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社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新港社(Sinckan),西拉雅语称为 Tagloeloe,为17世纪台湾原住民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新港社、萧垄社、目加溜湾社、蔴豆社)之一,位于今台南市新市区一带,该区的“社内里”即因属新港社内之主要聚落所在而名。其为台湾最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区域,1636年,当时殖民统治台湾南部的荷兰人在新港社兴建教堂布教,并以罗马字拼写其使用的语言新港语,称之为“新港文书”。1636年5月26日,第一所学校在新港社建立;迄今新市耆老仍有荷兰人设“文书馆”之说。
历史
根据荷治时期纪录,1625 年新港社人口约有 400 名成年男性,有三个伞村社:Teopan(今唪口)、Tatepoan、Tibolegan(今知母义)。1638 年,新港社人口约 1,000 人。1639 年,新港社受洗人口即全社人口为 1,047 人。[1]
左镇
左镇主要为西拉雅族的新港社与卓猴社两社社民的活动区,荷兰人来到台湾时最初接触的原住民中包括新港社人,随著土地以各种方式逐渐移转到荷兰人及后来的汉人手中,新港社民离开原居地往东迁徙,迁徙过程中分化出第二社:卓猴社。由契书中可确知,左镇地区的新港社民的活动空间集中在左镇南方山区,卓猴社民的活动空间主要在今日左镇北边台20线与台20线乙的公路两旁,即自今日山上与左镇区交界的卓猴,延伸至与玉井交界的芋匏及与南化交界的竹头崎。
大清帝国统治台湾200馀年,派驻台湾的官员多有观察到平埔族群在面对汉人入垦时所面临土地流失的困境,即便奏请中央政府调整番地政策,但仍无法扭转此劣势,目前所知左镇地区新港社民与卓猴社民所签订的契书各有55与54张,跟据这些契书可知新港社与卓猴社开始受汉人文化影响。在土地继承的部分,从立字者的身分与典卖土地来源可知,并非一般印象当中西拉雅族只有女性才拥有地权,男性也能处理土地;经济活动则开始筑埤灌溉以克服左镇恶地形的先天限制;原无墓葬观念的西拉雅人,也开始重视风水,采墓葬方式埋葬死者。 在亲属继嗣部分,以卓猴社卓伊万家族为例,出生于19世纪中叶第四代的卓加弄是家族开始转变的关键,放弃阿立祖信仰改信基督教,从卓家系谱、土地契书与私藏家谱及帐册可知,卓家开始由母系走向父系、由招赘婚转向嫁娶婚,开始改用汉姓、名字转成汉式命名方法。 在族群认同的部分,原台南县政府政府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务委员会推动西拉雅族的正名运动,左镇地区在各长老教会的推动下,许多新港社与卓猴社的后裔由原本的不愿承认自己具有熟番的血统,到现在愿意投入正名运动,并开始追寻自己族群的历史。[2]
参考文献
- ↑ 李, 瑞源. 从单社到社群:十七世纪Sideia之形成. 台南市: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 2015: 188, 231, 290.
- ↑ 左镇地区的西拉雅社会,黄雅瑄,2011