調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與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觀眾十分關注,另外,調查性還特指選題具有調查的空間,必須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

準備調查:為保證節目的真實深入,立項的選題在攝製組進行前期拍攝之前,往往都要進行先行調查,稱作前前期調查。一是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確定哪些人可以在鏡頭前接受採訪,選擇調查方式和路徑等。

前期:攝製組赴新聞事件發生地進行拍攝、採訪。開機拍攝前,攝製組應該召開會議,就策劃案的內容進行充分溝通,就調查重點、影像化方案和可能遇到的問題做好預案。

後期剪輯:後期剪輯是調查成片的關鍵環節。編導需要組織起畫面、聲音和語言等元素,重建事件的邏輯、展現調查的過程、突出調查重點。

節目的營銷

為了擴大節目的影響力,提高節目傳播效果,從2003年開始,《新聞調查》逐漸形成了一套節目營銷的理念和體系。確立了單期節目的營銷、品牌的營銷和重大活動營銷等多種方式。就單期節目的營銷來說,包括節目播出前的預告、節目播出後的二次傳播、與觀眾的互動交流等。節目預告主要渠道是通過央視新聞頻道《約會新七天》和每日滾動的導視以及綜合頻道的導視等窗口進行。另外,《新聞調查》和多家平面媒體和網絡有合作,優秀的節目會被一些平面媒體和網絡再次傳播,形成輿論熱點。如果時機適合,還會組織節目的主創人員和網友交流。再者,每年《新聞調查》還會把優秀節目結集出版,形成文本方便讀者長久閱讀。

為了提升品牌的影響力,《新聞調查》還開展了多次校園行活動,和在校大學生交流新聞理念和職業理想,並就節目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專家學者共同研討。2003年12月12日,在北京廣播學院舉行了第一次校園行活動--"電視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節目發展高級論壇"。2004年6月10日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了第二次校園行活動--"調查性報道"暨《新聞調查》節目研討會。2004年11月又在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華東地區的高校舉行了第三次校園行活動。

發展階段和具體定位

從1996年到至今,隨着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新聞調查》也經歷了從多樣化探索向調查性報道的飛躍,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1996年-2000年)--多元探索時期。當時分管《新聞調查》的央視新聞評論部副主任袁正明提出 "從現實到理想"的"三步走戰略": 主題性調查-事件性調查-內幕調查,在以主題性報道為主的同時,也對多種類型的節目進行了探索。

從1996年到1997年,是主題性調查占據主流的階段。所謂主題性調查,就是先宏觀立論然後找素材印證。選題多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熱點問題,比如《國企改革備忘錄》、《明天怎麼看病》、《公交能否優先》、《鐵路面臨重大改革》、《買房:夢想還是現實》等等,後來還觸及到相對敏感的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比如北京公開選拔副局級幹部。

經過前面兩年的探索和人員的磨練,1998年年初,《新聞調查》在節目定位和節目質量上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總結和調整,逐漸確立了進軍新聞主戰場的節目定位。對此,節目的宣傳詞做了這樣的表達:"重大新聞事件背景調查全面深入,國計民生改革熱點話題難點疑點解惑;大時代背景下的新聞故事一波三折"。

1998年,《新聞調查》在重大新聞事件的主戰場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克林頓訪華、政府機構改革、抗洪等重大歷史事件歷史時刻,《新聞調查》都有充分而厚重的表現,播出了《跨世紀的政府》、《面對分流的公務員》、《大國的握手》、《保衛荊江》、《荊江:第六次洪峰》、《鋼鐵八連》、《江總書記到安徽》等很有影響力的節目。

進軍新聞主戰場也使得《新聞調查》的收視率在1998年有了顯著提高,平均收視率一直在列中央電視台9點時段前茅,80%的節目進入當年全台收視率排名的前15名。這一年,《新聞調查》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逐漸成為中央電視台的著名節目。

另外,在這一階段,《新聞調查》也進行了多種類型節目的探索,有輿情性調查,比如《一言難盡擇校生》、《安全套進校園》;有歷史揭秘調查,代表作是《恢復高考二十年》、《探尋東方馬其諾防線》、《羊泉村記憶》;有紀錄式調查,最著名的是兩部獲得國際大獎的作品《大官村里選村官》和《第二次生命》,還有心理層面調查,《從市長到囚犯》、《貪官胡長清》、《少年兇犯獨白》、《戒毒者自白》;也有標準的調查性報道,即當時所謂的內幕調查--《透視運城滲灌工程》,對於探索時期的《新聞調查》來說,這期節目顯得彌足珍貴。

第二階段(2000年到2002年)--發展時期,提出"探詢實事真相"。從1996年開播到2000年,《新聞調查》進行了多元探索,不斷拓展了新的空間和領域,製作了一系列反響強烈的節目。但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了包羅萬象的印象。如何解決《新聞調查》的節目收視期待問題,解決節目內容個性化問題,這也是困擾《新聞調查》多年的一個問題。

要解決觀眾的收視期待,解決節目的個性問題,就必須把《新聞調查》與同類新聞評論節目、深度報道節目、專題節目區分開,就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節目訴求。於是,《新聞調查》開始思考放棄一些東西,提出了"探尋事實真相"的創作理念,並對真相做了解釋和界定:"真相就是正在抑制或被遮蔽的實施。有的真相被權利遮蔽,有的被利益遮蔽,有的被道德觀念和偏見遮蔽,有的被集體意識遮蔽,有的被狹窄的生活圈子和知識技術遮蔽"。而《新聞調查》的任務就是要通過記者的調查揭示真相,要挖掘出被一個機構或被一部分人遮掩的事實真相,挖掘內幕。

這個定位清晰後,主題性、話題性的選題逐漸淡出,突出的是對事件背後黑幕的調查,比如南丹礦難調查,山西煤礦的礦難調查,海登神話的背後、東突恐怖勢力揭秘等等,《新聞調查》的品質越來越純粹。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節目得以問世,如《行賄日記》、《少女董書君》、《黑色交易》、《溫嶺黑幫真相》、《絳縣的經驗》、《海登神話》、《行賄大公家》、《范李之死》、《遠華大案》、《艾滋病人小路》、《南丹礦難內幕》、《黑哨內幕》、《藥品回扣內幕》、《向農民道歉》、《與神話較量的人》、《揭密東突恐怖勢力》等等,《新聞調查》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二個高峰。第一個收視高峰是1998年,由第一季度的《從市長到囚犯》、《大官村選村官》,到年中的抗洪系列報道,再到年底的《透視運城滲灌工程》,形成了《新聞調查》歷史上的第一次收視高峰。

但是,"探尋事實真相"的道路,並不好走,從節目播出的現實情況來看,只能達到百分之五十的播出率;尤其在2002政策年中,"有真相被隱藏的地方就應該有新聞調查"就變得更為艱難,有十多期節目被斃,那一年類似《"東突"揭秘》、《與神話較量的人》這樣能夠代表《新聞調查》品質的標誌性節目,仍是鳳毛麟角。竭盡全力調查真相的《新聞調查》發現"一期一個真相"在當時的環境下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三階段(2003年至今)--成熟時期,提出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解決了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問題。2003年,《新聞調查》的生存環境再次發生變化。2003年5月8日,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改版,《新聞調查》的播出時間從周六晚21:15改為周一的22:35,由於播出時間的改變,造成了《新聞調查》兩千多萬的觀眾流失。和《新聞調查》處於同一時段的還有《實話實說》、《藝術人生》、《幸運52》、《曲苑雜壇》、《同一首歌》、《開心辭典》。與這些娛樂性很強的名牌欄目同台競技,競爭非常激烈。

其次,2003年5月1日新聞頻道開播後,出現了很多新的新聞評論節目,共同爭奪受眾市場,尤其在央視實行末位淘汰制之後,收視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成為節目生死攸關的參考因素。面對市場的壓力,《新聞調查》作為一檔高品質的新聞節目,如何既堅守品位又能抓住觀眾,避免被市場淘汰,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而由《新聞調查》創辦的大型新聞人物專訪節目《面對面》於2003年的元月十一號正式開播。《面對面》開播以後,《新聞調查》由《從市長到囚犯》開創的被證明屢試不爽的一對一專訪的節目樣式,被剝離了出去。而這個被動的放棄,恰恰從另一個角度促使《新聞調查》的定位必須更加單一和明確。

這一時期,不僅中央電視台的小環境發生了變化,國家宣傳政策的大環境也有了比較大的變化。首先是十六大順利完成了第四代領導人的交接,新一屆領導人創造了更為寬鬆的政治環境,提出的"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給輿論監督指引了明確的方向,使得《新聞調查》做調查性報道有了更廣闊的空間。為此台、中心、評論部各級領導要求《新聞調查》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增加剛性報道,做真正的調查節目。而從開播那天開始,《新聞調查》人對於調查性報道的天然追求就一直沒斷過。

2003年4月,《新聞調查》在居庸關召開會議,新上任的第四任製片人張潔明確提出調查性報道將作為節目發展的終極追求目標,把調查性報道作為《新聞調查》在電視市場上進行競爭的惟一優勢。如果說2000年提出"探尋事實真相"解決了節目的觀眾期待,那麼提出做真正的調查性報道,則最終徹底解決了一個電視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問題。此後《阿文的噩夢》、《"非典"突襲人民醫院》、《農民連續自殺調查》、《張潤栓的年關》、《派出所里的墜樓事件》、《無罪的代價》、《遲來的正義》、《命運的琴弦》、《山陰的槍聲》、《鍾祥投毒案再調查》等產生極大社會影響力的節目相繼誕生。在歷經7年多的探索與實踐之後,《新聞調查》終於得以把調查性報道作為節目終極追求目標和核心競爭力。

調查性報道的全面推行,使得《新聞調查》節目的收視率明顯上升,在中央台一套精品時段的排名中名列前三名,在2003年全台所有節目的綜合排名中,名列第七,其中專家評價一項第一,並被評為中央電視台優秀節目一等獎。另外,據央視公眾資訊統計,自2003年第三季度起,《新聞調查》的觀眾會員量名列榜首。2004年,在中央電視台所有節目的綜合排名中,滿意度居第六位。

播出時間

首播:周六21:30-22:15

重播:周日0:15-1:00、2:15-3:00、5:10-5:55、14:10-14:55

記者、製片人

現任記者:沙晨、長江、孫寶印、王曉清、柴璐、張曉楠

歷任記者:董倩、胡勁草、敬一丹、王志安、柴靜、楊春、王志、白岩松、張羽、李小萌、古兵、李文靜

製片人:胡勁草

歷任製片人:首任製片人王堅平、張步兵,二任製片人王堅平、夏駿,三任製片人賽納、張潔

注:以上名單按照拼音順序排列。

獲得榮譽

1996年,《宏志班》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社教政治類二等獎;

1998年,《生命》獲得第36屆亞洲-太平洋地區廣播聯盟特別獎;《大官村里選村官》獲得第39屆蒙特卡洛電視節紀錄片類女神銀質獎;

1999年,《首鋼如何面對首都天空》獲得第四屆"杜邦杯"環境好新聞獎;《國企最大破產案》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學會第十二屆優秀播音與主持作品獎二等獎;

2000年,《藏羚羊之死》獲得第40屆蒙特卡洛電視節提名獎;《戒毒者自白》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長片類一等獎;

2001年,《左腎未探及》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電視社教類節目二等獎,《婚禮後的訴訟》獲得第39屆亞洲-太平洋地區廣播聯盟電視信息類大獎;《廈門特大走私案》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學會2001年度優秀電視評論節目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2001年電視社教節目類一等獎;

2002年,《范李之死》獲得全國法制好新聞一等獎;《與神話較量的人》獲得2002年度全國電視評論類節目一等獎;

2003年,《揭密"東突"恐怖勢力》獲得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社教長片類一等獎;《紅豆杉》獲得第六屆"杜邦杯"環境好新聞獎;《北京非典阻擊戰》獲得"禮來杯"抗擊非典好新聞獎、2003年度全國電視評論類"十佳節目獎";

2006年,《幼童》獲得中國廣播電視大獎之優秀紀錄片獎;《以生命的名義》獲得中國影視"學院獎"之中國影視作品敘事藝術年度大獎;《地貧患兒死亡懸疑》獲得2006年度全國電視評論類"十佳節目獎";

2007年,《天價住院費》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之優秀紀錄片獎。 [1]

參考資料

  1. [1],新聞調查在線觀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