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新理性主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m) 20世纪60年代发源于意大利,是与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另一场历史主义建筑思潮。新理性主义既是对正统现代主义思想的反抗,也是对商业化古典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拼贴游戏的一种批判。

相关简介

主要成员包括C.艾莫尼诺(Carlo Aymonino)、G·格拉西(Giorgio Grassi)、A·罗西(Aldo Rossi)和卢森堡的R·克里尔(Rob Krier)、M·博塔(Mario botta)、L·克里尔(Leon Krier)等人,其中尤以罗西和克里尔兄弟为代表。

发展历程

理性是一种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为基础的精确的思维形式或思维活动。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是知识的重要源泉,是规范知识的重要方法和标准,所以重理性知识、理智能力、理智控制,而对感性认识持贬低和否定的态度。看过沿袭演变的历史发现,和所有艺术一样,建筑风格也总离不开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环境、传统习俗和文化艺术,这些不同国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才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风格。在希腊、罗马、法兰西、德意志、西班牙、俄罗斯,都有各自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除了新古典主义,还有很多建筑风格如:巴洛克法国古典主义哥特式功能主义、古罗马、浪漫主义、罗曼、洛克克、文艺复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机建筑、折衷主义等等,如何更好地与本土化特色结合起来,批判地吸收这些古老的设计理念和风格为我所用,就需要仔细地思考。在欧陆风盛行的时候,不少城市的广场建设和住宅建设盲目模仿国外的建筑风格,不约而同地搞出了“罗马柱”、“罗马雕塑”,一味照般,流俗以后迅速没落。国外建筑的精典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是很成功的建筑精品。如果我们不分国情、不加分析地搬进来,就会是败笔。在欧陆风过后,现代风格、板片组合、弧形格片屋顶飘板正在成为新的流行时尚。但如不加注意,很可能又会成为令人生厌的新的千篇一律。[1]

理性主义建筑在1936年发展到顶点之后,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几乎消失,但是在1936至60年代之间,在其他流派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理性主义的思想及创作理念的发展却从未间断。这其中伴随着对形式语言的更新的探索,对民族现实经济、技术、政治关系的关心,对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于是,在60年代的意大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承袭于理性主义的新理性主义,它与后现代主义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

代表人物

阿尔多·罗西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罗西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 罗西在60年代将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新理性主义又称坦丹萨(Tendenza)学派,是从两本特别具有创新意义的著作发端的,这就是罗西1966年的《城市建筑》和格拉西1969年的《建筑的逻辑结构》。新理性主义基本上承袭了20年代产生于意大利的理性主义。1926年“理性主义”运动的宣言中指出:“新的建筑、真正的建筑应当是理性和逻辑的紧密结合……。我们并不刻意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我们不想和传统决裂,传统本身也在演化,并且总是表现出新的东西。”理性主义的建筑往往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但却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之上,孕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因此,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构成理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与现代主义有着重要的区别。[2]

克里尔兄弟

与罗西不同,克里尔兄弟在类型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城市形态学方面的理论。新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同时诞生在本世纪60年代,他们都针对已逐渐教条和僵化的“现代主义”提出质疑和修正,而且同样主张回到传统中去学习,从传统中寻找失去的意义。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